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2020-12-17 澎湃新聞

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2020-06-14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 公元1777年,美國採用星條旗作為國旗

2. 公元1928年,古巴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誕生

3. 公元1936年,我國著名學者章太炎逝世

4. 公元1945年,中共七大閉幕,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5. 公元1982年,馬島戰役結束,阿根廷重新佔領馬島

6. 公元1982年,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出生

7. 公元1985年,歐盟五國籤署《申根協定》

8. 公元2008年,我國著名醫學家裘法祖逝世

9. 公元2015年,全國人大原委員長喬石逝世

10. 公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幕

頭戴紅星貝雷帽,俊朗的臉龐上一雙深遂的眼睛堅定地遠望前方——這幅由一名古巴攝影師創作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肖像家喻戶曉,不但代表了左翼的革命浪漫主義,在全球化的年代,還被青年們視為一種反抗建制和叛逆不羈文化的化身。這幅肖像已成為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人物像。

1967年10月9日,切·格瓦拉在波利維亞的無花果鎮(LaHiguera)被美國CIA特工處決,年僅39歲。

40年後的今天他仍有如此魅力,是西方文化研究界難解的謎。有革命浪漫情懷的切·格瓦拉,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出生在一個阿根廷中上層家庭,年青時熟讀弗洛伊德和馬克思,心懷勞苦大眾,騎上摩託車訪遍拉美各國了解窮人的生活情況。後來遇上卡斯楚,參與古羅革命,推翻親美政權,年僅31歲當上古巴央行行長及工業部長。

但他為了「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拋下高官厚祿,先後到非洲剛果和南美的玻利維亞打遊擊戰。曾說過「寧願站著赴死,決不跪下苟生」的切·格瓦拉,最後站著被CIA特工槍決。

切·格瓦拉熱的出現有特定的時代背景。那是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的1960年代,他死後不久便發生了「布拉格之春」和法國的「紅五月」,整個歐洲,都在騷動之中。

人們渴望變革的發生,英雄的出現,有著唐·吉柯德色彩的切·格瓦拉自然成為這種情緒的象徵。1997年,切·格瓦拉的遺骸被運回古巴安葬,在過去十年裡掀起第二輪的革命偶像熱。

有趣的是,切·格瓦拉的革命手段,事實上與現今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並不相符。在西方社會,年輕人的「道德楷模」往往是一些信奉「非暴力」原則的政治人物如甘地和曼德拉等。但是,這些人物的形象卻遠比不上提倡「武裝革命」、形象「暴力」的切·格瓦拉流行。

這反映了西方的「主流價值觀」與年輕一代之間存在著心理落差。本身是軍人的切·格瓦拉,其頭像還被廣泛地用在反戰、環保和反全球化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比較主流的看法是,除了反叛精神與浪漫主義,更重要的是切·格瓦拉曾數次「螳臂擋車」式地與美軍作戰,其形象與這些運動雖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核心卻都是反美。

值得一提的是,拉美政治近年來出現了「粉色潮流」(Pink Tide),一批左翼政客上臺執政,其中以反美著稱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也是一個切·格瓦拉迷。

全球化的時代,市場力量並未放過切·格瓦拉這樣一個可供榨取的「商業圖騰」。他的頭像出現在T恤、煙盒、書包、甚至還「代言」了雪茄和伏特加。最難以想像的是,在澳大利亞,聯合利華還推出「切·格瓦拉版」的夢龍(Magnum)雪糕。

切·格瓦拉的確擁有超凡的個人魅力,他的肖像在市場力量之下已經成為一個象徵符號。1997年後的這一輪切·格瓦拉熱,反全球化的同時又是全球化的產物,其商業味之重,實在與切·格瓦拉的革命理想南轅北轍。那些把印有他頭像的T恤穿在身上的年輕人,或許並不一定會明白切·格瓦拉代表的政治含義。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丨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切·格瓦拉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28)

相關焦點

  • 「竊·格瓦拉」周為什麼會被比作切·格瓦拉
    無論是精神境界、人生層次,還是命運軌跡,「竊·格瓦拉」與切·格瓦拉原本毫無交集,判若雲泥。甚至,兩者相提並論,本身就屬於對大眾偶像格瓦拉的一種褻瀆。無論現實差別差距有多大,因為這個名號,在「竊·格瓦拉」周和革命者切·格瓦拉之間,都具有了某種古怪的略顯魔幻主義的現實聯結。從某種角度來看,因為其特有的關注度、敏感性、話題性、持續性等特質,「竊·格瓦拉」甚至已然帶有某種文化符號的特徵。
  • 切·格瓦拉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為何會失敗?
    革命勝利後,切·格瓦拉在其所著的《研究古巴革命思想筆記》中,闡述了他的思想:一是人民能打敗反動派,二是拉美革命重心在農村,三是革命並不非要一切成熟才開展。這三條是他於1960年成功訪華後所總結的。
  • 特立獨行的革命者,切·格瓦拉
    這個詩人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切·格瓦拉」。這位被西方稱為「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的青年已經變成了一個永恆的符號,始終沒有被現代人所遺忘和拋棄。至今世界各地的人們依然用各種祭奠著他,貝雷帽、大鬍子、堅毅中帶著憂鬱的眼神,口銜著雪茄,成為了一種範式。
  • 致敬一個神話般的自我流放的自由戰士——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是一位偉大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並重的樂觀堅定純粹的革命者。請原諒我,無法用語言和文字,給這位傳奇的古巴共產黨、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做一個準確的定位。少年切·格瓦拉在切·格瓦拉(1928.6.24-1967.10.9)光輝的40年生平中,通過20歲橫穿南美洲的旅行,了解了拉美地區的貧窮和苦難,從而萌生國際主義與救民於水火的革命精神
  • 關於切·格瓦拉的15個事實
    俄羅斯對關於切·格瓦拉的一些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切·格瓦拉(Che Guevara)是世界上偉大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看切·格瓦拉。事實一、切·格瓦拉(Che Guevara)一生都喜歡下棋,而且棋術很好。
  • 切·格瓦拉,忠於理想的傳奇
    在整個南美的歷史上切·格瓦拉是不能避開的人物,其個人的影響力至今仍在延續。很難想像這樣的完美人物會真正的存在,而切·格瓦拉本人滿足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一切幻想。那麼切·格瓦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人格魅力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切·格瓦拉的故事。
  • 摩託日記(切·格瓦拉來了)
    當時切·格瓦拉大學還未畢業,只有20出頭,作為一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準醫生,正是意氣風發,少年輕狂的時候,他和朋友格拉納多一起在九個月裡走遍了南美五國,一路騙吃混喝,蹭車蹭住,漂洋過海,也經歷了不少糗事,展現了阿根廷人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
  • 不只是遊戲主角,他還是一位理想主義的偉大革命家:切·格瓦拉!
    本期的內容將會為大家講述的是這位帶領古巴人民走向自由的偉大領袖,也曾出任過遊戲中的主角。我是個夢想家,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我煩透了醫院、學校、考試這些無聊透頂的事情。—切·格瓦拉如果要列舉現代最偉大的革命者,我想切·格瓦拉的名字肯定會出現在醒目的位置。作為理想主義者,他的一生都在為自己夢想的世界而奮鬥。他是浪漫的理想主義,也是一名激進的士兵。時至今日,在拉丁美洲、非洲很多普通人家中都有他的掛像。
  • 革命領袖切·格瓦拉的非洲歷險記
    年輕的蒙博託上校,此時還沒有成為豹紋愛好者,也還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他們相信喝了之後會有buff加成,刀槍不入,聽著就一股濃濃的非洲義和團味道。切·格瓦拉開始還以為是笑話,後來發現這幫人不給Dawa喝,連仗都不打,就徹底笑不出來了。但是就這麼件事,到他敗走剛果都沒能解決,切·格瓦拉的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可見一斑。
  • 我們把切·格瓦拉穿在身上,雖然不知道他是誰
    切 · 格瓦拉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早年間由《革命報》記者阿爾貝託 · 柯達為他拍攝的一張照片,後來會被全世界青年奉為精神圖騰,成為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符號。照片拍攝於1960年3月5日,其時一艘從法國運往古巴的軍需品貨船被美國襲擊,80人遇難,格瓦拉前往公墓弔唁,隨行的柯達捕捉到了格瓦拉悲傷的神情,隨即將之定格。
  • 竊·格瓦拉出獄了,人們還記得切·格瓦拉嗎?
    按理說,這個頂多能上本地新聞的消息只會在小範圍內傳播,但這位周某某卻偏偏在網際網路上刷了屏,甚至引發了主流媒體的強烈關注。原因無他,從2016年至今的4年裡,這位綽號「竊·格瓦拉」的人物一直以部分人的「精神領袖」的身份活躍在B站鬼畜區,是名副其實的「鬼畜天王」。2007~2015年間,周某某因盜竊和搶劫4次入獄服刑。
  • 切·格瓦拉外孫:為什麼搖滾青年對古巴愛恨交加?
    切·格瓦拉,這個名字宛若驚雷,他是永遠的革命傳奇,永遠令人熱淚盈眶的理想主義者,一代代追求自由的叛逆青年的精神圖騰。下面這張由古巴攝影師阿爾貝託·科爾達(Alberto Korda)拍攝、名為《英勇的遊擊隊員》的照片,被譽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隨著不計其數的T恤衫、馬克杯走入全球流行文化營地,成為激情與反叛的浪漫符號。
  • tao | 前浪切·格瓦拉,後浪竊·格瓦拉
    前浪切·格瓦拉是幾代人的精神領袖,《時代》雜誌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後浪竊·格瓦拉是當代網紅,屢次因偷竊入獄,以其入獄時一段採訪視頻,多次重複「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的」出名,成為眾多自媒體熱捧的網紅。
  • 外媒:陪伴切·格瓦拉的神秘女遊擊隊員
    【西班牙《國家報》5月15日文章】題:陪伴切·格瓦拉的神秘女遊擊隊員1 9 6 7年8月31日,在南美國家玻利維亞的馬西庫裡河和格蘭德河交匯的地方,一隊玻利維亞政府軍隱藏在河邊灌木叢中,等待古巴遊擊隊渡河。到下午5點20分,他們已經在這裡等待了10個小時。玻利維亞政府軍通過一位農民向切·格瓦拉領導的古巴革命者遊擊隊埋下了這個陷阱,他們很快將從這裡渡河。
  • 古巴英雄切·格瓦拉珍貴遺體彩照曝光震撼人心
    自切死後,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時代》雜誌將格瓦拉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觀察者網朱海舟編譯)玻利維亞軍人與切·格瓦拉的遺體
  • 切·格瓦拉遇害現場曝光:身中9彈而死,死後雙手被砍掉
    格瓦拉》,關於切·格瓦拉傳記的上集,講述了格瓦拉的成長曆程,以及與卡斯楚一起推翻古巴獨裁統治的歷程,獲得好評。《切·格瓦拉》不僅在電影界中有多個版本,還有多種形式,比如紀錄片、話劇、書籍、畫傳等,由此可見《切·格瓦拉》在藝術界及文藝界的地位之高。很顯然,切·格瓦拉是個人名,那麼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如此流行呢?
  • 切·格瓦拉一生簡寫,戰爭狂人?理想革命家?搖滾愛好者?
    切·格瓦拉,應該是在世界青年人一代中,知曉度最多的一位革命家。在T恤,水杯,帽子等飾品上,都可以看到上述形式的頭像。在中國知曉度更高,源於一個酷似他的盜竊犯的爆笑金句採訪,很多人將這個賊成為竊·格瓦拉粗看下,確實很像,但切·格瓦拉波瀾壯闊,至死方休的一生,是值得大寫特寫的,源於自身文筆和材料準備的不足,就只能將這位革命家的一生做一些簡寫。
  • 「紅色羅賓漢」切·格瓦拉,像鷹一樣戰鬥,血色浪漫的遊擊英雄
    由於他的特殊貢獻,在整個亞非拉人民心中,幾乎成為「革命」的代名詞。一句「不革命行嗎?」,瞬間喚醒那段火熱的記憶。他就是切·格瓦拉!拉丁美洲的加裡波第1928年6月,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的一座小城。他的祖輩們,在當地有著崇高的聲譽,曾經擔任過巴拉那河總督和秘魯總督等。
  • 時隔47年 切·格瓦拉遺體彩色照片首次曝光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3日報導,一名西班牙男子對法新社披露了一組切·格瓦拉遺體的彩色照片,這組照片是其叔父——一位傳教士所藏有。這一名為Imanol Arteaga的男子稱,當年法新社攝影記者Marc Hutten將這些照片交給了他的叔叔Luis Cartero,他們一直保守秘密至今。這是切·格瓦拉被美國政府支持下玻利維亞軍隊殺害47年後,遺體彩色照片的首度披露。
  • 達克效應:笑話「竊·格瓦拉」,卻不知真有「切·格瓦拉」!
    不過,故事的精彩之處還在後面:義務教育漏網之魚:不知真正「格瓦拉」自從網絡上「竊·格瓦拉」的討論聲浪「一浪高過一浪」以後,真正的革命者「切·格瓦拉」的網絡影響也與日俱增,有關「切·格瓦拉」的書籍、錄像也成為大眾搜羅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