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四川眉山縣的書生李琰在東京汴梁太學裡讀書。每當課餘的時候,他總是要來到學堂前面的茶館裡喝茶。
茶館門口經常有一個道士手拿一把扇子向茶客們化緣。茶客們有時給一兩個銅板,有時不給。可是,每當走到李琰身邊時,李琰總要把身邊的銅板盡數給他,有時三五個,有時十幾個,從不讓他空手而去。
這樣連續了兩個多月,天天如此。茶館裡的人都笑話李琰是個大傻瓜。李琰毫不在意人家說什麼,而那道士呢,也好像有點貪心不足,每次給錢都是來者不拒,全部收下。
有一天,和往常一樣,道士又手持扇子來到李琰面前。李琰掏出身邊的銅板就遞了過去。
道士擋住李琰的手說:「先生真是好人,每天都收你的錢,心中十分感激。明天我就準備離開東京了,不知你能不能請我喝一杯茶。」
李琰笑了笑,說:「當然可以。」
李琰叫茶房衝上一壺上等的龍井,和道士對面而坐,細細地品茶。喝完茶後,李琰向道士行了一個禮,說:「失陪了,道長,我要去學堂讀書了。」
道士揮了一下扇子,對李琰說:「坐下,坐下,不必那麼急急地去讀書。天下就要大亂了,讀書也沒有什麼用處的,科舉前程就更不用說了。」
道士說著走到李琰面前,輕輕地對他說:「我還有一事相告,請千萬不要洩露給別人。東京不久就要xue流成河,你還是早點回自己的家鄉吧,走晚了就怕要成異鄉之鬼了。」
李琰聽了道士的話,有點將信將疑。可是這幾天金兵真的長驅南下,前方不斷告急,又見道士一臉嚴肅認真的樣子,就連忙點點頭,匆匆地離開了茶館。
回到了住處,李琰就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回家。同學們見他行色匆匆的樣子,就問他家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李琰想起了道士的叮囑,只是搖搖頭,不向他們作任何解釋。
「啊嗬,大概是嫂子要生娃兒了吧!」一個同學在旁邊打趣地說。
李琰搖了搖頭。
「要不就是家裡準備給你娶二房啦?」另一個同學吃吃地笑著,用手拍拍李琰的肩膀。
李琰還是連連搖頭。
平時和李琰最要好的王榮走到李琰跟前,認真地說:「李兄,你平時做事可不是這麼鬼鬼祟祟的啊!你要是在京師遇到什麼麻煩,有我們兄弟們頂著,還有我叔叔在衙門裡坐著,說什麼也用不著偷偷摸摸地溜走啊!」
李琰被他們逼得沒有辦法,只好把道士的話說了一遍。沒等李琰說完,他的幾個同學早已笑得前仰後合了。
王榮一邊笑著,一邊說:「李兄真是個書呆子啊!難道說他一個道士,能比我們這些太學生更了解軍情朝政嗎?」
「聽說王大將軍已率兵出城增援了。」一個同學補充說,「金兵雖然強悍,但我們這兒畢竟不是草原,哪能說攻破就攻破了?」
「那道士八成是嚇唬你的,用這樣的辦法補償一下他欠你的情。」另一個同學不屑一顧地說。
李琰被他們幾個說得心裡七上八下的,收拾行李的手慢慢地停了下來,心想:「他們說的也對,這麼大的京城怎麼會一下子就被攻破呢?」最後,李琰還是決定不走了。
第二天課餘,李琰又來到茶館。剛剛叫了一壺茶,只見那個道士又來到茶館門口,見了李琰不禁大吃一驚,問道:「先生為什麼還不離開,是不是有人告訴你不要聽我的話?你如果真的不信我的話,那就一定沒有命了。東京過幾天就要被圍困住,這城裡的人多半都將死於兵火之中。不信你看。」
道士說完,就用袖子遮住李琰的視線,透過道士的道袍,李琰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不是少了頭,就是失了胳膊,或者是全身xue淋淋的,或者是被燒得像個木炭一樣。
李琰這才害怕起來,連茶也不喝了,匆匆忙忙地向道士告別。回到住處,悄悄地收拾好行李,也沒有向任何人告別,立刻獨自上了路。
剛走出城門,就看見道士正在前面等他。
道士見李琰走出城門,就迎上前去對他說:「兩個月來,天天和你見面,知道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人。這回分手,就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一面了。分別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東西送給你,這把扇子是我用來化緣的,你多少次都慷慨地把零用錢放在這把扇子上,我就把這把扇子送給你吧。走路時可以用它來遮遮太陽。」
李琰見道士說得很誠懇,就不再推辭,雙手接過了扇子。
道士又說:「你離開京師以後,在你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笑話這把扇子,那麼這些人大約不久就要成刀下之鬼了,你要快快離開這些地方。如果沒有人笑話你這把扇子了,就說明你已經走到安全區了。一旦走到了安全地帶,你就可以把這把扇子隨便丟在什麼地方。」
說完,道士向李琰行了一個禮,說了聲「前途多多保重」轉身就走了。
李琰望著道士遠去的身影,看看手中這把奇異的扇子,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心想:這個道士也真是個熱心腸的人。這麼把扇子能遮哪門子太陽?倒還不如一把雨傘呢!
雖說心裡有點疑惑,可是李琰還是按道士的說法,把扇子拿在手裡上了路。
說起來也怪,每當李琰走到一個鎮子上,都會有人追著看他的扇子。每當李琰在茶館、飯店坐下來休息時,更會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來圍觀,大家都指著他的扇子,嘻嘻哈哈地笑話他。李琰只好稍事休息,立刻上路。
李琰加快步伐,拼命地走啊走啊。到第二天的中午,終於走得精疲力盡了,只好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這時,又有一群放牛的孩子圍了上來,他們圍著李琰,對他的扇子指指戳戳的。
其中一個大膽的孩子竟對著李琰吐起唾沫來。李琰急忙用扇子去遮擋,沒有想到,透過扇子的絹面,李琰看到了一幅十分恐懼的畫面:面前的孩子個個滿臉是xue,李琰不禁回想起從道士的衣袖下所看到的慘景,於是大叫一聲,飛快地逃離孩子們的包圍,向著家鄉的方向大步流星地奔去。
以後,李琰每走到一個鎮子上,只要透過扇子一看,就可以看到火光沖天,房屋倒塌,人畜慘死的一片戰亂的景象。這一幅幅慘景,只能促使他腳下的步子越走越大,越走越快。每當晚上住店時,他總要先把扇子藏好,然後才能安心入睡。
天一亮,他就即刻起程。當他回身用扇子看他剛剛住過的地方時,所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
走到第四天上,一隊逃難的車馬從後面趕了上來。一個人在馬上高聲叫著李琰的名字,並且翻身從馬上跳了下來。李琰仔細一看,原來是王榮。
王榮一把拉著李琰的手,泣不成聲地說:「李兄剛剛離開京城不久,就傳來前方全線潰敗的消息,金兵以驚人的速度把汴京團團圍住。聽說前天已攻下城池,並且在城中大肆掠奪。從遠處可以看見汴京城黑煙滾滾。我叔叔一家人都陷入重圍。還在剛一聽到前方潰敗的消息時,我叔叔就叫我帶上兩個孩子和一車細軟星夜趕回老家,我這才算僥倖衝出了包圍圈。這會兒我的叔叔,還有咱們的那些同學,一定是身死敵手了!」
說完,王榮騎上馬背,擦乾眼淚,對李琰說:「你有先見之明,早一步脫離險境,可是還要加快速度,才能儘快地到達安全地帶。我受人之託,不敢耽擱,只好就此告辭了。」
李琰越發相信道士的話了,於是日夜兼程向家鄉趕去。
一路上,看他扇子的人越來越少了。又過了三天,不再有人笑他的扇子了。
李琰透過扇子的絹面,看到的景象沒有任何不同,李琰知道,他已經走到安全的地區了。
離家越來越近了,一天中午,李琰坐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這時,路上來往的行人,沒有一個人去注意他手中的扇子。李琰想起了道士的話,就順手把扇子放在樹邊的石頭上,背起包袱繼續趕路。
剛剛走出了半裡路,李琰心想:道士把這把扇子送給我,是要我用來保全性命的。一路上多虧了這把扇子給我提供意想不到的信息,促使我日夜兼程。我不能剛到平安的地帶就把它拋棄了。再說,不管怎麼說,這也是那位道士送給我的一件紀念品,怎麼能就這樣輕易地丟掉呢?
想到這裡,李琰又折了回來,來到剛剛休息的大樹下。可是,哪裡還有扇子呢?只有一個人的骷髏放在他原先坐過的石頭旁邊。
參考資料《湖海新聞夷堅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