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祈禱、念佛、持咒、禮佛、觀空」等是修佛人的日常功課。
修佛的人都說,這些修佛功課不但有利於功業精進,而且還有醫治身心病痛的功效。真的能醫治病痛嗎?為什麼?
我們先看佛典裡的說法。
01佛典:修佛能治病
沒問題,佛典裡明確告訴人們,認真虔誠地祈禱、持咒、禮佛可以起到治癒身心病苦的作用。
佛典裡這方面的記載非常多。
《雜阿含經》曾載:比丘阿溼波誓生病,佛陀為他說法,心得解脫,「歡喜踴躍故,身病即除」。
此經還載,摩那提那長老告阿那律比丘:「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佛典中還有許多祛病康體的咒語真言,認為念誦此咒語可以起到祛病健體的作用。
如,《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曾言,佛陀傳阿難除一切疾病真言咒語:「怛的也他,尾麼黎,尾麼黎,嚩(pó)曩(nǎng)俱枳黎,室利末底軍拿黎,嫩奴鼻,印捺囉擬散,母隸,娑嚩訶」。
經中說,虔誠持誦此咒,可以療愈消化不良、霍亂、咳嗽、痔瘻、頭疼、風黃、痰雍等症。
用「觀想」治病在佛經裡的記載更多,《西藏醫心術》據此整理出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觀想」治病法:
深呼吸,放鬆,想像有一種強大的力量盤居頭頂上方,從中放出柔和光芒,光芒環繞並滲透進身體的每一個地方,
尤其聚集於病痛處,像海綿吸水一樣吸走體內的汙穢與疾病,而後緩緩自足底流出,融入大地。
或觀想,居於上方的力量源緩緩滲出具有藥性的甘露,慢慢滴到全身每一個地方,並從毛孔處滲入體內,聚積於病疼處,
洗去汙穢病毒,融化身心,而後緩緩自足底滲出,消融於大地。……
據認為,虔誠地做這樣的禪修觀想可以醫治百病。
為什麼這些特定的祈禱、持咒、觀想等修佛功課能治療身心病痛?
對於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回答:一是信仰,一是科學。
02「修佛功課能治病」的信仰原因
先說信仰。
從信仰的角度來說,以治病為目的的祈禱、持咒、禮佛、觀想等都來自佛典記載,有著嚴肅特定的儀軌,不可隨便而為。
佛典裡說,這些特定儀軌大多來源於三世諸佛的救苦救難願心,其中依附著他們發心成佛時的強大願力。
所以,當人們虔誠、反覆、合儀軌地祈禱、持咒、禮佛、觀想時,就可感應到這些真佛,並獲得他們的佛力加持。
有了超自然佛力的加持幫助,身心病苦自然就可祛除了。
比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佛陀說,藥師佛在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其中第六願是願來世成佛時,普救眾生盲聾喑啞、攣跛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
因此,受盲聾喑啞等病苦的人,只要虔誠地、按特定儀軌向藥師佛祈禱並持咒就可以獲得藥師佛的加持,從而減輕甚至治癒這些疾病。
以上是「修佛功課為什麼能治病」的信仰角度解釋,那麼,科學角度的解釋又如何呢?
03「修佛功課能治病」的科學解釋
從本質上來看,祈禱、持咒、觀想等修佛功課其實體現的都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人生實苦,無我,不染,不著……。
虔誠合儀軌地進行祈禱、持咒、觀想等功課有利於人在心靈深處喚醒、並真正接受這些有關人生實相的、有著終極關懷情緒的佛教基本精神。
接受了佛教基本精神,就會真正領會:受苦是有形人生的必然,病苦也是人人逃不脫的生之必然。
認識到了病苦是生之必然,人們就會更容易地採取「坦然接受,安詳平靜、心平氣和、甚至胸有成竹」來面對病苦,而不是哭天搶地,怨天尤人,忿忿不平。
同時,「不染、不著、無我」的佛教精神也導向人們接受病苦,超越對疾病的恐懼、怨恨、不平、害怕等心理。
也就是說,這些修佛功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生病的現實,
接受的同時,也讓人順利克服了因疾病而產生的懊悔、恐懼、焦慮、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緒。
克服了不良情緒,被疾病折磨的心靈又重新獲得了平靜、安寧甚至和樂的幸福狀態。
從現代醫學知識可知,恐懼、懊悔、害怕、焦慮等不良情緒會顯著降低人的免疫力,而平靜、安寧、和樂的心境則會極大地增強免疫力,增加自身抵抗力。
免疫力提高了、抵抗力增加了,恐怕有些疾病就真的不治而愈了。
在我們身邊,尤其是在修佛人的身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被醫學判了死刑的病人卻奇蹟般地康復了。
這種生命的奇蹟,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恐怕就是情緒力量的體現,就是良好心境帶來的超常免疫力和超常抵抗力的結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虔誠認真地做修佛功課確實有利於疾病的治癒,而治病的關鍵是領會「人生實苦、無我、無染、無著」的佛教精神。
當然,至於「哪種解釋更合理」的問題,小編覺得,那就看自己怎麼看了,假如信佛,就可以堅信第一種解釋,假如堅持無神論,那就相信第二種解釋好了。
但不管哪種解釋,似乎都需要做到:接受疾病、與疾病握手言和;讓心靈「不染、不駐」於疾病;或者說接受它,忽略它,消化它,超越它。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