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講起文革時期那段苦難的歲月,有一段是她重複了又重複的事。因為家裡勞動力少,經常沒有米開鍋,每次都是等到鍋裡的水都燒開了,卻不知道米在哪裡。等奶奶拿著米鬥(盛米的容器)到處去借,一家七八口人早已在桌上嗷嗷待哺。用借回來的少許米煮了一大鍋,幾個姑姑只能喝米湯,常常是喝到碗底的幾粒米飯要留給爸爸吃,因為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也是唯一的勞動力。那時候只有年滿16歲的男子才能去,去賺工分,用工分來換糧票。
不知道這段歲月給奶奶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至少每次我在浪費米飯的時候,她都要一遍一遍地講述這段無米之炊的事讓我引以為戒。我能夠理解奶奶的用心,卻不能體會那個時代的苦難。但是,姑姑們喝米湯把碗底的米粒留給爸爸,這種有愛的親情細節每次聽到都會感動得抹淚。就像小說《細米》中,細米和紅藕下田幫梅紋割麥子、細米提著馬燈護送梅紋回家等等。不管時代背景多麼苦難,人與人之間從不缺乏溫情。
曹文軒純美文學小說《細米》講述的是來自蘇州城的女知青年梅紋到鄉下插隊,住在少年細米家,細米是一個桀驁不馴的野小子,梅紋是來自天國的美學姐姐,他們之間發生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故事。小說的背景是文革時期,作者刻意弱化時代背景,總是點到為止,用幾個特殊的場景體現。更多的筆墨在描寫詩意化的鄉村美景、美人、美事。本文從寫作結構、兒童視角、美學角度去感受苦難歲月背後濃濃的溫情
01詩意化的美景和結構上的美感奠定了小說美學基調
「鄉村固定了我的話語。回想起來,我在寫它們時,有一種如魚得水,順流而下的輕鬆和自如」——曹文軒
有著鄉村的曹文軒對鄉村的景物似乎已經是刻到骨子裡了,作者二十歲以前的鄉村生活對他的審美情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小說中很多細緻入微的景物描寫,如果不是切身經歷過的人是很難描寫的這麼真實。
小說中,來自蘇州城裡的知青梅紋從5月份來,也是5月份走,這中間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作者根據時間的不同描寫了稻香渡不同的鄉村景物,甚至一天中不同時刻的景物也是不一樣的。飄散著雲煙的稻香渡田野、點綴著牽牛花的白柵欄、旋轉的風車、潔白的梔子花,一幅幅唯美的詩意化的背景奠定了小說古典美感的基調。
《細米 》的開頭是頗具匠心的 。 它撩逗著讀者的閱讀期待,遲遲不讓稻香渡人期待了許久的大船、白帆與天國裡的女孩們輕易地降落下來。 這是作者利用小說開頭的藝術所實現小說的懸置藝術。「稻香渡是坐落在大河 邊上的一個村子。 今天的稻香渡有點興奮, 因為今天這 裡將迎來一批從蘇州城裡來的知青。聽說,全是女孩 子。」稻香渡人在河邊翹首以盼,這些女孩卻遲遲不肯出場,在等待的時候,作者通過描述河邊狀況連連,加深期待的心切,由此拉長等待的時間,讓讀者對小說人物有初步認識,也感受了一番稻香渡人的熱情、有趣,和稻香渡的景色一樣迷人。
《細米 》的結尾同樣應用了空缺藝術。在細米與梅紋的相處的情感日漸深厚之時 ,梅紋要返城了 。 如何面對這個無法面對的分別情景,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物避開這一難以承受的情感極限。 所以 , 小說中細米隨舅舅遠行 ,讓梅紋期待細米回來而終於沒有見到細米。尤其,讓細米在無法忍受內心的苦楚而決計與梅紋告別時 , 梅紋已經在期待落空後離去 。空空的院落裡 ,迴蕩著空白之聲和人物不在場的缺席的悵惘 。 但 ,也許,緣於空缺 , 人物的情感表現始終都表現出節制的美感 。
小說以單純的敘事形式,在有序的時間和確定的空間裡讓一個個生動複雜的故事情節娓娓道來,沒有此起彼伏。用「來」——「去」的獨立敘事結構,懸置的開頭、空缺的結尾,首尾呼應形成照應體現一種美學功能。
02來自天國的美人運用美感教育參加少年成長的加冕禮
如果我們追蹤少年細米的成長曆程,並思慮究竟哪些因素參與了細米的成長,我們會不禁將目光凝聚在故事的女主人公梅紋身上。
在細米眼裡,梅紋「 她是一位來自天國的姑娘」。她不僅有著靈動的好模樣兒:「一塊紅手帕綰著烏黑的頭髮 」、「她的膚色竟然與梔子花的顏色十 分相似」,而且還有來自天國女兒的情趣:喜歡潔白的色彩,即使柵欄也要漆成白色;喜歡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即使與男友約會也是在優雅的琴聲裡吐露內心的情愫;特別是她喜歡雕刻並將雕刻視為生命裡莊嚴的儀式, 即使雕刻對於她那雙嬌嫩的手很不合適 。在少年澄澈的目光裡 , 梅紋 就是 「 美感」的所在。 在「美感 」的空間裡, 他與她都有似曾相識之感。
在梅紋眼裡,細米是一個未定型的少年,他身上有著天生的藝術感,只是缺乏欣賞他的人。細米愛雕刻,他在桌子上、柱子上雕刻的種種生活中的場景和瞬間,在梅紋看來那都是藝術品。梅紋想用自己的藝術感知馴化這位有天賦的鄉野之子細米。她給他講述雕刻的道理、贈送他專業的雕刻工具、教他識別上好的雕刻木料、用他的作品帶他去參展。梅紋以她純淨而溫柔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參與少年的成長過程,用美感教育使桀驁不馴的細米步入新的成長曆程。
小說中細米對梅紋是一個「美感欣賞」的過程,而梅紋對未定型的細米進行塑造,那是「美感教育」的過程,兩者共同參加少年成長的加冕禮。
03苦難歲月背後的濃濃溫情
在小說中, 梅紋的現實身份是一位知青女教師 。 「知青 」這是一個已經進入了中國當代文化史的特殊專有名詞 。 它可以召喚起人們記憶中的無限聯想,但作者並沒有在 「知青」的政治含義 、文化含義上停留 ,而是在審美含義上進行觀照 。作者將一場上山下鄉運動壓縮在一個小女子的命運裡 ,避開了當下小說熱衷的歷史深度、思想深度,而只聽從小說內在的美學要求。
曹文軒的純美文學系列小說,講述在兒童視角下,「文革」十年不乏濃濃溫情,苦難的歲月讓人性深處的向善向美得以彰顯。小說《細米》主要著力於通過兒童視角這一詩學形式展現少年們的成長及其周邊的冷暖人生,在透著淡淡憂傷的優美格調中,凸顯人性的高尚與美好,表現人格美、人情美和意境美。悲憫的古典情懷和雅致的浪漫美感瀰漫於字裡行間,構成優美典雅的詩意世界。
任何時代都不缺美、更不缺溫情,即使是在那樣苦難的歲月,依然有那麼多美好。再讀兒童文學《細米》時,拋開當時的時代背景,感受的是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痛和淚、幸福和失落、美好和遺憾並存的動態成長過程。了解了這部作品的背景含義,你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則是另一番風景。即使在苦難歲月,作者給我們展示的依然是人性的美好,突出的是人與人之間濃濃的溫情,用鄉村的美景代替動蕩不安的時代描寫,作用的用意可謂至深。
文/桑者閒閒 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