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也恰逢中秋佳節。當我們歡度「雙節」之時,千萬不要忘記有這麼一群為祖國強盛而默默奉獻的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發,只為打破國外對於衛星導航技術的壟斷,早日實現中國的航天強國夢。隨著今年6月北鬥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成功,北鬥人26年的心血終於開花結果——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時空基準」,中國在衛星導航技術上再也不受制於人。
作為最早參與北鬥系統總體論證和設計的成員之一,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國際合作中心(簡稱「國合中心」)主任王莉(中歐EMBA2009)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她為此傾注了30多年的心血。在這國慶中秋喜相逢的日子裡,讓我們走進這位北鬥人的世界,來一起聽聽她的故事吧。
「我一直在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10、9、8……3、2、1,點火!起飛!」6月23日上午9點43分,隨著一聲巨響,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大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30顆北鬥三號衛星環繞地球,標誌著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當我看到衛星太陽能帆板成功展開的畫面,看到北鬥收官發射圓滿成功的『大紅屏』,內心的激動無法抑制。」和所有北鬥人一樣,王莉在看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無比自豪。
在收官發射當日,王莉做客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擔任北鬥衛星發射直播和特別報導節目的講解嘉賓,「如果不是為了執行收官發射直播任務,我原計劃會趕赴西昌,與我的同事們共同慶祝。」
「雖未能在現場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但我仍為北鬥人不負祖國和人民重託,終於完成了時代賦予的重任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為了實現中國的航天強國夢,北鬥人的確不辱使命。自北鬥系統立項以來,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00年建成北鬥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鬥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鬥三號全球系統,實現了北鬥人孜孜以求的「全球夢」。
作為第一代北鬥人,王莉從80年代初走上工作崗位,就投入到我國的航天事業中,也是最早參與北鬥系統總體論證和設計的成員之一。1985年,她便參與了當時名叫「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 的總體論證和演示驗證,這也正是北鬥一號系統的前身。
在此後近20年裡,王莉一直投身於北鬥系統的設計論證和工程總體工作中, 「從我們著手建設中國人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那一刻起,我就在期盼這一天的到來。」
王莉期待的這一天終於到來——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意味著,從1994年北鬥系統啟動建設起,歷時26年,中國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唯有自主創新才能掌控命運
雖然順利完成了發射任務,但王莉坦言準備的過程一點也不輕鬆。今年北鬥收官發射正值疫情期間,多支試驗隊伍、數百名科技人員需要進入發射場,組織實施過程因此一波三折,「大家既要打贏組網收官戰、又要打好防疫攻堅仗,兩條線都不能出問題」。
在王莉看來,疫情防控只是北鬥組網發射過程中的「小插曲」,真正的難題其實是技術和人才,「北鬥系統建設剛起步時,既缺技術又缺經驗、既缺經費又缺人才。但北鬥人深知,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引進仿製的路子也走不遠,只有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了掌握自主技術,北鬥系統在發展過程中歷經曲折。王莉介紹,在北鬥工程起步之時,美、俄兩國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國際電聯分配的傳統黃金頻率資源,為了爭取空間頻率資源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中國經過艱苦談判,終於在2000年推動國際電聯在L頻段闢出兩小段資源作為中國的衛星導航合法使用頻段。
問題還遠沒有結束。按照國際電聯規定,申請新資源使用權的國家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發射導航衛星,並成功接收傳回信號。為此,北鬥工程團隊趕在2007年2月底前完成衛星研製,但在臨發射前衛星上的應答機突現異常。為確保萬無一失,北鬥人果斷將已矗立於塔架的星箭組合體拆開,取出衛星應答機,72小時不眠不休最終排除故障,衛星也順利發射升空,「等收到這顆衛星的信號時,距離頻率失效時限僅剩4個小時……」
國產化星載原子鐘的研發同樣不易。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其性能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北鬥工程建設之初,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研製高性能星載原子鐘,但都有嚴格的出口管控,因此進口存在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
為儘早「讓中國的北鬥用上最好的鐘」,北鬥工程總體成立三支研發隊伍同步進行攻堅。不到兩年時間,他們就自主研發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鐘,徹底解決了星載原子鐘的供給問題,很快北鬥衛星上便批量搭載了完全國產化的星載原子鐘。
「北鬥是我一生的事業和追求」
在一代代北鬥人的努力下,如今北鬥三號的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都已達到100%國產化。
不僅如此,組網成功後的北鬥系統,可以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地基增強、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在今年疫情期間,北鬥系統就直接為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了高精度測量。
「北鬥30餘年的發展,有過艱難困苦,但終究圓滿成功。每一次成功發射的歡騰,每一次完成論證的欣慰,每一次不言放棄的堅守,每一次受到肯定的激動,都銘刻了北鬥人不忘初心的奮進畫卷。」一路陪伴北鬥從0到1,王莉幾乎傾注了全部心血。
在長期從事工程總體技術工作後,王莉於2003年轉到了企業的管理崗位,擔任中國東方紅衛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一職,主要從事北鬥創新應用與市場推廣業務;2009年,她又調任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致力於中國航天的國際化發展;兩年之後,她受聘兼任國合中心主任,走上了推動北鬥國際合作化發展的舞臺。
「可以看出,從北鬥的工程建設、應用推廣到國際合作,我的職業生涯與北鬥緣分不淺,北鬥的確成為了我一生的事業,我也將北鬥視作一生的追求。」
就像大多數仰望星空的航天人一樣,王莉也是個喜歡接受挑戰的人,但同時也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她的職業生涯歷經多次角色轉化,可以說每次挑戰都不小,但她總能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斷學習和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王莉選擇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課程進行深造。她認為,在中歐不僅能學習到經營企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還可以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參加高水平的論壇和講座,進行激烈的「頭腦風暴」,以及擁有難能可貴的同學友情……
「我相信,只要認真付出,就會有收穫,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北鬥女神」,擁有不被定義的人生
生活中的王莉是一個謙遜而內斂的人,出生在江蘇溧陽的她在父親的指引下走向了航天之路。在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王莉在父母的鼓勵下參加高考,並選擇了人造地球衛星大地測量專業。1982年大學畢業,她被分配到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從事航天測控總體工作。從此之後,王莉與中國的航天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她很不要命的,為了她的航天夢,她希望在她的整個航天生涯中能盡她全部的力量把這塊做出一些成績來。」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曉露曾在接受「常州新聞」採訪時直言,王莉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女強人」。
一心撲在工作上,身為母親的王莉並不能全身心地照顧家庭,「對於職業女性而言,家庭和職場是兩難的選擇,於我而言,應該算不上是一位好太太和好母親,只能做到儘可能兼顧,不過家裡人也非常理解和支持。」
在北鬥系統任務順利完成後,王莉終於有了些許休息時間。趁著難得的空閒,她補看了一期此前的熱播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一期恰好是楊瀾作為嘉賓一起共同主持,對於有關「女性應該由自己來定義自己」的話題,王莉深表認同。
「如今,女性愈加自立、自信、自強,自己的人生不被也不需要由他人來定義。以我熟悉的航天事業為例,女性科研人員擔當關鍵崗位的數量不少,並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北鬥人中,有若干優秀女性被稱為「北鬥女神」,王莉也常被人如此稱呼。但她卻謙虛地認為,像劉洋、王亞平這兩位進入太空的女英雄航天員,以及許多幕後的航天姐妹,她們才是真正的「女神」。
「我們見證著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速度和高度,也共同經歷和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中女性智慧的貢獻、女性力量的崛起。」
圖片來源 | 海洛圖庫
採寫 | 李瓊
責任編輯| 雷娜
你是否觀看過今年6月的北鬥衛星發射升空?感受如何?歡迎文末留言分享。留言獲贊最多的讀者,可獲贈「中歐前沿觀點叢書」一本。
推薦閱讀
從銀行櫃員到風投女王,徐新:我不過是積累了3萬個小時
這位前NASA科學家,竟然用衛星大數據幫助農民種地?
數位化智能時代,所有行業都值得用新方法重做一遍
點擊諮詢中歐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