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中後期,粵北農村的田間地頭常可見一隻只大喇叭。如今,漫步韶關南雄鄉村的房前屋後,記者發現一隻只大喇叭又回來了。
今年5月起,南雄市遵循國家應急廣播技術標準體系統一規劃,高質量完成了農村大喇叭(應急廣播)建設項目,在該市18個鎮(街道)、208個行政村、工業園區內,共安裝了1537個廣播(終端)。這是為了實現預警信息全天候、全方位、全時段、專業化、智能化、快速化、精準化發布,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後一公裡」,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信息孤島」問題,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平的舉措。
「現在天氣乾燥,容易引發山火,請大家不要在野外燒田埂、禾稈、生活垃圾和其他雜物。」昨天一早,在南雄市油山鎮應急指揮中心,播音員正在為全村村民播送森林防火條例,宣傳當前森林防火工作相關規定,洪亮的廣播語音響徹村裡的每個角落。「我們油山鎮安裝了115個喇叭點位,現在我們全鎮3.5萬人口都能聽到大喇叭播放的一信息。」油山鎮負責人介紹道。
當地幹部認為,這一隻只大喇叭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傳播新時代文明之風、科普科學知識。大喇叭在拉近黨和政府與群眾距離、建設美麗鄉村、脫貧攻堅等方面,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太方便了,通過大喇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知道一些能知道現在在做人口普查工作,還知道現在森林防火,不能野外用火,聽的也很清楚。」黃坑鎮許村村民陳厚明向記者說道,通過大喇叭政府的通知政策都能及時知曉。
據悉, 截至目前,南雄市農村大喇叭(應急廣播)建設工程已經覆蓋該市18個鎮(街道)、208個行政村、1個工業園區,其中100%覆蓋全市10戶以上的自然村,建設形成了縣、鎮、村、村小組四級貫通的應急廣播體系,已基本完成項目建設,實現了預警信息全天候、全方位、全時段精準發布。下一步,該市將統籌融媒體中心等部門挖掘更多貼近民生的廣播內容,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將黨的聲音傳遞到群眾中。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通訊員:賴信英、林子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