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
當時四行孤軍急需要大餅等乾糧,杜月笙一聲令下,收集了兩萬個大餅給送過去。前線的要求軍事裝備,杜月笙二話不說就捐了大量的,軍用汽車、裝甲車、軍用電話、發報機等等。
日本人在戰爭中不惜使用生化武器對付中國軍隊。八路軍在山西作戰急需要防毒面具,而八路軍造不出。杜月笙聽說後,通過集資專程從荷蘭進口了一千具防毒面具,親自通過水路送到前線。在此期間,他與共產黨有了頻繁的接觸。
上世紀90年代,杜維善先生將珍藏的絲綢之路古國貨幣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博為其設立專室予以陳列。2013年,再向上博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今天對澎湃新聞說,「談到上博的收藏,一定要講到杜維善先生,這是繞不過去的,他捐贈的古錢幣既有觀賞價值,還有非常大的學術研究意義。他的古錢幣研究在我們國內來講是具有開拓性的。」
杜維善,1933年12月16日出生,系杜月笙最小的兒子,排行老七。杜維善生長於舊上海豪門、名伶世家,當過一晚上兵,沒有「子承父業」,卻終成為臺灣軟玉勘探地質師、中國和絲綢之路古錢幣收藏研究大家。他曾親睹以其父杜月笙為主的黃金榮、張嘯林三位大亨的成敗興衰,與以蔣氏為核心大家族的明爭暗鬥,與京劇名家梅蘭芳、孟小冬,書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家譚敬、孫家驥、張壽平等的傳奇交往。杜月笙去世後,杜維善隨母移居臺灣,從事地質學研究,晚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
1991年起,杜維善先後7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古錢幣總計2128枚,並且承擔起為上海博物館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同時上博為其設立專室予以陳列。他捐贈給上博的「絲綢之路」古錢幣和中亞古錢幣,填補了內地博物館這一領域收藏研究的空白。作為顧問,他在上博的5樓還有一間辦公室。身為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榮獲過上海市白玉蘭獎。
2013年,在歷年多次捐贈之後,杜維善再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400多枚西域古代國家錢幣文物,包括古代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阿拉伯—薩珊王朝(Arab-Sasanian Dynasty)、白衣大食(The Umayyad Dynasty)和黑衣大食(The Abbasids Dynasty)的金、銀、銅幣。
這批捐贈品的最大特點是非常注重體系的完整,貴霜與阿拉伯—薩珊王朝錢幣幾乎囊括了其歷朝歷代的所有發行品,這樣完整的系列可以極大地拓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視野。同時,從文物收藏和陳列展示的角度看,捐贈的金、銀、銅幣品相均屬上乘,圖案和文字清晰度高,纖毫畢現,極其精美。此類西域古錢均以金屬打壓法製成,品相好的銅幣非常難得,而杜先生這次捐贈的貴霜銅幣,幾乎每一枚都是上佳品相。不難想像,要經歷怎樣的千挑萬選才能蒐集到這樣的文物精品。
2013年,杜維善還同時捐贈了國外錢幣學研究方面的英、法文論著或報告33冊(套),為上海博物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補充了珍貴資料。
從1991年開始,杜維善先後向上海博物館捐贈7次,共捐出2128枚古錢幣, 其中包括秦代半兩錢、5銖錢和穆薩女皇錢幣等。在當時這些藏品價值18億元。杜維善笑稱這些都是自己花了大價錢買來的,他認為這些文物回了祖國才算回了家。
東流逝水,葉落紛紛,時間就這樣悄悄地、慢慢地走過,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