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外媒稱,從菠蘿到黑胡椒、哈密瓜和咖啡,中國最南部的海南省是亞洲農業創新的主要中心。
據法新社近日報導,遊客知道熱帶天堂海南有沙灘和鬱鬱蔥蔥的森林。然而,對於農業而言,全年溫暖的天氣、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氣和充足的季風降雨也使海南成為開發新種植方法和作物的絕佳地點。
報導稱,在距離海南島南部城市三亞45分鐘車程的陵水,有一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為農民提供了如何大幅提高產量和生產力的辦法。基地建有一個個大型恆溫控制的溫室,裡面有成堆的種植著各種水果和蔬菜的託盤,在一排排巨大的框架中以摩天輪的方式上下旋轉。
報導指出,垂直栽培綠葉蔬菜,意味著在特定區域種植的蔬菜數量是水平種植的六倍。工人可以控制每個託盤裡的植物在高低之間移動,而不需要彎腰或以跪姿來照顧它們。自動循環灌溉系統可以保證每個託盤的底部在合適的時機浸入水槽中。溫室還能隔離害蟲和不受歡迎的風傳播種子,從而提高產量。
報導介紹,陵水基地的經營者是海南潤達現代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他們在稀缺土地上生產優質蔬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率和成就,為此還吸引了一些外國代表團前來參觀訪問,包括來自菲律賓的農民。陵水基地堅固耐用的溫室已經證明了其抵禦颱風的能力,給菲律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報導稱,從水果到中國的主食,海南都有值得一說的亮點。在20世紀70年代,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將三亞帶入了世界農業地圖。當時,他的團隊在三亞的農場中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並在此後實現了中國糧食生產的重大突破。
報導稱,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三亞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一直處於開發新作物的前沿。理想的氣候和土壤,意味著農業品種研究的繁殖周期縮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因此,該研究所已成為中國農業創新的「加速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數據顯示,最近十年,主要農作物中,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有1345個出自南繁基地,佔總數的86%。
報導稱,袁隆平水稻科研基地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種植有原始的雜交水稻品種,還有向公眾開放的田地。副總經理楊言卓說,去年在他的公園種植的一種水稻每畝產量達到驚人的1013公斤。
報導認為,憑藉其積累的專業知識和迄今為止取得的巨大成就,南繁科研育種必將繼續為中國的糧食生產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