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以愛之名的束縛,家長的控制欲,讓孩子無法呼吸

2020-12-06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家長眼裡的好習慣,在孩子的想法裡就是束縛的行為。家長覺得孩子的做什麼都危險,於是就禁止孩子幹這幹那的,可是家長的束縛其實是在鼓勵孩子去做。

家長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於是以愛之名為枷鎖,捆綁住了孩子,讓他們無法自己成長,這樣其實是一種心理病態,也就是大多數父母會有的控制欲。

人總是容易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控制,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孩子,家長看不到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你越是限制什麼孩子越是要做。

父母的禁止,是孩子的動力源泉。

小時候父母禁止出去玩,於是在摸清父母工作時間後,每每趁著父母快回家的時候,提前回家,偽造我一直在家學習的樣子。父母不讓吃垃圾食品,於是藏起來,等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吃。孩子一直在和父母鬥智鬥勇的。

一、 為什麼家長總想控制孩子?

其實是父母的責任感在作祟,媽媽總覺得孩子跟著自己,自己就要做些什麼,這樣才能體現我是一個稱職的媽媽。爸爸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更加需要用話語來掌控孩子的行為,給孩子加以威懾感。

父母在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身為父母的意義。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十分關注,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最好,成為最優秀的人。在這種想法下的家長,只會注意到孩子不規範的行為,忽視了孩子的優點。

家長眼裡孩子長不大,於是生活、學習、為人處世、天氣冷暖穿衣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家長都要插一手,幫孩子提前完成,提前決定。

在媽媽眼裡自己就是為了孩子而活著的,可是孩子不是為了父母活著的,每個人應該為了自己而活。

我們能夠理解家長的想法,但是不要因為孩子,而束縛自己也束縛他們。

二、 生活在父母枷鎖下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有什麼的不同?

家長選擇在孩子身上體現自己的價值,這樣自以為是的付出,我愛你就一定要給你做好的東西,就是要照顧好你,幫助你。這在別人看來是一種悲哀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先是為自己服務,才能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事情。

1. 毫無主見

父母長期把自己的意願加注在孩子身上,不願意孩子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對於孩子的意見,父母子總是選擇性聽取,但不會去做。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論說什麼,父母都不會改變的,漸漸地孩子就不願意提要求,慢慢接受父母的安排,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2. 自卑敏感

孩子羨慕別人能夠閃閃發光,而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唯可喜的就是自己很乖,會聽父母的話。這樣的孩子,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變成了父母的「傀儡」。在面對納西自信,敢說敢做的同學,就會感到自卑,毫無自信可言。

不要再「砍斷」孩子伸出選擇的手了,如果連生活都按照別人的意願而過,那麼還是自己的生活嗎?還是為自己而活的嗎?

三、 家長該如何學會放手?

家長可以擁有控制欲,但是是在孩子嬰兒的時期,這時候還咋沒有自主意識,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去做選擇,但是當孩子開始成長,擁有獨立意識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學會放手了。

1. 給予孩子肯定

每個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優秀的點也都不一樣。家長過分強求孩子優秀,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為他自己的權利。

2. 高質量陪伴

父母的陪伴,不是意味著在旁邊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他無論做什麼父母都是無條件在背後支持他的。這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陪伴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3.足夠的尊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也要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的心態也要有所變化,每個年齡段的教育方式都需要改變。

優秀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培養出獨特魅力的孩子,父母之愛,為子計長遠,本身沒有錯,只是家孩子能夠需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畢竟未來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家長的控制欲如木偶線,拉扯著孩子長大,小木偶終究無法自由活動
    文丨陳嘉樂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都希望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難免會為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今後的路做出一定的規劃。有些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控制孩子的行為,控制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了控制孩子思想的行為,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 控制不是愛,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的概率
    導讀:提起校園欺凌,相信所有家長都深惡痛絕,對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頭肉,外人欺負他,真是心疼。我們在譴責施暴者的同時,是否考慮過:為何我的孩子沒有反抗?為何會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從親子溝通方式視角,解讀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 《懸崖上的金魚》:從宮崎駿電影裡,看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
    因為父親對波妞的掌控欲太強,導致波妞總想要逃離父親的管控,去探索新鮮的世界。這也影射出現實社會的一些家長,總是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導致孩子心理上叛逆。盧梭曾說,「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在管控孩子的時候很容易會不尊重孩子。
  • 一旦愛上一個人,佔有欲控制欲就會爆表的4大星座
    愛上一個人,每個人的心都會改變,但是下面的星座,當他們真的愛上一個人時,佔有欲和控制力就會突然出現在桌面上,想要一天24小時控制彼此,讓我們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星座?一旦愛上一個人,佔有欲控制欲就會爆表的4大星座
  • 你剪斷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多少父母用愛束縛了孩子的天賦
    這個世界有個很可怕的邏輯,那就是父母以愛之名,打著「做什麼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單方面地幫孩子做出很多決定,自以為為了孩子耗盡心力,毫不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親手毀掉孩子的人生,還感嘆自己付出了一切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殊不知孩子從懂事開始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如何確定自己的決定便是絕對的正確、絕對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呢?
  • 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圖源:UM心理 到這裡,也不難看出,其實,所謂主人就是控制欲很強的父母,小樹則是被擺布的孩子。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中國的家長們控制欲強到了什麼地步呢?連孩子社交媒體的頭像和名字都要管!
  • 《地獄少女》:以愛之名的掌控,有多少家長將孩子當作傀儡呢?
    親情自古以來就是斬不斷的牽絆,無數人歌頌過無私的親情,然而這種愛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反彈,做家長的不自知,而做子女的也痛苦不已。達也因為雨夜騎摩託車而慘死,面對心愛的兒子,達也的母親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她根本不接受兒子離開了人世,她指責父親為達也買摩託車,指責政府的道路過於危險,可她卻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死去的兒子。
  • 面對漫長的暑假,家長可以給孩子看這些動畫片
    又到了家長特別頭疼的暑假,孩子們都在家不知道怎樣安排他們才好,天氣炎熱也不能常出去玩。如果讓孩子一直看書寫字也是不可能的,很多孩子寫一會兒都不想再寫了,而看電視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看電視不好,長時間看電視確實不好,看一些沒有營養的東西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不好,不過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選擇好的節目,並且控制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 《懸崖上的金魚姬》:控制型父母壓抑孩子,親子之間不該是這樣
    藤木為了把波妞帶回去無所不用其極,魔法和欺騙這一系列操作都表明了對女兒波妞強大的控制欲,所以說藤木屬於控制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控制型父母一般都會將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凌駕於孩子的意願之上。對待孩子有一套清晰固定的認知,就是說孩子必須要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事,必須要聽家長的。
  • 面對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下面這些知識告訴你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擺脫討好性人格,那麼必須把其中的原因分析出來,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最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偏心的父母偏心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一個極其懂事的孩子,以及一個恃寵而嬌的孩子。這兩個孩子走向了事情的兩個極端,因為他們一個得到了父母的愛,一個卻被剝奪了應有的愛。
  • 孩子發脾氣的背後,是對愛的渴望,家長別再忽視孩子的需求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發脾氣總是沒有耐心去了解,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身為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時,要以平靜的、不容置疑的態度去了解原因。家長平靜的情緒會影響孩子讓他跟著一起平靜。孩子發脾氣,大多數受到挫折、失敗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得不到安撫,就想通過發脾氣來得到家長的注意,讓家長能夠主動安慰他。
  • 以愛之名!孩子頂嘴,說髒話,家長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孩子頂嘴,說髒話,家長應該怎麼辦的問題。小妍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們,就在一起討論著,小妍的奶奶說:「小妍去上幼兒園前不是這樣的啊,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怎麼現在成了這樣呢?」小妍的爺爺說:「小妍以前最愛和我一起了,現在怎麼我成了她討厭的人了?」小妍的爸爸說:「我看啊,是在幼兒園裡學壞了。」 小妍的爸爸找到我,告訴我了小妍的情況,我想告訴他的是,小妍不是在幼兒園裡學壞了。
  • 《愛的釐米》最討厭的不是重男輕女的他,而是控制欲超強的她
    如今現正在熱播各大網絡衛視的電視劇《愛的釐米》相信所有看了的人第一感覺是「憤怒」,它折射了中國很多的原生態家庭。劇中的關雨晴,她在一個有著嚴重「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家庭中長大。老關家的爸爸重男輕女,但是媽媽還算是比較明智的,雖然很多事情她都無法做主,但在側面中關家媽媽還算比較心疼二女兒雨晴。有的時候她還會勸說關爸,要一碗水端平,從父親那裡找不到關愛,雨晴可以從母親這裡找到。
  • 以愛之名,「琴書——親子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圓滿結束
    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杜閩山博士,鋼琴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講師高迪克老師,晶品國際藝術優秀教師姜孫思圓及學員和家長共同出席,以音樂之名表達愛,讓孩子與家長一起享受多媒體鋼琴的互動樂趣和視聽盛宴。(琴書——親子多媒體鋼琴音樂會)嚴冬來臨,與愛同行。
  • 孩子喜歡畫牆?面對「塗鴉敏感期」,家長可試試用阿倫森效應引導
    我們會逐漸教孩子怎麼拿筆,怎麼寫字。但是教孩子怎麼拿筆的同時,伴隨著另一個令無數家長困擾的問題,就是孩子開始在牆上,在地板,在桌子上亂塗亂畫。但是這些地方是不能亂塗亂畫的。有些家長一直強調這些地方不能畫,還特地去買了畫板,跟孩子說只能畫在畫板裡,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在牆上畫畫呢?又該怎麼解決呢?
  • 3歲小孩70斤:勿以愛之名給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 我們常常用「白白胖胖」表達對一個小孩子身體健康的美好願望,但面對這個有著藕節一樣圓滾的手臂和雙腿、過於凸顯的肚子以及隨著呼吸身體起伏明顯的小女孩,我們卻很難稱讚這份「白胖」是健康的。
  • 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你與孩子分清界限,才是真正愛的教育
    在他的留言隨處可見這些負面詞彙來描述自家孩子:偏執、任性、暴躁、不聽話、不懂感恩、親情冷漠。以上種種叛逆行為都招致家長極度反感、極度恐慌、極度焦慮。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無法接受」——為什麼無法接受?因為都不符合家長固有的判斷標準。簡而言之,以上叛逆行為都是「壞孩子」的標配。
  • 2歲孩子對搖搖車欲罷不能,面對他無限的需求,家長該如何抉擇?
    家長在面對孩子喜歡玩遊戲所採取的不同態度其實所體現的就是他們養育方式的不同,在1967年的時候,鮑姆林德將養育孩子的方式分成了四種類別,而每一種養育風格對於孩子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那麼這四種風格分別是什麼呢?不同的教育風格又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 2歲寶寶亂扔玩具,面對孩子探索欲的發展,家長引導的方法是關鍵
    其實大部分的家長都知道可怕的兩歲是孩子人生中第1個叛逆期的到來,不過對於如何正確的引導,也會像同事麗麗那般不知所措。尤其是當孩子出現亂扔玩具時,家長們更是手足無措,有的甚至暴脾氣上來,打孩子幾下。可收到的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孩子的叛逆越來越嚴重,摔玩具的行為也越來越多,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
  • 愛和控制怎麼區分?家長不自知的控制方式,第4種對娃是「重擊」
    發火不是唯一的「控制方式」,第4種是重擊上面提到一類略顯焦慮和脾氣暴躁的家長,屬於「控制型人格」,因此他帶給孩子的也是控制型教育。但相比發脾氣而言,家長還有其他方式的「控制」讓孩子難受,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控制」孩子,就看看以下幾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