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託日記(切·格瓦拉來了)

2020-12-17 書語人生
封面

本書記錄了著名的拉美左翼革命家,埃內斯託.格瓦拉(通常被大家稱為切·格瓦拉)在1951年,和朋友阿爾維託·格拉納多騎摩託車在南美漫遊的旅行過程。

當時切·格瓦拉大學還未畢業,只有20出頭,作為一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準醫生,正是意氣風發,少年輕狂的時候,他和朋友格拉納多一起在九個月裡走遍了南美五國,一路騙吃混喝,蹭車蹭住,漂洋過海,也經歷了不少糗事,展現了阿根廷人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

當時的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一開始是開著一輛喚作「大力神2」的三輪摩託車出發的,可是當時沿途的路況很差,他們經常開著開著就翻車了,人摔得不輕。最後在智利境內,摩託車徹底拋錨了,於是切·格瓦拉的摩託之旅也變成了徒步搭車之旅。

當時的旅途十分艱辛,切·格瓦拉他們經濟有限,主要依靠徒步和搭車作為交通方式;到了陌生的地方還要求爺爺告奶奶地向別人索要一個過夜的地兒,往往只能在窩棚,車棚裡將就一晚;吃東西有上頓沒下頓,要麼餓得半死,有得吃就像吃自助餐一樣狂吃;有一次他們為了混上一艘輪船,只好在船上的廁所裡躲了一天,相當窘迫。

這種摩託車一度成為切·格瓦拉的坐騎

在漫漫的旅途中,切·格瓦拉的思想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他覺得自己的天職就是永遠沿著世間的陸路和水路進發,他認為人們應該永葆好奇,洞察眼前的一切,發現每一個角落。

相信那一段艱苦而又充實,困囧而又刺激的歲月一定對切·格瓦拉後來的所作所為產生了一些影響,對於他這樣一位志在消滅世間貧困,饑荒,疾病的偉大革命家,我們始終應該保持足夠的敬仰,借用他的那句名言作為結束:「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致敬,鬥士!

相關焦點

  • 《摩託日記》:切·格瓦拉「封神」前的秘密
    十幾年前,有一個叫袁越的人,學理科的,那時還是文藝憤青,機緣巧合到阿根廷進行了他第一次真正的旅行,體驗極佳,不久後他看了電影《摩託日記》,驚訝地發現,自己和青年切·格瓦拉摩託之旅在阿根廷境內走了一樣的路線,於是立筆名「土摩託」(指他愛騎的自行車),博客叫「土摩託日記」。他把這次遊記投稿給《三聯生活周刊》,竟因此成了三聯特約撰稿人,「公費」跑全世界採訪寫作。
  • 關於切·格瓦拉的15個事實
    俄羅斯對關於切·格瓦拉的一些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切·格瓦拉(Che Guevara)是世界上偉大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看切·格瓦拉。事實一、切·格瓦拉(Che Guevara)一生都喜歡下棋,而且棋術很好。
  • 革命領袖切·格瓦拉的非洲歷險記
    遊擊隊之一,「剛果最高革命委員會」的執行局主席蘇米亞洛還跑來中國取經,並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切·格瓦拉好說歹說,他們才決定學挖戰壕。部隊的紀律也是一塌糊塗。初到根據地,建立訓練營的計劃久拖不決,切·格瓦拉竟然有了大把的空閒時間。他索性幹起了醫生的老本行,給人看病。這一看不要緊,切·格瓦拉發現士兵們得的最多的不是熱帶常見的瘧疾、霍亂,而是性病。原來,革命戰士們沒事兒就跑到附近城鎮去做大保健。切·格瓦拉不禁在日記中憤怒三連:這幫人做大保健給錢了嗎?他們哪來的錢?革命經費都他娘的花哪去了?!
  • 切·格瓦拉外孫:為什麼搖滾青年對古巴愛恨交加?
    切·格瓦拉,這個名字宛若驚雷,他是永遠的革命傳奇,永遠令人熱淚盈眶的理想主義者,一代代追求自由的叛逆青年的精神圖騰。下面這張由古巴攝影師阿爾貝託·科爾達(Alberto Korda)拍攝、名為《英勇的遊擊隊員》的照片,被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隨著不計其數的T恤衫、馬克杯走入全球流行文化營地,成為激情與反叛的浪漫符號。
  • 特立獨行的革命者,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於阿根廷,醫學院畢業。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切·格瓦拉是一位革命家,其實他還是一個醫生、藝術家、攝影家。1951年,22歲的格瓦拉開始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冒險。切·格瓦拉本應成為一個社會的寵兒,會過著衣食無憂、富足安定的生活。但那次旅程之後,一切都變了。他在日記中寫道「寫下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死去。我,已經不再是我,至少不是原來的那個我。」一個註定要成為不朽的戰士,一個要用自己的生命實踐這種虛幻理想的殉道者便由此產生。
  • 切·格瓦拉行刑後照片流出:遭心腹出賣,身中9彈,雙手被砍掉
    這是古巴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在和好友阿爾貝託·格拉納多一起騎著摩託遊歷阿根廷時寫下的話,這個平凡又不普通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勇氣豎起一面革命的旗幟,對後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影響。切·格瓦拉原名埃內斯託·格瓦拉,出生於1928年6月14日,他的家族是阿根廷的貴族家庭,年少時的格瓦拉遵從父母的意願報考了醫學院,如果沒有意外,他以後很大可能會成為一名醫師。
  • 切·格瓦拉: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是這樣形成的(圖)
    近日,英國媒體將這位英雄在此期間寫下的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日記和寫給家人的書信原文刊登,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次中美洲之行是怎樣將一個漫無目標的旅行者逐漸改變成了「一位無所畏懼的馬克思主義者」。以下是編譯的部分精彩段落,在此以饗讀者。
  • 切·格瓦拉遇害現場舊照:被心腹出賣,身中9彈,死後雙手也被砍
    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格瓦拉是阿根廷一個聲譽卓越的貴族,祖父曾是西班牙最後一任駐秘魯總督,切·格瓦拉可以說屬於上流社會,1948年,切·格瓦拉進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就讀醫學
  • 「紅色羅賓漢」切·格瓦拉,像鷹一樣戰鬥,血色浪漫的遊擊英雄
    學生年代的切·格瓦拉,就極富挑戰精神。他和好友,騎著摩託車,穿越整個南美。自南向北,從阿根廷出發,沿著安第斯山脈北上,途徑智利、秘魯、哥倫比亞,一直到達委內瑞拉。也就是在這段旅途中,切·格瓦拉深刻理解了拉美人民的貧窮與苦難。在他的心裡,國際主義是最崇高的目標,要為整個拉美的解放而奮鬥。
  • 切·格瓦拉遇害現場曝光:遭心腹出賣,身中9彈,死後雙手被砍掉
    2008年,一部名為《切·格瓦拉》的電影上映,這是一部傳記電影,電影上半部分講述了菲德爾·卡斯楚與切·格瓦拉領導了古巴革命,最後成功推翻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所領導的獨裁政府的故事,然而在影片的下半部分,主角切·格瓦拉試圖給玻利維亞進行革命時,卻遭到了擊殺。
  • 切·格瓦拉遇害現場曝光:遭親信出賣,身中9彈,被砍斷雙手後下葬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他的家族在阿根廷生活了12代。就算是母親家族也在阿根廷生活了7代,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是當地的貴族家庭。說得上是強強聯姻,很早的時候他便開始漫遊,在好友的建議下,還休學一年來環遊整個南美洲。也是在旅行中,切·格瓦拉開始了解到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
  • 切·格瓦拉罕見老照片:第二任老婆很漂亮,圖8是格瓦拉遇害後遺容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醫師、作家、遊擊隊隊長、軍事理論家、國際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切·格瓦拉犧牲後,切·格瓦拉的肖像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時代》雜誌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這張照片就是出現在年輕人T恤後面的這張照片——《英勇的遊擊隊員》。
  • 切·格瓦拉,忠於理想的傳奇
    在整個南美的歷史上切·格瓦拉是不能避開的人物,其個人的影響力至今仍在延續。很難想像這樣的完美人物會真正的存在,而切·格瓦拉本人滿足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一切幻想。那麼切·格瓦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人格魅力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切·格瓦拉的故事。
  • 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波利維亞的無花果鎮(LaHiguera)被美國CIA特工處決,年僅39歲。40年後的今天他仍有如此魅力,是西方文化研究界難解的謎。有革命浪漫情懷的切·格瓦拉,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被玩壞了的切·格瓦拉其實是無數人心中的偶像
    據傳他即將出獄,又因為他的造型和外表酷似前古巴領導人切·格瓦拉,因此被網友戲稱為精神領袖「竊·格瓦拉」,各種表情包和段子再次躥紅網絡,那麼真正的切·格瓦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所以「切·格瓦拉」兩層意思,一是讓人對他產生親切感:「你好,格瓦拉」,二是對他的行為表示訝:「啊!格瓦拉」。1928年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一個貴族家庭,長大後格瓦拉考入大學學醫。在讀書的過程當中他目睹了阿根廷的一些腐敗現象,又因廣泛接觸底層勞動群眾讓他想到,雖然自己的生活條件很優越,但是人世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公?貧富差距這麼大?
  • 切·格瓦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帶您了解只為信仰而活的人
    提起切·格瓦拉,相信大家腦海中第一時間會聯想到一些衣服、帽子、打火機上面的那個帶著蓓蕾帽留著大鬍子的肖像畫,甚至還有部分朋友可能會想到某位「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網絡紅人,但大部分人並不知曉誰是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是做什麼的?他又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故事呢?
  • 格瓦拉身邊的中國人,他的墓穴挨著切·格瓦拉
    格瓦拉在這個屋裡被槍殺墓碑上的奇諾  陳河 攝導遊瑪利亞和峽谷女地主1.他的墓穴挨著切·格瓦拉大概十三年前,為躲避多倫多嚴寒,我飛到溫暖的古巴。其間有一天我去了切·格瓦拉的陵墓所在地聖·克拉拉。切·格瓦拉遊擊隊的活動都是在河的沿岸進行的。起初,他們由於沒有一張準確的地圖,搞不清河的走向,有時只能根據河水的流向、河水的含鹽量去尋找方位。看到了格拉德河讓我興奮起來,思緒特別活躍,這個時候我想提出在心裡藏了多年的問題了。我把電腦裡格瓦拉和奇諾的那張照片打開來,讓瑪利亞看。「瑪利亞,我這回來這裡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想解開奇諾的身份之謎。
  • 切·格瓦拉身邊的神秘中國人,1967年共同遇難
    其間有一天我去了切·格瓦拉的陵墓所在地聖·克拉拉。在墓園博物館我看到切·格瓦拉和一個外號叫奇諾(CHINO)的遊擊隊員的照片。我雖然不懂西班牙語,但明白CHINO的意思是中國人。我有了一個疑問,莫非奇諾是中國人?照片上奇諾戴著眼鏡,額門很高,臉圓圓的,看不出是哪個國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