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 覃靜
排版| 宮穎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我們可以看到,「加強口腔衛生,12 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是防止重大疾病的策略之一。
隨後,我們也看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其實,關於口腔健康的意義,遠比我們了解的重要得多。
《父母必讀》雜誌是非常早就開始向公眾傳播兒童口腔健康知識的媒體之一,就是因為我們有鄧輝教授的鼎力支持。
每次去拜訪鄧輝教授,都會被80多歲依然擁有美麗容顏的她驚豔到,後來我們才意識到,一個人的容顏和牙齒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
鄧輝教授至今保持的一口健康、潔白的牙齒,是她的「駐顏神器」,更是她普及的口腔健康知識科學、實用的「有力證據」。
Q:您還記得和《父母必讀》雜誌「第一次」的故事嗎?
A:20世紀90年代初,我接診了一位9歲的小患者,他的門牙在玩球時被磕掉了,他的爸爸很精心地用一塊乾淨的紗布將磕掉的牙包得好好地帶到了醫院。
看到這顆乾乾的牙,我很遺憾地告訴這位爸爸,因為處置不當,這顆牙已經不可能再給孩子植回去了。
聽完我的解釋,這位爸爸既懊悔又難過,因為自己處理不當,令孩子永遠失去了一顆牙齒。
而我當時也非常感慨,這位爸爸是高級知識分子,在大學裡當教授,但對於兒童口腔方面的知識卻是一片空白。
由此我感覺到,向家長普及科學養育的知識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家長能夠掌握一些牙外傷緊急處置的知識,上面那位小患者的牙齒可能就保住了。
心裡存了向家長普及兒童口腔保健知識的想法,於是在一次與《父母必讀》雜誌的編輯見面時,我就把上面的這個故事給她們講了,希望能為育兒科普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雜誌社很快就組織了一場如何急救牙外傷的講座,邀請我給家長普及孩子的牙受傷後如何正確處置的相關知識,當時來聽的家長很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了解,原來牙齒磕掉了以後還可以「種」回去!
看到這樣的口腔知識那麼受家長歡迎,《父母必讀》雜誌又約我寫了一期專門宣傳兒童口腔健康科普的專刊,叫《兒童護牙完全手冊》。
從此以後,開啟了我與《父母必讀》的科普合作之路。
特別提醒:
牙外傷緊急處置的正確方法是剛剛磕掉牙時,牙齒周圍的牙周膜還是活的,如果在短時間內把牙齒植進去,這顆牙齒是可以再植成功的,但前提是磕掉的牙齒要正確地保存,以保持牙齒的活性。
牙齒磕掉後,要馬上撿起來,撿的時候要拿著牙冠,不要碰牙根。然後馬上用生理鹽水或自來水衝洗牙齒,洗掉牙齒上的髒東西,然後將牙齒輕輕放進原來的牙槽內,讓孩子輕咬牙,閉上嘴,立即帶孩子去醫院。
如果孩子年齡較小,或家長不敢把牙齒放回到牙槽裡,可以把牙齒泡在4℃左右的鮮奶中(最好是不含糖的脫脂純牛奶)或生理鹽水中,立即去醫院,由醫生進行下一步的處置。
如果家裡沒有鮮奶或生理鹽水,家長可以把牙齒含在自己的舌下,以保護牙齒的活性。千萬不能把牙齒包在紙裡,這樣做會使牙齒表面的活細胞死亡,導致再植牙失敗。
Q:在與《父母必讀》雜誌一起做科普的幾十年中,您有什麼特別想說的?
A:在和《父母必讀》雜誌一起進行科普工作這麼長的時間裡,我越來越感覺到科普的重要性。
就拿兒童口腔健康科普來說吧,我們國家有3億多的兒童,而經過專業註冊的,至少是接受過本科教育的兒童牙醫全國才有2400多名,如此大的差距,遠遠滿足不了兒童口腔保健與治療的需求,所以早防、早治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而且,防應該在治的前面,防遠遠重要於治,而防這個工作,家庭比醫院更為重要,向家長普及兒童口腔保健的知識也就更重要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保護好孩子的牙齒,科普工作的作用要比我們醫生的作用還要大。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科學育兒知識應該是多學科、多領域的,無論是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是心理健康,都需要向家長傳遞、普及:培養孩子從小堅強,有大愛,有高貴的品格,愛老師,愛同學,愛父母,愛國家。
而我們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應該有這樣的科普意識,不光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探索、創新,還要不斷地將自己領域的新知識及時傳達給普通大眾、傳達給家長,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
《父母必讀》雜誌在40年的工作中,承擔了向父母傳遞科學育兒理念的重任,在育兒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求教,不斷地傳遞,對於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和健康素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Q:兒童口腔健康的情況這些年都有哪些變化?
A:我們國家分別在1983年、1995年和2005年開展了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15-2017年,又進行了第4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
第4次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10年間,我國5歲年齡組乳牙和12歲年齡組恆牙齲病的患病水平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中,5歲年齡組乳牙患齲率從66.0%上升到71.9%,上升了5.9個百分點。12歲年齡組恆牙患齲率從28.9%上升到38.5%,上升了9.6個百分點。
兒童口腔的發病率上升,這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的科學素養以及保健措施是否到位都有一定的關係。
在特別貧窮落後的地區,為什麼孩子不容易長齲齒?是因為飲食極度匱乏,一日三餐能滿足就已經不錯了,孩子沒有條件經常吃到零食,患齲率就低。發達國家則是保健措施和人們的健康素養都能跟得上,孩子的患齲率也低。
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近1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水平極大提高。
孩子在享受到各種美食的同時,牙齒的健康也受到了極大挑戰,如果家長沒有一定的口腔保健知識和科學餵養常識,就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齲齒。
Q:在保護口腔健康方面,這些年有哪些重要的舉措和倡議?
A:《「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口腔衛生,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家庭、醫生以及社會的全面努力。
而我們牙科醫生,特別大力提倡全民使用含氟牙膏,這是一個簡單經濟又有效的防齲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牙科聯盟都推薦大家使用含氟牙膏來刷牙,正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以使患齲率下降。
齲齒是一個慢性、感染性、進行性、破壞性的疾病,它是不可逆的,一旦患了齲齒,就不可能再癒合。
但只有一個階段是例外,那就是牙齒出現白斑的階段,這時候牙齒剛剛脫礦,是齲齒剛剛有苗頭的時候,這時使用氟化物,可以讓牙齒再礦化,恢復健康。
可見,氟化物是牙齒的保護神,是半個世紀以來對牙科防齲最大的貢獻。
最近,我們牙科醫生搞了一次活動,主題就是「我要用含氟牙膏」,大家都在這樣的倡議下簽名,目的是倡導大眾使用含氟牙膏來預防齲齒。
過去都說3歲以下的孩子不能使用含氟牙膏,否則會引起氟中毒,現在的觀點是:孩子出牙後就可以使用含氟牙膏。
3歲以下的孩子每次使用的量為大米粒大小,3~6歲的孩子每次使用的量為豌豆粒大小,只要控制好使用量,含氟牙膏完全可以放心地給孩子使用,即使孩子把牙膏咽到肚子裡,也不會導致氟中毒。
Q:做兒童科普這麼多年,您想給家長們哪些建議?
A:我想向家長強調幾點:
1. 認識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別看就壞了幾顆牙,其實對孩子的健康危害性很大。牙齒齲壞,會使孩子的口腔功能不能正常行使,影響咀嚼,導致孩子營養吸收不良,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容顏,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更嚴重的是,牙齒疾患是細菌感染性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引起腎炎、虹膜炎、聚血症、敗血症,最近的研究顯示,牙病還可能引起心內膜炎、糖尿病。
2. 重視口腔保健。
我們口腔裡的細菌非常多,俗話說,病從口入,所以口腔疾患的防治非常重要,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口腔保健。
家長要幫助孩子做到「262」,即一天刷2次牙,6歲時一定要做窩溝封閉,一年要看2次牙醫。
另外,孩子2歲半後每天要用牙線給他清潔牙齒,每半年塗一次氟。做好口腔保健,不僅能使孩子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大大減少治療牙齒的費用。
3. 提高健康素養。
家長要提高自己的健康素養,這與孩子的健康及全家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比如對待孩子的牙齒保健,除了科學餵養,注重牙齒清潔及保健,還要養成定期帶孩子看牙醫的健康習慣。
家長一定不要等到孩子牙疼了才去看牙醫,因為孩子感覺到疼的時候,牙齒已經壞到牙神經了,這時再治就已經晚了,有時甚至於要拔除牙齒。
另外,有些畸形牙、恆牙缺失等牙齒異常的情況,家長是自己無法發現的,只有專業醫生通過專業檢查才能發現,並給予及時治療,所以定期帶孩子檢查牙齒非常有必要。
定期看牙醫,還能檢查孩子的牙齒保健情況,比如刷牙是否有效,牙菌斑是否仍然存在,並能從醫生處獲得一些口腔保健的科學知識及科學餵養知識,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對孩子和家長都很有好處。
有的家長在醫生建議給孩子拍X光片時擔心會有輻射,實際上,拍一次X光片就相當於坐20分鐘的飛機,孩子受到的影響遠沒有家長想像的嚴重。
專家介紹
鄧輝: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知名專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際兒童牙科協會(IAPD)理事,國際牙科研究協會(IADR)會員,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兼兒童口腔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學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