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建築是一種信仰
高中歷史書上出現過三個有著名穹頂的教堂,其中兩個都在羅馬城內: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被其稱讚為「天使的設計」的萬神殿。
米開朗基羅稱自己的設計遠不及萬神殿的壯觀。但我以為,是他自謙了。
大教堂作為文藝復興的主要建築,勢必繼承了古羅馬的穹頂風格,但是如此大跨度(直徑42m)、沒有立柱支撐、完全的球面型圓頂卻又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創新。
tip:封面中正在維修的小穹頂和大穹頂之上的天窗和拱頂並不是米開朗基羅的設計(詳見下圖)
所謂的周三運佳,指上午能見到教皇,下午一點後還能免費進入大教堂參觀。
不過,排隊真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在三十多度無處遮蔽的豔陽天裡。
先在廣場二分之一圓處排近五十分鐘的隊,通過第一層安檢。再在正門右拐處等待上圓頂。
好在排隊的過程不全是無聊的,可以欣賞牆上精美的馬賽克作品、墓龕和浮雕。
登頂需要買門票。阿洋買的是全程on foot票,要爬551級臺階。
前半段路是這樣寬敞平緩的樓梯,至於後半段路就是鐘樓裡常見的只容得下一人的螺旋樓梯。
圓頂上的視野極為開闊,可以俯瞰整個羅馬城。這得益於聖彼得大教堂穹頂外部最高點是羅馬城的最高點,距離地面137.8米。
在圓頂之後的,便是梵蒂岡花園(Gardens of Vatican City )和各梵蒂岡主要機構和建築。
記錄著信息的瓦片和中國古城牆上的磚塊要註明來歷是一樣的。
這上面的信息分別是:LEO XIII
以及有趣的羅馬數字與阿拉伯數字的轉換。
類比一下,就如同中國的瓦片上用文言文來標明年號和年代。
前為州政府辦公室,後為天主教堂。
行政大樓建於1931年,是協助教皇管理全球教會的政府機構——羅馬教廷國務院的主要辦公大樓。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梵蒂岡獨特的政體。
梵蒂岡是世界上少數的政教合一制國家,所以教皇就是該國的國家領袖。並且,教皇終身任職。
園藝:現任教皇方濟各的徽章圖案
原圖
聖約翰的古城樓,是中世紀梵蒂岡邊界的一部分。
設在梵蒂岡花園中心的園丁室,右上方矗立的是19世紀聖彼得青銅塑像。
眾多博物館聚集地,最有名的當然數梵蒂岡博物館和梵蒂岡機密檔案館。
教皇大會堂,又稱為保羅六世大會堂,由Pier Luigi Nervi設計,於1971年落成。它以別具特色的拱形屋頂而著稱。
梵蒂岡花園和車站
從梵蒂岡看羅馬城
【阿洋的話】
西方人參觀教堂時的虔誠與中國人參觀佛殿、寺院如出一轍。觀者除了要營造安靜的氛圍,還應該注重審視自身的著裝。
在等待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隊伍旁,可以看到多塊這樣的告示牌。
很多人固執己見,偏不相信,後果就是下面這段話的後半句情景。
我親眼看著一個烈日下排了一小時隊伍,卻被不到聖彼得大教堂的第二道安檢的警察攆出去的無袖女子。
事實上,隊伍旁有許多兜售紙質披肩或是絲巾的小販,這個時候就應該出手買一件,以防因小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