這部電影又是我在刷英文電影,想磨耳朵的時候,系統自動推薦的一部。不知道騰訊視頻是否是針對用戶的需求,個性化的推薦,也就是說給我推薦的不一定跟給你推薦的是一樣的。
今天這部電影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等多項大獎的一部影片。這部影片1980年獲得了多項奧斯卡大獎,它的名字是《克萊默夫婦》。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男主事業心很強不怎麼顧家,女主是一個業務能力很強卻退守家庭的女人。終於,在結婚七年之癢的時候,女主決定解體這次婚姻,把孩子留給了男方。18個月以後,女主成功晉級成小有名氣的女設計師,回來後想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法庭上雙方律師為了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相互接克萊默夫婦的短。而在此過程中,女主發現了男主的變化。雙方都為了減少對孩子的傷害而寧願讓孩子跟隨對方去生活。
腦補一下,如果這部四十多年以前的電影,拍續集的話,那麼進入電梯的女主和電梯外等候女主見完兒子下來的男主很可能再續前緣,重歸於好。因為女主找到了事業上的自我,而男主也找到了家庭當中的位置,兩個人有都愛著孩子,那麼二人的複合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獲得了多項奧斯卡大獎的這部電影四十多年來並沒有出續集,可能是怕狗尾續貂,反而壞了第一塊金字招牌。沒有更好的故事反轉,或者說適應如今這個社會人們心理需求的一個故事藍本,那麼這電影的續集不拍也罷。
其實這部電影非常打動人的是男主女主就像千千萬萬普通人一樣,有著關於婚姻家庭的思考,有著內心的掙扎,但是也有著善良和愛,無論是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怎樣一個歷史階段,家庭和愛都是最後的歸宿。也正因此這部電影才引發了大眾的共鳴。
男方忙於工作,疏於對孩子老婆的照顧,是個算不上顧家的男人。全職在家的女人當然會感到被疏遠冷落,感覺不到自己的重要,因此選擇了離開。而女方找到工作中的自我之後,又想獲得孩子的撫養權,其實也說明孩子在女人的心目當中的重要地位。同為女人這一點,我是非常可以理解女主心情的。
而作為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說,孩子是非常敏感而痛苦的。一開始女主離開,孩子非常不適應,一直念叨著「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我要媽媽!」之類的話。當男主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工作當中抽出來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的時候,父子倆變得親密無間。因此當女主爭奪到撫養權的時候,孩子甚至問:如果我不喜歡,那怎麼辦?爸爸說:媽媽非常愛你,你會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的。
其實這部電影之所以現在看起來依然很打動人,就是因為它對現在的家庭現在的父母與子女也有著同樣的教育意義。男女雙方應該儘可能多地去體諒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任由問題發展到不可挽回,也不主動去化解問題和矛盾。
問題是積攢出來的,感情也是一點點冷卻之後便出容易出現問題的。不過,影片中兩個人即便是離婚了,對孩子依然都很有愛,這一點也是值得所有離異家庭的父母學習的。兩個人不再是夫妻,但他們卻還是孩子的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依然有愛的義務和權利。
一個孩子夾在不和諧的父母關係當中其實也很受傷。與其湊合下去,反而不如由父親或母親一方去單獨帶這個孩子,而另一方也依然能夠給孩子父愛或母愛。
一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當然也離不開男女主人公,包括小主人公真情流露的精彩表演。最好的表演是不露痕跡,就像真的一樣,我想這部電影確實做得很好,難怪獲得了奧斯卡多項大獎。
周末有時間就會看一部英文電影來磨磨耳朵,如果你喜歡英語,想要提高英語,也不妨趁自己周末的時間看一看這部英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