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 公元1777年,美國採用星條旗作為國旗
2. 公元1928年,古巴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誕生
3. 公元1936年,我國著名學者章太炎逝世
4. 公元1945年,中共七大閉幕,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5. 公元1982年,馬島戰役結束,阿根廷重新佔領馬島
6. 公元1982年,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出生
7. 公元1985年,歐盟五國籤署《申根協定》
8. 公元2008年,我國著名醫學家裘法祖逝世
9. 公元2015年,全國人大原委員長喬石逝世
10. 公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幕
頭戴紅星貝雷帽,俊朗的臉龐上一雙深遂的眼睛堅定地遠望前方——這幅由一名古巴攝影師創作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肖像家喻戶曉,不但代表了左翼的革命浪漫主義,在全球化的年代,還被青年們視為一種反抗建制和叛逆不羈文化的化身。這幅肖像已成為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人物像。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波利維亞的無花果鎮(LaHiguera)被美國CIA特工處決,年僅39歲。
40年後的今天他仍有如此魅力,是西方文化研究界難解的謎。有革命浪漫情懷的切·格瓦拉,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出生在一個阿根廷中上層家庭,年青時熟讀弗洛伊德和馬克思,心懷勞苦大眾,騎上摩託車訪遍拉美各國了解窮人的生活情況。後來遇上卡斯楚,參與古羅革命,推翻親美政權,年僅31歲當上古巴央行行長及工業部長。
但他為了「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拋下高官厚祿,先後到非洲剛果和南美的玻利維亞打遊擊戰。曾說過「寧願站著赴死,決不跪下苟生」的切·格瓦拉,最後站著被CIA特工槍決。
切·格瓦拉熱的出現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那是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的1960年代,他死後不久便發生了「布拉格之春」和法國的「紅五月」,整個歐洲,都在騷動之中。
人們渴望變革的發生,英雄的出現,有著唐·吉柯德色彩的切·格瓦拉自然成為這種情緒的象徵。1997年,切·格瓦拉的遺骸被運回古巴安葬,在過去十年裡掀起第二輪的革命偶像熱。
有趣的是,切·格瓦拉的革命手段,事實上與現今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並不相符。在西方社會,年輕人的「道德楷模」往往是一些信奉「非暴力」原則的政治人物如甘地和曼德拉等。但是,這些人物的形象卻遠比不上提倡「武裝革命」、形象「暴力」的切·格瓦拉流行。
這反映了西方的「主流價值觀」與年輕一代之間存在著心理落差。本身是軍人的切·格瓦拉,其頭像還被廣泛地用在反戰、環保和反全球化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比較主流的看法是,除了反叛精神與浪漫主義,更重要的是切·格瓦拉曾數次「螳臂擋車」式地與美軍作戰,其形象與這些運動雖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核心卻都是反美。
值得一提的是,拉美政治近年來出現了「粉色潮流」(Pink Tide),一批左翼政客上臺執政,其中以反美著稱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也是一個切·格瓦拉迷。
全球化的時代,市場力量並未放過切·格瓦拉這樣一個可供榨取的「商業圖騰」。他的頭像出現在T恤、煙盒、書包、甚至還「代言」了雪茄和伏特加。最難以想像的是,在澳大利亞,聯合利華還推出「切·格瓦拉版」的夢龍(Magnum)雪糕。
切·格瓦拉的確擁有超凡的個人魅力,他的肖像在市場力量之下已經成為一個象徵符號。1997年後的這一輪切·格瓦拉熱,反全球化的同時又是全球化的產物,其商業味之重,實在與切·格瓦拉的革命理想南轅北轍。那些把印有他頭像的T恤穿在身上的年輕人,或許並不一定會明白切·格瓦拉代表的政治含義。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丨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切·格瓦拉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