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26人喪命,道士5人倖免,雷神大怒,記住!別做這種事

2021-01-09 圖文看點

十五人慘遭雷劈而亡,他們到底做了多大的事情?請大家往下看!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夥強盜盤踞在瓜州一帶,劉大帥受命剿滅,他調集官兵和船隻扎住在焦山,堵截強盜入海的道路。#聊齋故事#

官兵中有一個把總叫李浚,以前是一個船工。由於屢建戰功,慢慢地晉升為把總。行事膽大妄為,強勢蠻橫,經常夜裡出去幹一些為非作歹的事情。

丙辰年的冬天,有一個老翁和老伴攜帶家眷南渡,他們坐著一艘漁船,順江揚帆而下,恰好從李浚的船隻旁邊經過。

李浚就叫手下攔住漁船,率領一幫人上船,以盤查為由,翻箱倒櫃,搜出了二百兩銀子和一些金銀首飾,全部沒收帶走了。

老翁不服,與官兵據理力爭。李浚就威脅老翁,老翁一時懼怕,就請求留下首飾,讓他們把銀子帶走,李浚他們不從。最後老翁請求他們留一點生活錢,他們還是不允許。

老翁氣得勃然大怒道:「難道就沒有天理了,你們作為官兵,竟敢晴天白日搶劫財物?」轉身解開纜繩,氣呼呼地準備走了。

李浚他們做賊心虛,一看老翁發怒,害怕控訴到官府,就假仁假義地用好言相勸。勸慰說道:「我們剛才和你是開玩笑,現在天色已晚,前面路途不太安全,到了明天早上,我們將如數奉還。」

隨即就把漁船又系在了他們的大船上。到了晚上,李浚指派手下,用一艘大船把漁船衝翻,老翁全家和兩個兒子溺水而亡,共計十一人。

李浚洋洋自得,就像沒事人一樣。

官兵裡面有一個水手馬某,是一個道士出身。只因家裡遭受強盜搶劫,生活所迫,後來從軍。

馬某家裡信奉道教,受家庭環境薰陶,他喜歡念誦三觀道經。他平常一閒下來,就跪在船艙底下,靜心念誦,日復一日,從不間斷。有時也向同伴講述道經典故,勸人積德向善。

馬某看到李浚一夥的所作所為,他十分憂慮,氣憤地說:「搶劫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天理難容啊!此事一定會遭到報應的,眼下我們都在一條船上,這將如何是好?」李浚同黨都恥笑他,說他杞人憂天。

第二天,李浚到其他船上拜訪朋友。剛坐下不久,突然大叫頭疼,急忙叫划船回去。到了江心,忽然船停止不動了。

李浚詢問怎麼回事?船工說:「雷公站在船頭上,怒目而視,你沒有看見嗎?」李浚大怒,呵斥船工妖言惑眾,用刀背毆打船工。船工不得已,就繼續划船前行。

李浚回去,剛登上自己的大船,突然一聲晴天霹靂,將李浚劈死在了船上。船上的人一看,急忙跑到船尾躲避。

突然,又是一聲霹靂,整個船被劈成了兩段,船的後半截應聲落水,那些人都溺水而死。只有前半截仍然漂浮在水上。

那時,馬某正在前半截船底誦經,聽見雷聲急忙出來,看見李浚死在了船頭,其他人一個都不見了。他驚恐萬分,立即呼叫求救,附近的人用小船把他救了下來。

小船走了不遠,突然,又是一聲霹靂,那船的前半截沉沒到了大江裡。

那五個沒有參與搶劫的人,被雷摔到了旁邊的沙灘上,過了很久才甦醒了過來。

眾人詢問他們,五個人說:「雷劈李浚的時候,他們都隨大家一起逃避。恍惚之間,看見金甲神人把他們五個人提走了,就像做夢一樣,不知道自己怎麼到了這裡。」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身為官兵,恃強凌弱,殘害無辜百姓,喪盡天良,天地難容。自取滅亡,死得其所,不死不足以慰亡靈,不死不足以平人心,做人引以為戒。

(文|珺瑋 圖|網絡)

推薦閱讀:

民間故事:秀才做惡,帝君大怒,灶神幫忙,縣令出面,婦人不貞?

聊齋故事:2個狐仙做老婆,活了123歲,人為何不發橫財?你想不到

民間故事:孝子感動天帝,邂逅天女,兩總督兩巡撫,不孝順的別看

民間故事:放牛娃誤闖龍宮,獲得避水珠,轉生為神,河蚌有大背景

相關焦點

  • 知人知面不知心,《聊齋志異》裡的畫皮故事居然是個恐怖片?
    由於影視作品改編的深入人心,畫皮篇也算大家比較熟悉的聊齋故事了。不過影視中大多側重呈現愛情方面的糾葛,許多人不知《畫皮》其實是聊齋中形形色色的鬼中非常兇猛可怖的一篇哦,且非常極具教育和諷刺意義。後來妻子陳氏知道後,擔心該女子是大戶人小妾,勸將其送走王生不聽。一日集市時王生偶遇一道士提醒他被邪物纏繞,性命堪憂。王生不以為意認為道士只是哄騙賺錢罷了,回家後發現書房房門緊閉,便起疑心從窗戶偷看,只見一個惡鬼,臉色青翠,尖牙嶙峋猶如鋸齒,正執筆在一張人皮上繪畫,畫好後套到身上便成了那明豔動人的女子。
  • 《聊齋志異》:妖狐擾民不知天高地厚,道士設壇是否故弄玄虛?
    古時,宮中伴讀董默庵家裡總是發生詭異之事,家裡人經常被忽從天降的磚瓦沙石砸得灰頭土臉,一家人每天活得提心弔膽。董公無奈,秉承「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則,向同僚借了一處宅院暫居,誰知搬家了也不成,他到哪兒這投磚揚沙的場景跟到哪兒,使得董公頗為愁煩。
  • 聊齋故事:道士勒索狐妖,法寶不翼而飛,墜河而死,出了一件怪事
    #聊齋故事狐妖聽說道人要劾治他們,知道道士的法術高明,恐怕對他們不利,都是非常著急,就委託木匠私下裡和道人溝通。這個木匠恰好認識道人,就前去找到道士,對道士說:「我以前和狐妖來往比較多,其實他們沒有那麼壞,一般和人互不侵犯。
  • 新聊齋|賊道士與狐仙
    新聊齋|賊道士與狐仙明朝,有一個英俊書生,引來狐仙愛慕。夜裡幽會被父母發現,於是請來道士驅妖。道士住家半月後突然離開,盜走多年積攢的銀子。次日一美麗姑娘前來還銀,父母萬分感激,同意兒子娶了狐仙。不一會,如蘭來到謝家門口,偷偷看到裡面道士,誤以為對方是高人,竟嚇得匆忙離去。天亮後,謝父見狐狸沒有出現,就給了道士十兩白銀做答謝,還特意準備好酒好菜招待他。席間,道士大吃大喝一頓,抹著嘴說:「那隻狐狸精肯定是怕了我,所以才不敢出現,只是我一旦離去,它怕是又會出現禍害貴公子了。」
  • 新聊齋故事:紅衣鬼新娘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6期)臺灣著名作家瓊瑤曾在其小說三部曲《梅花三弄》中寫過一篇《鬼丈夫》,後這篇小說被拍成了電視劇,相信很多80後對這電視劇應該都記憶猶新吧!該劇講述的是一丈夫突遇大火,被燒得面目全非,他每日以面具示人。未婚妻對他卻是不離不棄,鬼丈夫被感動,終成眷屬的故事。
  • 聊齋故事:傻子娶妻,當天閃電劈新娘,道士:她是妖精!
    因為兒子傻了,阿呆的父母怕村子裡的孩童欺負他,就經常把阿呆關在家裡,不讓他出門和別的人玩。即便是要出門,也總會有一個大人跟在阿呆的身後保護著他。原本阿呆傻了後,父母想要再生一個孩子,可是努力了幾年,也沒有生出來,於是也只能作罷,一心一意地對傻子好。隨著時間流逝,一晃眼,傻子阿呆已經長成了一個小夥子。
  • 聊齋故事|道士的扇子
    茶館門口經常有一個道士手拿一把扇子向茶客們化緣。茶客們有時給一兩個銅板,有時不給。可是,每當走到李琰身邊時,李琰總要把身邊的銅板盡數給他,有時三五個,有時十幾個,從不讓他空手而去。這樣連續了兩個多月,天天如此。茶館裡的人都笑話李琰是個大傻瓜。李琰毫不在意人家說什麼,而那道士呢,也好像有點貪心不足,每次給錢都是來者不拒,全部收下。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故事|老漢買了一頭牛,道士卻說會飛走,讓他趕緊賣了
    許久以後才睡下,可睡下後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劉老二夢到這牛長翅膀飛走了,醒來趕緊跑到牛圈裡看,還好,牛在。劉老二總覺得這夢是不祥徵兆,得想個辦法。聽說村外道觀的張道士能解夢,本事了得,於是劉老二囑咐鄰居幫忙看牛,便深一腳淺一腳地去了道觀。
  • 聊齋畫皮講了個怎樣的故事,故事中每個人,是否都有張畫皮
    蒲松齡最著名的幾個故事中,絕對有《畫皮》這個故事。畫皮故事不長,情節很緊湊,可以說一波三折。但是白袍同學總覺得畫皮的故事其實挺噁心的,能引起人的心裡不適。蒲松齡寫得的神鬼妖狐的故事,很多都是女鬼多情,有的時候會遇到不靠譜的男人。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起死回生這一概念並非蒲松齡所創,而是很早以前人們就對這一名詞有著深厚的情感,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在沒有如今的各種科學手段的古代,人類更多地將自然界當中的一切現象都歸納為一種超自然力量的操縱,而他們對這種力量既畏懼有充滿渴望,這種力量能致人死亡,也就會有能夠起死回生神力。
  • 聊齋故事:狐妖巧計報恩
    祝公子則用甜言蜜語讓小紅再堅持兩個月,自己一定想辦法納她為妾,說完便撲了上去,要行夫妻之事,結果被祝公子的正妻王氏看到,闖入小紅房內。小紅和祝公子看到王氏都嚇壞了,王氏大怒打了小紅一頓,雖然小紅受了無妄之災,但對她和祝公子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只要祝公子言明兩人之事,王氏為了避免家醜有可能會同意納小紅為妾之事。
  • 義犬傳:《聊齋志異》中這兩隻狗狗的故事,真讓人感動!
    《聊齋志異》中有兩篇名為《義犬》的故事,一隻忠人之事,一隻捨命報恩,讀後令人感嘆唏噓!《聊齋志異》雖為小說,不過我們知道,當初蒲松齡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擺了一個茶攤,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
  • 傅琰東主演魔幻劇《勞山道士》 展現40多種仙幻魔技
    5月26日27日,中國首部魔幻劇《勞山道士》在鹽城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連續演出,劇中人穿牆而過、被吸附上牆、無中生有變出飯菜酒水……劇中展現的40多種仙幻魔技讓觀眾如臨仙境,大呼過癮。  據介紹,《勞山道士》脫胎於《聊齋志異》,由當紅魔術小生傅琰東和《我為喜劇狂》第二季亞軍卜宇鑫主演,是由青年導演張默執導的中國首部魔幻大型舞臺劇。
  • 《聊齋》中細思極恐的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人性有時多麼卑劣
    年輕的時候看《聊齋》,總是帶著幾分好奇,幾分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才慢慢看明白,原來,《聊齋》裡的許多故事也是需要讀者慢慢品味的。在聊齋中,有一個很簡短的小故事《種梨》,這個故事記載於《聊齋》的第一卷第十四篇。這原來是我一直覺得《聊齋》中十分無味的一個小故事。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聊齋故事匯】之嶗山道士(篇)
    進入觀內,有一道士端坐在蒲團上,走近看卻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盡顯道骨仙風。王生上前叩拜,肯請道士收他為徒。老者眼神微張,射出一道精光,沉吟道:恐怕你不能吃苦。王生急道:我是能吃苦的。老者微嘆了口氣,點點頭。就這樣,王生留在了道觀中。第二日,天才微微亮,王生就被小道士叫起,拿著給他準備的斧子和大夥一起去上山砍柴。
  • 《畫皮》與《聶小倩》:聊齋最出名的兩篇人鬼戀,其中有何聯繫?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許多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生動形象,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潔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 聊齋故事:女子山洞避雨
    然而在小梅十九歲這一年,在她的身上,卻發生了一件怪事,那件事,讓十九歲的小梅差一點身死道消。那天,春光明媚,山上開滿了許多的桃花,小梅獨自跑去了山上,欣賞那桃林的美景。誰知她剛到桃林後不久,那原本明媚的天氣卻突然烏雲密布,轉眼就下起了大雨來。小梅為了躲雨,跑進了不遠處的山洞裡。
  • 《聊齋志異》中的山西故事
    還有一個荷蘭學者指出,所謂的「白蓮教」,其實只是政府和文人實施宗教迫害的依據,即把「白蓮教」的帽子戴到某些人的頭上——所以「白蓮教」不是一個教派。但逐漸的,民間普遍都接受了歷史上曾存在過「白蓮教」。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多次提到白蓮教,比如明代萬曆年間山東最活躍的「徐鴻儒」,就多次出現在蒲松齡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