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代錢幣 其中20多枚為國家文物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央視

原標題: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代錢幣 其中20多枚為國家文物

當地時間17日晚,古錢幣交接儀式在首都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親手向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移交了2018年初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

埃及政府此次交還的文物還包括沙特和伊朗兩國的部分走私文物。這批走私文物包括中國漢唐、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錢幣,最早可追溯至中國西漢甚至更早的戰國時期。此前,中國國家文物局專家已經確認其中20多枚古錢幣為國家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近年來,中國和埃及在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交流領域合作不斷加強。這批古錢幣是自2010年兩國籤署關於保護和返還從原屬國非法販運被盜文化財產協定以來,埃及政府歸還中國的第二批文物。

相關焦點

  • 埃及文物部長親手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當地時間17日晚,古錢幣交接儀式在首都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親手向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移交了2018年初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埃及政府此次交還的文物還包括沙特和印度兩國的部分走私文物。這批走私文物包括中國漢唐、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錢幣,最早可追溯至中國西漢甚至更早的戰國時期。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怎麼回事 什麼是古錢幣有哪些特點?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怎麼回事 什麼是古錢幣有哪些特點?時間:2020-11-18 17:0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怎麼回事 什麼是古錢幣有哪些特點? 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不僅僅看重禮儀更注重文化的涵養,而古文物就代表了古代的一種文明!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代錢幣,這些錢幣最早可追溯至西漢甚至戰國時期
    當地時間17日晚,古錢幣交接儀式在首都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 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親手向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移交了2018年初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埃及政府此次交還的文物還包括沙特和印度兩國的部分走私文物。這批走私文物包括中國漢唐、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錢幣,最早可追溯至中國西漢甚至更早的戰國時期。此前,中國國家文物局專家已經確認其中20多枚古錢幣為國家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 這是一份促進中埃關係的禮物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 這是一份促進中埃關係的禮物時間:2020-11-19 00:51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 這是一份促進中埃關係的禮物 當地時間17日晚,古錢幣交接儀式在首都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 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親手向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移交了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古董如此值錢,歸還意義何在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31枚古代錢幣即便再值錢,可它所能換得的物質財富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相對於它所能夠換得的物質財富,它自己本身的間接價值才是最為珍貴的。能夠以31枚古錢幣促進兩國之間的合作,這對一個國家來講是無價的,其價值遠遠超過31枚錢幣的本身價值。01、建立協定之後的第二次文物歸還。
  • 昨日,古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一份促進中埃關係的禮物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一向注重古文物的傳承與保護。就在昨天,我們收到了一份來自同樣是文明古國埃及的一份禮物——31枚古錢幣的回歸!古錢幣交接儀式埃及當地時間17日晚,古錢幣交接儀式在首都開羅國家博物館舉行,埃及旅遊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親手向中國駐埃及大使廖力強移交了2018年初在埃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
  • 埃及向中國返還31枚中國古錢幣 最早為西漢時期
    人民網開羅11月18日電 (記者景玥)當地時間11月17日,埃及旅遊與文化部在埃及國家博物館舉辦文物返還交接儀式,向中國駐埃及大使館返還了2019年在當地查獲的31枚中國古錢幣,此次返還的31枚古錢幣中,有20多枚經中國國家文物局鑑定為國家文物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金朝錢幣
    2、至寧元寶 至寧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在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造。 中文名:至寧元寶 類型: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鑄造時間:公元1213年 貯藏地: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杜月笙的幼子,聽從父親告誡不入黑道,捐出兩千多枚古錢給國家價值...
    上世紀90年代,杜維善先生將珍藏的絲綢之路古國貨幣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博為其設立專室予以陳列。2013年,再向上博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杜維善生長於舊上海豪門、名伶世家,當過一晚上兵,沒有「子承父業」,卻終成為臺灣軟玉勘探地質師、中國和絲綢之路古錢幣收藏研究大家。他曾親睹以其父杜月笙為主的黃金榮、張嘯林三位大亨的成敗興衰,與以蔣氏為核心大家族的明爭暗鬥,與京劇名家梅蘭芳、孟小冬,書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家譚敬、孫家驥、張壽平等的傳奇交往。杜月笙去世後,杜維善隨母移居臺灣,從事地質學研究,晚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
  • 「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金朝錢幣
    2、至寧元寶至寧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代衛紹王完顏永濟,在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鑄造。中文名:至寧元寶類型: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造時間:公元1213年貯藏地: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全國保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幾個版別。4、崇慶通寶崇慶通寶是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1213年)所鑄的錢幣,存世極罕,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2枚,均為民國名家舊藏,建國後鮮有發現,為古錢大珍。
  • 威縣發掘出千餘枚宋代銅錢幣
    威縣發掘出千餘枚宋代銅錢幣 2020-03-17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錢幣,為何網友嘲諷起韓國了呢?
    因為韓國巴不得把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及產物都納入他們囊中,還大言不慚地說是他們的,這與埃及主動歸還國家文物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了,所以埃及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啊。埃及國家明白這些文物是屬於非法販運過來的,並不是他們國家本來就擁有的文物,所以他們覺得屬於哪個國家的文物就應該物歸原主,這才是文明國家該有的做法。這與韓國形成了一個強烈對比,我們在感嘆埃及是文明古國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去踩韓國一腳,因為韓國在很多地方的確是「蠻不要臉」的。
  • 小錢幣 大世界
    9月15日,「絲路流金——絲綢之路上的金銀幣精華展」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開幕,該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主辦、中國錢幣學會金銀貨幣專業委員會協辦。展覽展出了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19世紀的金銀貨幣628枚,其中包括呂底亞、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古波斯、貴霜、古印度、伊斯蘭等王朝和地區的珍稀金銀貨幣。
  • 這枚巴思八文錢幣的漢語意思是什麼?
    題主可能對八思巴文有些理解錯誤,八思巴文是一種文字,也就是(八思巴)文,相當於漢文這個意思,並不是說這枚錢幣的這個文字寫的是八思巴文幾個字,而是用八思巴文書寫的,這幾個字的意思是至元通寶,也是非常罕見的一枚錢幣,在泉譜上也是四級幣的存在,可以說是非常的少見,這枚幣的價值也比較大,當然是真品的話
  • 著名收藏家杜維善去世 曾向上博捐贈數千枚古錢幣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是杜月笙幼子,生前曾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絲綢之路中亞古錢幣2000多枚,上博由此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異域古錢幣收藏和展示體系。七次捐贈得「顧問頭銜」杜維善是上海川沙人。1949年隨父定居中國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後,母親就帶著杜維善來到中國臺灣,後赴澳大利亞攻讀地質學,並開始收集地質標本,返回中國香港後轉而收集古幣。20世紀80年代初,受夏鼐論及新疆出土薩珊古國銀幣啟發,杜維善開始收集絲綢之路沿途中亞細亞古國金銀幣。經過20多年的積累,終成相關領域的收藏名家。
  • 中國首枚明代蜀世子寶金印出土
    國內首枚明代蜀世子寶金印出土。昨天,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三期考古發掘結束。本次發掘歷時3個多月,總計出土文物10000餘件。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一枚印面鑄有蜀世子寶的金印,印臺邊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
  • 四川岷江村民「挖寶」古代錢幣 當地文物科:無考古價值
    大家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刨土,時不時能夠挖出一兩枚古錢幣,據了解,挖出的古代錢幣多以開元通寶和乾隆通寶為主。樂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文物科的工作人員表示,與考古專家溝通後得知,疑為古時商船經過所散落的錢幣,不具備考古價值。 在樂山市五通橋區金粟鎮岷江畔,近日來有不少人拿著鏟子、耙子等工具在江邊的土地上挖來挖去,據當地村民表示,他們正在這裡「挖寶」。
  • 中國成功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天文學家擬在月球設望遠鏡丨科技早...
    中國成功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天文學家擬在月球設望遠鏡丨科技早新聞 2020-11-19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錢幣博物館聲明:從未與中國文物學會聯合監製銀幣產品
    :澎湃新聞 中國錢幣博物館8月7日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錢幣博物館」發布聲明稱,所謂「中國錢幣博物館與中國文物學會聯合監製銀幣產品」均為虛假廣告和詐騙。
  • 一些不為人知的錢幣往事
    (元末·天定通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錢幣收藏史上的一個鼎盛時代,湧現出了丁福保、張叔馴、羅伯昭、張絧伯、鄭家相、王蔭嘉、李蔭軒、戴葆庭、馬定祥等一大批藏家、學者、大師。國寶金匱(直萬),原有2枚,最早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西安的農民掘地所得。先為張丹斧(文學家)所得,後又為餘挺生一千大洋買去,餘謝世後,張叔馴依前諾兩千大洋又從餘挺生後人處買得。陳仁濤得知後,往返數次求購,前後耗費五千多大洋,才買得其中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