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大教堂開放時間:8:00-19:00,登塔開放時間9:00-19:00,僅參觀大殿3歐,樓梯登塔9歐,電梯登塔13歐。
網址:,可以用GOOGLE翻譯查看中文。
】在旺季,買票要排隊,進入教堂也要排隊,整個團隊只有我們3個人來得及進去教堂看了半小時,稍微一猶豫,時間就不允許了。
米蘭大教堂(DuomodiMilano)(原名聖母誕生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教堂,是僅次於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從奠基到竣工(到拿破崙佔領後義大利,才勒令工匠在七年內完工),歷經五百餘年,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米蘭市的象徵。
大教堂是千塔林立的顯著哥德式風格,整個大教堂使用產於義大利Candoglia地區的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被馬克·吐溫形容為「一團白色的火焰」。
這座教堂最令人吃驚的部分是那設計特別的屋頂,上面共有135個尖頂,數不清的雕塑以及怪獸雕像,並且在晴朗的天氣裡,站在屋頂甚至可以遠望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景。
屋頂之下的部分的設計更是令人吃驚,哥德式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以及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應有盡有。
義大利統一的時間並不長,之前是一個個的城邦制國家,1386年,米蘭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ianGaleazzoVisconti希望上帝施恩,讓他的爵位後繼有人,便主持奠基興建這座教堂。
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矗立起了鍍金的聖母瑪利亞雕像,1805年拿破崙徵服義大利時,還曾在此舉行了加冕儀式,1813年大部分主體建築完工,1897年最後完工,1965年教堂最後一面銅門安裝完畢,才算是全部竣工。
這座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大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近4萬人。
因為修建時間太長,經手的設計師也很多,不光有義大利本國的,還曾有德國、法國等國的建築師參與設計。
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居住在米蘭的期間,也曾為它畫過無數草圖,還為它發明了升降機。
不過設計師們像是達成了一個共識,沒有因為年代的推移而改變它初始的風格,而是越發地把哥德式尖塔高聳、束柱修長、窗欞紛繁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站在廣場上仰望教堂,密密麻麻直指雲霄的哥德式尖塔頗為打眼。
屋頂共有135座尖塔,教堂內外牆上遍布聖人、聖女雕像共計6千餘座,僅外部就多達3159尊。
教堂有6座樓梯和2座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登頂可鳥瞰米蘭全市風光。
除135座尖塔外,另有150條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最高的中央塔建於15世紀,由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建造,頂部的聖母像陽光下異常奪目。
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最古老的銅門也只有百年而已,但它們卻像開啟米蘭歷史的大門。
大門的設計師洛多維科·波利亞吉在接到委任狀時激動地說,「我將投入我全部的力量去完成它。
」波利亞吉從此把自己稱為米蘭大教堂的「第一看門人」。
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
左邊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米蘭守護神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
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
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滅亡到萊尼雅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
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門口檢票的帥哥們對我們一行特別友好,
最大的中門上兩個四瓣花形中的「生與死」雕塑最為突出,一個是《聖母與耶穌》,聖母抱著剛生下來的耶穌,眾天使簇擁著他門表示祝賀;另一個是《聖母憐子》,聖母抱著死去的耶穌,眾天使簇擁著他們表示哀悼。
同樣的群體表現的「喜」與「悲」,對比鮮明,刻畫得極為生動。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雕塑和尖塔最多的建築,教堂內外共有雕像6000多尊,僅外部就有3159尊,就連135個尖塔的尖頂處,也都站著一位《聖經》中的聖人,而且各個細膩生動。
中央塔頂上,據說用了3900多片黃金包成,重達700多公斤,不過只有登上教堂頂才可以看到(教堂的頂層:乘坐電梯,或者走920級樓梯,就能到達整個米蘭最美麗的地方,也就是米蘭大教堂的露天觀景臺,在這裡可鳥瞰整個米蘭市的街景和繁華地貌。
)
中央塔頂上的金色聖母瑪麗亞雕像:
上兩圖為大教堂的動物雕塑造型排水管萌到爆吧,下圖為《孤獨星球》的《義大利》中文第二版的封面:大教堂屋頂。
米蘭大教堂的大殿,氣勢恢宏。
巨大高聳的圓柱形大理石柱分四行排列,支撐著重達,把大廳間隔成數十個相互連接的空間。
在踏入大殿的一瞬間,就被教堂的恢弘肅穆神聖與精美給深深震撼了,言語不可描述。
大廳中央置有數十排棕色長椅,分三行排列,供教徒祈禱時坐。
大廳底用黑、白、黃三色大理石鋪就,相互鑲嵌。
教堂內部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和所有哥德式教堂一樣,教堂內部完全依靠兩邊的玫瑰花窗採光,細長的窗子上嵌彩色玻璃,共有24扇,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繪玻璃窗,高約20米,主要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這些玫瑰花窗造於500年前,至今仍光彩奪目。
上圖這個漂亮的小巴洛克式禮拜堂安放著七世紀米蘭的紅衣主教,他被尊為聖人,所以這個禮拜堂也被稱為聖約翰禮拜堂。
石棺上正中間是聖人的雕像,兩側是戰勝惡魔的守護天使,後面的彩色玻璃窗上講述的是聖人的一生。
大祭壇頭頂上方的的圓盤上有一個「小紅點」(上圖,別人照的),這是個小紅燈,據說它照著的是一枚鐵釘,這枚巨大的鐵釘珍藏在(祭壇後唱經樓牆壁上的)(對於這個位置,我是模糊的,是不是我在圖片中劃出的那個十字架?)鍍金十字架內,是當年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那枚釘子。
每年5月3日,教堂會將這枚釘子取下來,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拜三天,以紀念耶穌,然後重新送上房頂保存。
達文西就專門為此發明了一個升降機(現代電梯的前身)。
我們去的時候,十字架下面遮擋了一塊方形大網,不知為何。
大殿的祭壇中心是裝有凱旋基督銅像的聖體龕,聖體龕的底部裝飾為4個小天使,由8根銅柱支撐。
在祭壇後面,共設有4個管風琴,最早的建於1542年,至今仍能演奏出雄渾悅耳的音樂。
上方那些象打開的窗戶一樣的地方,安放的就是管風琴。
教堂南耳堂中聳立著一尊令人毛骨悚然的【聖巴塞洛繆】的大理石雕塑,巴塞羅繆是耶穌的12弟子之一,他是被活活剝皮而殉教的。
這尊16世紀的雕塑正是描繪了聖人手拿摺疊好的自己人皮披在身上的情景。
這座大理石雕塑名為聖·巴塞洛繆(),也譯為聖·巴多羅買,他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曾在公元1世紀把基督教傳入了亞美尼亞。
傳教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攔,他在亞美尼亞的Albanopolis以身殉教,還遭受了極為嚴酷的刑罰——剝皮。
整張人皮被活活剝下後還被倒釘在十字架上。
為了紀念他,教會將每年的8月24日定為其瞻禮日。
在米開朗琪羅的名畫《最後的審判》中那個從天而降宣布審判的人就是他。
在許多宗教雕塑中,他也經常以手持剝皮刀的形象出現。
雕像眼神堅毅,目視前方,而他手中拿著、肩膀和胯間披著的也不是普通的布條,正是他自己被剝下來的皮膚!
所以才有了那麼突兀的腹肌和關節。
聖巴塞洛繆的大理石雕塑:
整個教堂被這52根廊柱劃分為5個區域,數字52代表著一年中的52個星期。
和西方所有的教堂一樣,這裡不僅是信徒們祈禱的地方,也是眾多名人和主教安葬的地方。
基督徒們認為教堂是與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不管是洗禮、結婚還是安葬,都會在教堂舉辦。
1805年,拿破崙還曾在這裡加冕成為義大利的國王。
十一世紀羅馬帝國時代,為米蘭爭取自治的米蘭大主教阿里貝託·達·因蒂米亞諾,到十七世紀米蘭最親民的大主教法拉利,和曾在二戰中向英王喬治六世請願,限制轟炸範圍才得以只使教堂的大門受了損傷的主教舒斯特都葬在這裡。
信徒們為了感謝法拉利和舒斯特,還為他們塑了白銀築就的頭部和「不壞金身」。
除了米蘭的大主教,這裡還葬著一位為文藝復興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的成員。
出生於佛羅倫斯的吉安·賈科莫·美第奇在死後將財產全部留給了他的弟弟——羅馬教皇史上第226位教宗庇護四世,庇護四世為其哥哥在米蘭大教堂中修建了聖賈科莫禮拜堂安放遺體。
當時參觀的時候,只見到很多人在排隊,所以我們就來排隊了。
後來發現,這裡是個地宮,不能稱作是參觀,而是敬仰,有的虔誠的信徒還專門在隨身衣物外再罩上一件潔淨的專用外衣(如下圖那位女士的著裝)。
【博羅米奧CarloSamtBorromeo是中世紀義大利高級教士,米蘭大主教,出生於阿羅那城堡Arona的貴族家庭,早年投身教會,靠其叔父羅馬教皇庇護四世Pius,15591566年在位提拔,1560年升任紅衣主教與米蘭大主教職,在15611563年反宗教改革的第三次特楞特Trent宗教會議上,協助教皇主持編訂《特楞特會議信綱》,宣布新教為異端,羅馬教會的教條和儀式正確無誤,教皇為教會的最高權威等;1566年主持起草闡述天主教神學和道德觀念的《羅馬教理問答》,企圖加強教會與教皇的神權統治。
】
被這位看門的光頭小哥哥吸引住了,忍不住仔細觀察了一下,義大利的藝術氣息真是無處不在啊!
原來,光頭小哥哥是在照著手機屏幕認真地畫漫畫呢!
你能想像這若是在中國,一個看管墓室(地宮)的工作人員會是怎麼樣一種狀態嗎?光頭小哥哥真是太勵志了!
這是安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神學家、米蘭大主教博羅米奧(SanCarloBorromeo,1538-1584)的陵墓。
他在1610年被封聖。
棺內是他白銀築就的頭部和「不壞金身」。
我們可以用來參觀大教堂的時間只有半小時而已,所以是購買了3歐的大教堂單票,剛剛好可以匆匆瀏覽大教堂一樓和安放博羅米奧的地宮。
初時被大教堂的華麗地磚、頂天石柱、精美雕塑和彩窗所震撼,隨即而來的則還是那種肅穆和比肅穆還要沉重的壓抑之感,以及一些莫名的異樣,回來寫這一篇遊記,搜集資料,才知道,那種異樣和壓抑來自哪裡,原來來自這裡安葬的眾多名人和主教啊。
時間太有限,屋頂肯定去不了,即使是一樓所見也不能仔細研究,這次就是來打個卡,以後一定找時間來好好的參觀參觀大教堂,最後來張有趣的圖:星座(當時看到了,完全不明就裡,這裡咋還會出現星座呢?)
:在講述大衛國王故事的彩色玻璃下面有著光滑的大理石板,上面畫有一個摩羯座的圖案。
摩羯座標誌下面畫有一條細細的銅線,一直穿過教堂大門,延伸到對面牆壁上,這就是日晷,也叫「太陽鍾」,和中國大圓盤上放了條指針的日晷作用相同,古人以此計時。
陽光自堂頂射入時,隨著地球的旋轉,陽光的移動,聖人雕像一年四季均可準確指出每天的中午時刻。
於是這條日晷除了計時功能外,還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的真諦:生命的軌跡是漫長綿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