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家長眼裡的好習慣,在孩子的想法裡就是束縛的行為。家長覺得孩子的做什麼都危險,於是就禁止孩子幹這幹那的,可是家長的束縛其實是在鼓勵孩子去做。
家長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於是以愛之名為枷鎖,捆綁住了孩子,讓他們無法自己成長,這樣其實是一種心理病態,也就是大多數父母會有的控制欲。
人總是容易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控制,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孩子,家長看不到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不聽話,你越是限制什麼孩子越是要做。
父母的禁止,是孩子的動力源泉。
小時候父母禁止出去玩,於是在摸清父母工作時間後,每每趁著父母快回家的時候,提前回家,偽造我一直在家學習的樣子。父母不讓吃垃圾食品,於是藏起來,等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吃。孩子一直在和父母鬥智鬥勇的。
一、 為什麼家長總想控制孩子?
其實是父母的責任感在作祟,媽媽總覺得孩子跟著自己,自己就要做些什麼,這樣才能體現我是一個稱職的媽媽。爸爸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更加需要用話語來掌控孩子的行為,給孩子加以威懾感。
父母在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身為父母的意義。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十分關注,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最好,成為最優秀的人。在這種想法下的家長,只會注意到孩子不規範的行為,忽視了孩子的優點。
家長眼裡孩子長不大,於是生活、學習、為人處世、天氣冷暖穿衣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家長都要插一手,幫孩子提前完成,提前決定。
在媽媽眼裡自己就是為了孩子而活著的,可是孩子不是為了父母活著的,每個人應該為了自己而活。
我們能夠理解家長的想法,但是不要因為孩子,而束縛自己也束縛他們。
二、 生活在父母枷鎖下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有什麼的不同?
家長選擇在孩子身上體現自己的價值,這樣自以為是的付出,我愛你就一定要給你做好的東西,就是要照顧好你,幫助你。這在別人看來是一種悲哀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先是為自己服務,才能用自己的力量做自己事情。
1. 毫無主見
父母長期把自己的意願加注在孩子身上,不願意孩子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對於孩子的意見,父母子總是選擇性聽取,但不會去做。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論說什麼,父母都不會改變的,漸漸地孩子就不願意提要求,慢慢接受父母的安排,失去了自己的主見。
2. 自卑敏感
孩子羨慕別人能夠閃閃發光,而自己卻什麼都不會,唯可喜的就是自己很乖,會聽父母的話。這樣的孩子,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變成了父母的「傀儡」。在面對納西自信,敢說敢做的同學,就會感到自卑,毫無自信可言。
不要再「砍斷」孩子伸出選擇的手了,如果連生活都按照別人的意願而過,那麼還是自己的生活嗎?還是為自己而活的嗎?
三、 家長該如何學會放手?
家長可以擁有控制欲,但是是在孩子嬰兒的時期,這時候還咋沒有自主意識,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去做選擇,但是當孩子開始成長,擁有獨立意識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學會放手了。
1. 給予孩子肯定
每個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優秀的點也都不一樣。家長過分強求孩子優秀,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為他自己的權利。
2. 高質量陪伴
父母的陪伴,不是意味著在旁邊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他無論做什麼父母都是無條件在背後支持他的。這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陪伴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3.足夠的尊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也要成長,隨著孩子的成長,自己的心態也要有所變化,每個年齡段的教育方式都需要改變。
優秀的教育方式才能夠培養出獨特魅力的孩子,父母之愛,為子計長遠,本身沒有錯,只是家孩子能夠需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畢竟未來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