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8日~22日於新加坡舉行的亞太農業食品創新峰會(Asia-Pacific Agri- Food Innovation Week)上,普華永道(PwC)、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和淡馬錫(Temasek)聯合發布了《亞洲農業與食品行業挑戰報告:收穫未來》(The Asia Food Challenge Report: Harvesting the Future)。該報告預計到2030年,亞洲食品支出將在現有規模上增加一倍,達到8萬億美元以上,每年增速約7%;未來10年,亞洲農業食品領域將存在高達8000億美元的投資機會。
在世界各國努力應對食品短缺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之際,該報告闡述了亞洲農業食品產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缺乏投資是在整個食品和農業生態系統中新技術推廣應用的一個關鍵障礙。亞洲農業食品行業的投資目前落後於其他地區,特別是北美和西歐,一部分是因為區域內國家的自然條件多樣性、參差不齊的經濟發展水平、小農經濟廣泛存在和不同的政府監管體系、貨幣體系等,讓一些技術創新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
另一方面,亞洲正處於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到2030 年還將產生2.5 億新增人口,相當於另一個印度尼西亞,全球最大的25個城市中將有17個位於該地區,僅中國就佔全球蛋白質需求量的26%以上。對食品的基本安全需求和可持續、升級的消費需求,亞洲市場存在巨大的消費和投資空間。
淡馬錫綜合農業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馬世文(Anuj Maheshwari)認為,亞洲整個食品供應鏈需要經歷根本性的變革,以確保和維持區域的食品安全。初創公司、企業和政府擁有巨大的機遇來攜手打造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推動全球食品系統的轉型。
該報告分析,未來10年亞洲的食品和農業行業在現有投資水平的基礎上,將需要額外增加8000億美元的累計投資來達到自給自足和可持續發展的規模,其中2500億美元將用以提高食品產量,養活亞洲不斷增長的人口;約5500億美元投資則將用以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可持續、安全、營養健康和便利等方面的需求。
創新技術將是滿足這些不斷變化需求的關鍵推動因素,而這需要對整個行業進行大量的投資。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大數據、機器人、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將徹底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引入新的食品和農業解決方案。記者在亞太農業食品創新峰會上,看到了諸如替代動物類蛋白質、更節省用地且更安全的垂直農場種植技術、可顯著降低魚類死亡率和汙染水平以提高產量的現代水產養殖技術等前沿技術趨勢,這些以技術為主導的創新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個關鍵的方法是建立農業食品創新中心,將生態系統中的相關市場參與者聚集在一起,如特拉維夫、聖路易斯、舊金山和鹿特丹。這些農業食品中心或門戶的公共部門將為初創企業和投資者營造合適的環境,而私營部門則將成為關鍵的推動力。
普華永道新加坡亞太區交易服務戰略與運營管理主管合伙人Richard Skinner 表示,亞洲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投資的缺乏以及整個食品和農業供應鏈中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進程緩慢,讓我們停滯不前,不得不依賴他人。另一方面,我們有機會可以扭轉這一局面,通過引領農業食品技術的創新、顛覆和應用,推動行業轉型,為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回報,造福消費者,並在亞洲創造高附加值的就業機會。」
他表示,這些投資將使亞洲農業食品市場以每年約7% 的速度增長,其中有落地應用潛能的創新型技術或項目,將成為企業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荷蘭合作銀行食品與農業研究部亞洲區主管周彬表示,亞洲需要創新和技術,將現有的農業食品體系轉變為在生態和經濟上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唯有大家齊心協力、即刻行動,亞洲才能在自給自足的同時為後代保護地球。為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的產業技術創新也可以創造市場價值,並且有很多機會可以轉變為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來解決食品、農業資源浪費和相關供應鏈效率低下的問題。
該報告提出,為了克服這些挑戰,亞洲的公共(政府、NGO等)和私營(企業、投資平臺等)部門之間需要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並共同承擔責任。需要政府在支持新技術和創新政策立法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以及組建企業風險投資團隊和孵化平臺。報告預計,北京、上海、香港、孟買、新加坡和東京等亞洲城市有望成為全球性農業食品創新中心。這些城市具備的重要條件包括為初創公司和投資提供有利的監管環境、技術專長、人才和強大的投資者。
以新加坡為例,由於國土面積小、可用種植土地等農業資源極為有限,該國農產品、食品進口率高達90%,自給率非常低。當地政府為解決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倡議,大力扶持農業食品領域的科研項目和投資孵化平臺,致力於將新加坡發展為全球性的農業食品科技創新中心。新加坡食品局還定下目標,即通過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如室內垂直農場、新型水產養殖技術等,以更少的資源種植更多的農產品,在2030年之前實現30%的食品營養需求自給。
(實習記者彭思雨對此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