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顏值+IP救不了青春片
自趙薇的《致青春》以來,青春片已經成長為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類型,並且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拍攝套路——捆綁IP+高顏值演員的組合總能讓青春片穩賺一筆。於是,看到賺錢捷徑的電影投資方批量生產了一批品質堪憂的青春片,像《匆匆那年》、《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導致青春片的整體口碑陷入低迷。今年暑期檔,《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以下簡稱《致青春2》)領銜的「青春片軍團」用的還是「IP+顏值」的老套路。從效果來看,已於7月8日上映的《致青春2》票房高口碑差,後續的青春片也很難跳出這一怪圈。僅靠顏值和IP,救不了青春片整體低迷的口碑。
《致青春2》票房高口碑差
《致青春2》的首周末三天票房分別為8200萬、5430萬、4240萬,跌幅明顯。院線人士分析指出,《致青春2》票房跌幅大跟該片話題性不強、口碑差有關係。「不可否認,《致青春2》的兩位主演吳亦凡和劉亦菲都是高顏值的人氣偶像明星,首日票房高有發行方保底的因素,也有粉絲熱捧的因素。但該片後續並沒有話題和好口碑支撐,第三天票房『腰斬』也相當正常,很多粉絲電影的票房走勢都是這樣。」
昨天下午,《致青春2》的導演周拓如接受媒體群訪,力挺演技受到批評的吳亦凡。此前有評論稱,吳亦凡在《致青春2》中的表演過於用力,咆哮的戲份毫不走心,讓人覺得以前都錯怪「咆哮帝」馬景濤了。周拓如指出,針對吳亦凡咆哮戲份的批評都是「斷章取義」的,吳亦凡會這麼演完全出於導演的要求。「我也聽到有觀眾說,他們看到這段(咆哮)的時候整個心都碎了。我覺得這恰恰是吳亦凡演繹得非常到位的一點。」對於網絡上給《致青春2》打出的低分,周拓如覺得很不公平。在他看來,很多低分和負面評價是在電影6月30日點映之前就刷出來了,是針對電影的惡意攻擊。「不光是我們這一部電影,其他一些電影也正在遭受這樣的攻擊。我覺得整個行業是缺乏監管的,需要有一些正確的聲音來引導。」
後續青春片繼續砸顏值
《致青春2》的高票房低口碑不僅不會嚇退其他的青春片,反而會成為一種鼓勵——大家會看到,只要按照既有的套路走,即使口碑不好,票房上也勝出了。《致青春2》只是今年暑期檔「青春片軍團」的先鋒官,之後還有好幾部IP+顏值的青春片排隊等上映。7月21日上映的《泡沫之夏》改編自明曉溪原著小說,由梁詠琪擔任監製,香港無線的小生羅仲謙和武漢大學校花黃燦燦主演,從幕後到臺前都是高顏值組合;7月29日上映的《六弄咖啡館》,由作家藤井樹自任編劇導演,董子健和顏卓靈主演,也是膠原蛋白滿臉的搭配;改檔之後依然在暑期檔上映的《夏天十九歲的肖像》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島田庄司的同名作品,由新生代的「小鮮肉」黃子韜、杜天皓演繹青春懸疑故事;8月5日上映的《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改編自籽月的小說,主演是吳亦凡和韓庚這兩位韓國成長起來的顏值偶像……
—蓮珠箭—
僅靠IP顏值,救不了青春片的口碑
每一個人都有青春,所以青春片比較容易引起觀眾共鳴。誰沒有在年少輕狂的時候做過傻的事,愛過錯的人呢?然而,當憑藉情感共鳴異軍突起的青春片被商業運作給套路化了之後,青春片就只剩下被固化下來的IP和顏值,因為情感是固化不了的,而情感對於青春片恰恰是最重要的。
當青春片這個類型被資本市場當作可以穩穩噹噹賺錢的工具,自然會催生一大批在硬體上看得過去,卻缺乏真情實感的作品。這樣的青春片,有大IP和人氣偶像的顏值,卻沒有紮實的劇本和真實的情感,上映之後也只能賺頭幾天的票房,不能贏得口碑。正如《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原作者兼編劇劉同曾經說的那樣,要認真做一部青春片,一定要把時間花在劇本上才有意義。很多國內的青春片劇本馬虎就開拍,在劇情和臺詞上雷點太多,而中國的觀眾越來越聰明,不像以前那樣容易忽悠。僅靠IP和顏值這種套路化的東西,救不了青春片低迷的口碑。
可悲的是,電影市場是唯利是圖的,很多投資方都會覺得,這種口碑不怎麼樣但是能賺錢的青春片很不錯,於是接著源源不斷地生產,直到觀眾徹底厭棄這個類型。(楊蓮潔)
(責編:鄒菁、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