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米蘭大教堂

2020-12-19 情感分享秀

【米蘭大教堂開放時間:8:00-19:00,登塔開放時間9:00-19:00,僅參觀大殿3歐,樓梯登塔9歐,電梯登塔13歐。

網址:,可以用GOOGLE翻譯查看中文。

】在旺季,買票要排隊,進入教堂也要排隊,整個團隊只有我們3個人來得及進去教堂看了半小時,稍微一猶豫,時間就不允許了。

米蘭大教堂(DuomodiMilano)(原名聖母誕生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教堂,是僅次於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從奠基到竣工(到拿破崙佔領後義大利,才勒令工匠在七年內完工),歷經五百餘年,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米蘭市的象徵。

大教堂是千塔林立的顯著哥德式風格,整個大教堂使用產於義大利Candoglia地區的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被馬克·吐溫形容為「一團白色的火焰」。

這座教堂最令人吃驚的部分是那設計特別的屋頂,上面共有135個尖頂,數不清的雕塑以及怪獸雕像,並且在晴朗的天氣裡,站在屋頂甚至可以遠望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景。

屋頂之下的部分的設計更是令人吃驚,哥德式風格、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以及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應有盡有。

義大利統一的時間並不長,之前是一個個的城邦制國家,1386年,米蘭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GianGaleazzoVisconti希望上帝施恩,讓他的爵位後繼有人,便主持奠基興建這座教堂。

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矗立起了鍍金的聖母瑪利亞雕像,1805年拿破崙徵服義大利時,還曾在此舉行了加冕儀式,1813年大部分主體建築完工,1897年最後完工,1965年教堂最後一面銅門安裝完畢,才算是全部竣工。

這座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大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近4萬人。

因為修建時間太長,經手的設計師也很多,不光有義大利本國的,還曾有德國、法國等國的建築師參與設計。

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居住在米蘭的期間,也曾為它畫過無數草圖,還為它發明了升降機。

不過設計師們像是達成了一個共識,沒有因為年代的推移而改變它初始的風格,而是越發地把哥德式尖塔高聳、束柱修長、窗欞紛繁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站在廣場上仰望教堂,密密麻麻直指雲霄的哥德式尖塔頗為打眼。

屋頂共有135座尖塔,教堂內外牆上遍布聖人、聖女雕像共計6千餘座,僅外部就多達3159尊。

教堂有6座樓梯和2座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登頂可鳥瞰米蘭全市風光。

除135座尖塔外,另有150條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最高的中央塔建於15世紀,由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建造,頂部的聖母像陽光下異常奪目。

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銅門,最古老的銅門也只有百年而已,但它們卻像開啟米蘭歷史的大門。

大門的設計師洛多維科·波利亞吉在接到委任狀時激動地說,「我將投入我全部的力量去完成它。

」波利亞吉從此把自己稱為米蘭大教堂的「第一看門人」。

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

左邊第一個銅門於1948年完成,表現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個銅門是1950年所作,講述的是米蘭守護神聖·安布羅吉奧()的生平。

第三個最大的銅門位於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噸,描繪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一生。

第四個銅門是在1950年完成的,講的是從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滅亡到萊尼雅諾戰役期間米蘭的歷史。

第五個銅門1965年完成,表現的是從聖·卡羅·波羅梅奧()時代以來大教堂的歷史。

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

門口檢票的帥哥們對我們一行特別友好,

最大的中門上兩個四瓣花形中的「生與死」雕塑最為突出,一個是《聖母與耶穌》,聖母抱著剛生下來的耶穌,眾天使簇擁著他門表示祝賀;另一個是《聖母憐子》,聖母抱著死去的耶穌,眾天使簇擁著他們表示哀悼。

同樣的群體表現的「喜」與「悲」,對比鮮明,刻畫得極為生動。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雕塑和尖塔最多的建築,教堂內外共有雕像6000多尊,僅外部就有3159尊,就連135個尖塔的尖頂處,也都站著一位《聖經》中的聖人,而且各個細膩生動。

中央塔頂上,據說用了3900多片黃金包成,重達700多公斤,不過只有登上教堂頂才可以看到(教堂的頂層:乘坐電梯,或者走920級樓梯,就能到達整個米蘭最美麗的地方,也就是米蘭大教堂的露天觀景臺,在這裡可鳥瞰整個米蘭市的街景和繁華地貌。

中央塔頂上的金色聖母瑪麗亞雕像:

上兩圖為大教堂的動物雕塑造型排水管萌到爆吧,下圖為《孤獨星球》的《義大利》中文第二版的封面:大教堂屋頂。

米蘭大教堂的大殿,氣勢恢宏。

巨大高聳的圓柱形大理石柱分四行排列,支撐著重達,把大廳間隔成數十個相互連接的空間。

在踏入大殿的一瞬間,就被教堂的恢弘肅穆神聖與精美給深深震撼了,言語不可描述。

大廳中央置有數十排棕色長椅,分三行排列,供教徒祈禱時坐。

大廳底用黑、白、黃三色大理石鋪就,相互鑲嵌。

教堂內部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和所有哥德式教堂一樣,教堂內部完全依靠兩邊的玫瑰花窗採光,細長的窗子上嵌彩色玻璃,共有24扇,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繪玻璃窗,高約20米,主要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這些玫瑰花窗造於500年前,至今仍光彩奪目。

上圖這個漂亮的小巴洛克式禮拜堂安放著七世紀米蘭的紅衣主教,他被尊為聖人,所以這個禮拜堂也被稱為聖約翰禮拜堂。

石棺上正中間是聖人的雕像,兩側是戰勝惡魔的守護天使,後面的彩色玻璃窗上講述的是聖人的一生。

大祭壇頭頂上方的的圓盤上有一個「小紅點」(上圖,別人照的),這是個小紅燈,據說它照著的是一枚鐵釘,這枚巨大的鐵釘珍藏在(祭壇後唱經樓牆壁上的)(對於這個位置,我是模糊的,是不是我在圖片中劃出的那個十字架?)鍍金十字架內,是當年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那枚釘子。

每年5月3日,教堂會將這枚釘子取下來,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拜三天,以紀念耶穌,然後重新送上房頂保存。

達文西就專門為此發明了一個升降機(現代電梯的前身)。

我們去的時候,十字架下面遮擋了一塊方形大網,不知為何。

大殿的祭壇中心是裝有凱旋基督銅像的聖體龕,聖體龕的底部裝飾為4個小天使,由8根銅柱支撐。

在祭壇後面,共設有4個管風琴,最早的建於1542年,至今仍能演奏出雄渾悅耳的音樂。

上方那些象打開的窗戶一樣的地方,安放的就是管風琴。

教堂南耳堂中聳立著一尊令人毛骨悚然的【聖巴塞洛繆】的大理石雕塑,巴塞羅繆是耶穌的12弟子之一,他是被活活剝皮而殉教的。

這尊16世紀的雕塑正是描繪了聖人手拿摺疊好的自己人皮披在身上的情景。

這座大理石雕塑名為聖·巴塞洛繆(),也譯為聖·巴多羅買,他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曾在公元1世紀把基督教傳入了亞美尼亞。

傳教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攔,他在亞美尼亞的Albanopolis以身殉教,還遭受了極為嚴酷的刑罰——剝皮。

整張人皮被活活剝下後還被倒釘在十字架上。

為了紀念他,教會將每年的8月24日定為其瞻禮日。

在米開朗琪羅的名畫《最後的審判》中那個從天而降宣布審判的人就是他。

在許多宗教雕塑中,他也經常以手持剝皮刀的形象出現。

雕像眼神堅毅,目視前方,而他手中拿著、肩膀和胯間披著的也不是普通的布條,正是他自己被剝下來的皮膚!

所以才有了那麼突兀的腹肌和關節。

聖巴塞洛繆的大理石雕塑:

整個教堂被這52根廊柱劃分為5個區域,數字52代表著一年中的52個星期。

和西方所有的教堂一樣,這裡不僅是信徒們祈禱的地方,也是眾多名人和主教安葬的地方。

基督徒們認為教堂是與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不管是洗禮、結婚還是安葬,都會在教堂舉辦。

1805年,拿破崙還曾在這裡加冕成為義大利的國王。

十一世紀羅馬帝國時代,為米蘭爭取自治的米蘭大主教阿里貝託·達·因蒂米亞諾,到十七世紀米蘭最親民的大主教法拉利,和曾在二戰中向英王喬治六世請願,限制轟炸範圍才得以只使教堂的大門受了損傷的主教舒斯特都葬在這裡。

信徒們為了感謝法拉利和舒斯特,還為他們塑了白銀築就的頭部和「不壞金身」。

除了米蘭的大主教,這裡還葬著一位為文藝復興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的成員。

出生於佛羅倫斯的吉安·賈科莫·美第奇在死後將財產全部留給了他的弟弟——羅馬教皇史上第226位教宗庇護四世,庇護四世為其哥哥在米蘭大教堂中修建了聖賈科莫禮拜堂安放遺體。

當時參觀的時候,只見到很多人在排隊,所以我們就來排隊了。

後來發現,這裡是個地宮,不能稱作是參觀,而是敬仰,有的虔誠的信徒還專門在隨身衣物外再罩上一件潔淨的專用外衣(如下圖那位女士的著裝)。

【博羅米奧CarloSamtBorromeo是中世紀義大利高級教士,米蘭大主教,出生於阿羅那城堡Arona的貴族家庭,早年投身教會,靠其叔父羅馬教皇庇護四世Pius,15591566年在位提拔,1560年升任紅衣主教與米蘭大主教職,在15611563年反宗教改革的第三次特楞特Trent宗教會議上,協助教皇主持編訂《特楞特會議信綱》,宣布新教為異端,羅馬教會的教條和儀式正確無誤,教皇為教會的最高權威等;1566年主持起草闡述天主教神學和道德觀念的《羅馬教理問答》,企圖加強教會與教皇的神權統治。

被這位看門的光頭小哥哥吸引住了,忍不住仔細觀察了一下,義大利的藝術氣息真是無處不在啊!

原來,光頭小哥哥是在照著手機屏幕認真地畫漫畫呢!

你能想像這若是在中國,一個看管墓室(地宮)的工作人員會是怎麼樣一種狀態嗎?光頭小哥哥真是太勵志了!

這是安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神學家、米蘭大主教博羅米奧(SanCarloBorromeo,1538-1584)的陵墓。

他在1610年被封聖。

棺內是他白銀築就的頭部和「不壞金身」。

我們可以用來參觀大教堂的時間只有半小時而已,所以是購買了3歐的大教堂單票,剛剛好可以匆匆瀏覽大教堂一樓和安放博羅米奧的地宮。

初時被大教堂的華麗地磚、頂天石柱、精美雕塑和彩窗所震撼,隨即而來的則還是那種肅穆和比肅穆還要沉重的壓抑之感,以及一些莫名的異樣,回來寫這一篇遊記,搜集資料,才知道,那種異樣和壓抑來自哪裡,原來來自這裡安葬的眾多名人和主教啊。

時間太有限,屋頂肯定去不了,即使是一樓所見也不能仔細研究,這次就是來打個卡,以後一定找時間來好好的參觀參觀大教堂,最後來張有趣的圖:星座(當時看到了,完全不明就裡,這裡咋還會出現星座呢?)

:在講述大衛國王故事的彩色玻璃下面有著光滑的大理石板,上面畫有一個摩羯座的圖案。

摩羯座標誌下面畫有一條細細的銅線,一直穿過教堂大門,延伸到對面牆壁上,這就是日晷,也叫「太陽鍾」,和中國大圓盤上放了條指針的日晷作用相同,古人以此計時。

陽光自堂頂射入時,隨著地球的旋轉,陽光的移動,聖人雕像一年四季均可準確指出每天的中午時刻。

於是這條日晷除了計時功能外,還告訴我們一個生命的真諦:生命的軌跡是漫長綿延的。

相關焦點

  • 歐洲旅遊懷舊系列52,米蘭大教堂外觀
    從斯福爾扎古堡沿Via Dante大道一直走幾分鐘就到米蘭大教堂。我去的時候米蘭正在搞個什麼博覽會,一路上都是各國的國旗。中國國旗緊挨著義大利國旗和會旗的位置。米蘭大教堂,米蘭的地標。米蘭,曾經做過西羅馬帝國短期的首都,倫巴第大區的首府,米蘭大教堂又是米蘭的中心,世界著名的幾大教堂之一。教堂前廣場上,義大利王國首任國王埃曼努埃萊二世騎馬像。教堂北側的埃曼努埃萊二世長廊。
  • 一個人的演唱會,義大利巨星安德烈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開唱
    其中,安德烈走出義大利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演繹了基督教聖詩《奇異恩典》,堪稱是全場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根據米蘭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規定,這場音樂會將不邀請現場觀眾。因疫情而關閉的米蘭大教堂特別向安德烈·波切利和管風琴演奏家埃馬努埃萊·維亞奈利打開大門,以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演奏世界熟知的旋律,來呼喚人民對生命的熱愛;用歌聲凝聚彼此,一起度過艱難的時期。文章來源:瞧瞧義大利富匯財富提供多元化、國際領先的資產管理服務,致力成為投資人全球布局的最佳導航者。
  • 在無人的米蘭大教堂,61歲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為希望而歌
    鏡頭鳥瞰米蘭安靜空曠的街道,最終聚焦數百年歷史的米蘭大教堂。空曠的教堂裡,管風琴聲響起,穿著燕尾服的61歲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唱了起來。 4月12日是西方復活節,安德烈·波切利的歌聲,通過網際網路傳遍世界,為地球療傷。
  • 歐洲旅遊懷舊系列53,米蘭大教堂內部和地下
    現在進入到米蘭大教堂內。因為年代久遠,很多立柱間有鐵桿互相牽拉固定。中國寺廟是香火,西方教堂是用蠟燭。大教堂內部的人物雕像也有三千多尊。教堂內的彩色玻璃高達20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些歷史長達500年。地面上很多當地名人墓葬。這尊有點恐怖的雕像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 聖.巴多羅買st. Bartholomew(羅馬天主教稱巴爾多祿茂),據傳他在印度傳教時被歹徒剝皮殉道(也說去亞美尼亞被釘十字架),所以雕塑中他身上披著的就是他自己的人皮。
  • 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將在米蘭大教堂放歌,用音樂為全世界療傷
    當地時間4月12日,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應米蘭市長之邀,將在米蘭地標建築——米蘭大教堂進行一場特殊的獨唱音樂會。「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非常高興並且榮幸地接受米蘭市長的邀請,與所有人一起來歌頌生命的偉大。」
  • 義大利米蘭最美教堂,歷時5個世紀建成,今是時尚之都的古老地標
    如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城市旅遊標誌建築。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享米蘭大教堂。在未去過義大利之前,我對這個國家充滿嚮往,最期待的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和國際時尚之都米蘭,反而對首都羅馬沒那麼感興趣。而當真正走了義大利的幾座城市之後,依然也對這兩座城市情有獨鍾。
  • 義大利盲人男高音獨自在米蘭大教堂前唱響抗疫之歌為全球疫情...
    義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應義大利米蘭市政府和米蘭大教堂邀請,於4月12日復活節當天進行了名為「Music of Hope (希望之聲)」的獨唱音樂會,希望通過現場音樂會向全世界傳播愛、治癒和希望。
  • 全球5大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居榜首,你想去看看嗎?
    1、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教堂的規模很大佔地面積為1.51萬平方米。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建築聖殿令人驚嘆,擁有很多藝術瑰寶。
  • 義大利傳奇歌唱家 「被上帝吻過的嗓音」 在空曠的米蘭大教堂演唱
    據4月12日《太陽報》報導,義大利傳奇美聲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周日在米蘭大教堂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演唱會。觀眾席上空無一人,全球340萬人通過視頻媒體收看了演出。波切利是應米蘭市市長朱塞佩·薩拉(Giuseppe Sala)和大祭司的邀請,在該市地標米蘭大教堂進行獨家表演。
  • 世界盲人男高音歌唱家獨自在米蘭大教堂高唱《奇異恩典》 為...
    2020年復活節這天,此時的義大利再無昔日的車水馬龍,此時的米蘭大教堂顯得更加空曠寂靜,更加的莊嚴肅穆。在空無一人的大教堂前,世界四大男高音之一,義大利的盲人古典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獨自一人放聲高唱經典曲目《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奇異恩典》),期盼福音降臨,把愛傳遞給全世界人民。
  • 遊記:維也納史蒂芬大教堂
    2、史蒂芬大教堂WienerStephansdom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地標建築,和科隆大教堂、聖彼得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教堂。教堂始建於1147年,高達,精美的雕刻讓它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哥特尖塔之一。
  • 這個就是世界第二大的教堂,雕像密布,尖塔林立
    米蘭大教堂對面的銅像,是義大利王國第一個國王維多利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這就是米蘭大教堂,世界第二大的教堂。我們知道幾個關鍵詞就好了。米蘭大教堂建設歷經五個世紀,從1386年開始建造,一直到1965年才整體完工。
  • 空無一人的米蘭大教堂,安德烈·波切利用歌聲為世界「療傷」
    為了給這些人「療傷」,義大利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在空無一人的米蘭大教堂舉辦了一場復活節獨唱音樂會。
  • 佛羅倫斯花之聖母大教堂,那是人來人往的繁華
    佛羅倫斯最著名的一組建築,花之聖母大教堂,那是人來人往非常繁華 ~花之聖母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它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西班牙塞維亞大教堂、英國聖保羅大教堂齊名~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標誌著文藝復興的開端。
  •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碩大的穹頂,是聖彼得大教堂的標誌基本簡介聖彼得教堂位於世界上最小的獨立國家梵蒂岡內(1)。教堂的規模之在令人驚嘆,它能容納5萬人,教堂呈十字形,長212米,寬137米,高46米,平面面積為1942平方米,總佔地面積達1.51萬平方米。在1989年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人們現在所看到的教堂已經取代了公元325年左右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修建的老教堂,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教堂。新建的聖彼得大教堂呈十字架形,有一個巨大的圓頂。
  • 世界時尚之都-米蘭
    米蘭(義大利語:Milano,英語:Milan)是世界時尚藝術中心,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歐洲四大經濟中心之一。這裡是阿瑪尼、範思哲、PRADA、DOLCE&GABBANA、華倫天奴、MOSCHINO等世界著名品牌的誕生地,米蘭是義大利境內的第二大城市,藝術、商業、設計、教育、娛樂、時尚、金融、醫療保健、傳媒、服務、科研等領域均具有強大的優勢。其是大型國際活動和展覽的常駐地,如米蘭時裝周和米蘭國際家具展。
  • 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一個人為全世界深情獻唱,用天籟之音為地球療傷
    ,在義大利的標誌性建築「米蘭大教堂」舉行了一場沒有現場觀眾、名為「Music For Hope」的音樂會,並且面向如今深陷疫情危機的全球進行直播。這首《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在音樂會的最後,波切利走出教堂,在獨自站在大廣場中央,面對如今空蕩肅冷的米蘭街頭,唱出了屬於全人類的愛與希望。
  • 義大利最美景點之一,有一座美麗的教堂,修建了五百年
    比如說羅馬的鬥獸場、託斯卡納比薩的比薩斜塔、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米蘭城的米蘭大教堂等都是非常有名的都市旅遊代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米蘭城的米蘭大教堂。在沒有去過義大利之前,小英對這個國家十分好奇,據書本上介紹,歐洲文藝復興的來源地是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米蘭,而且又是古典之地和時尚之地,所以說就是既期待,又嚮往這兩個城市,但是,小英還是對米蘭城有好感。
  • 「歐洲遊記」| 聖彼得大教堂——一切從圓頂說起
    有時建築是一種信仰高中歷史書上出現過三個有著名穹頂的教堂,其中兩個都在羅馬城內: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被其稱讚為「天使的設計」的萬神殿。米開朗基羅稱自己的設計遠不及萬神殿的壯觀。但我以為,是他自謙了。
  • 米蘭大教堂被關閉了?這座義大利最時尚的旅遊城市,受損嚴重
    在時尚之都米蘭,上街的人們驚訝地發現,原本熙熙攘攘的米蘭居然上演了一出空城計。米蘭最受歡迎的景點,米蘭大教堂也被關閉,仿佛是在一夕之間也變得和曾經的武漢一樣,而原本人潮湧動,無論何時都有非常多遊客的米蘭大教堂,也變得空空蕩蕩的。米蘭是世界天主教的重鎮,地位僅次於羅馬教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