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張亞傑:25年,「收藏」每一個教過的寶貝

2021-01-07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春日裡的文昌中學花木繁茂,書聲琅琅,洋溢著青春氣息。見到張亞傑時,她坐在別致的涼亭裡,目光投向不遠處課間嬉鬧的學生,嘴角不自覺地微笑。

  自2006年從東北老家來瓊執教,她在文昌中學已經度過9年光陰。張亞傑笑稱她「已經忘掉了自己的年齡」,只記得與一屆又一屆學生之間不變的情誼。

  我收藏的,是師生情誼

  提起被推選為「海南最美教師」候選人這件事,張亞傑不自覺地侷促擺手:「我只是一個特別平常的教師。」談到長達25年的從教生涯,她也不知該從何說起。想了想,打開隨身攜帶的皮包,「要麼,你先看看我的收藏?」

  皮包裡面的物件——一疊去年學生們畢業前送給她的照片,多年來學生們從各地寄來的信件,甚至還有一張25年前學生們聯名寫滿祝福的賀卡,上面的紅線都被時光磨得淡了顏色……在大部分人已經不記得多久沒有收到帶著筆墨清香的信件,甚至連自己也漸漸走進「提筆忘字」怪圈的時候,學生寄給張亞傑的信件卻25年如一日雪片般飛來。她說,在東北老家,她有一個箱子專門用來收藏學生給她寫的信,上一次返鄉拿出來重溫,不知不覺就讀了一個下午。

  在張亞傑的這些「藏品」中,有一份禮物格外暖人。去年畢業時節,她收到畢業班學生送來的一本相冊,打開一看,一張張學生的單人照整齊地排列其中。「我有點納悶,怎麼放在相冊裡還要每張照片都過塑?」於是,她把其中一張照片抽出來,驚喜油然而生——在照片的背面,有一張彩色卡紙,上面的留言如一封簡訊寫得密密麻麻,最後一句「請記住,文昌中學2014屆高三(6)班的每個寶貝都愛您」,幾乎讓她紅了眼眶。

  這本厚厚的相冊裡,每一幅照片的背面都有類似的表白——「張老大,說實話,和您說話好過癮」「再穩定的物質也能發生反應,再笨的學生跟著您學習也會有進步」「感謝您用焰色反應照亮我的前程」……

  一句句飽含深情的話語,慢慢將張亞傑零碎的回憶串了起來——一位家住陵水的畢業生放假返鄉,第一站不是回家,而是來到文昌中學拜訪她;另一位畢業生乘船抵瓊已是凌晨3點,一早又趕到機場送她回家探親,說是「今天錯過了,想再見老師又得等一年」;還有學生隨信寄來近照,她都仔細收著,因為知道「人們只把照片寄給最親的人」……

  什麼樣的人才是「最親的人」

  在張亞傑曾經任教的班級,有位家住儋州的學生因家境貧困,經常連吃飯的錢都拿不出來,冬天也只能蜷縮在一床薄被裡徹夜難眠。張亞傑獲知情況後,主動免去該生全部班費並為其爭取助學金,並且向學校申請減免了學費,還幾次三番自掏腰包給她送上生活費。

  「老師,我不能要……」女孩一次次拒絕,張亞傑又一次次將生活費塞進她的手裡:「拿著,就算是你借我的,以後工作了再還!」抱著厚厚的被褥和生活費,女孩那聲「謝謝」久久地哽在喉頭。

  然而,令女孩更沒想到的是,畢業後的大半年,她用陌生號碼給張亞傑打來電話,只一句「張老師」,就被準確地叫出了名字。對於女孩的驚訝,張亞傑反倒疑惑:「我一聽就知道是你啊,自己教的學生,怎麼會忘掉呢?」

  教書育人是個「良心活」

  這樣的事例在張亞傑從教的25年間不勝枚舉。從「教書匠」轉變成為學生身邊「最親的人」,其中的動力是什麼?她只說:「教書育人是個『良心活』,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是『從校門走進校門』,深知『親其師,信其道』這個道理。只有老師真心實意對學生好,學生才會真心實意地接受你的教育,把你放在心上。」

  去年冬天,文昌中學的學期接近尾聲,而2010屆畢業生所在的部分大學已經放假。念大四的學生們一如往年要「組團回校看張姐」。不巧的是,張亞傑正在講課,可當她下課後走出教室,第一眼就看到學生們滿滿當當地擠在樓道上等著,整整齊齊地叫了一聲「老師好!」

  「他們事先並不知道我在哪個班級上課,只知道是在哪一層樓,怕打擾學生上課,他們就在樓道口安安靜靜地等著。」談及此事,張亞傑頗為感動,那樣突然的見面讓時光驟然倒流,「仿佛我們還在一起為高考奮鬥。」

  如今,張亞傑的教師生涯還在繼續,她的「收藏」之路也還在不斷綿延。

  前不久,她又收到一張幾年前教過的海南學生寄來的明信片,只有一句話:「上一次學化學,已隔一年零三個月……」她還收到一條20年前教過的東北學生發來的微信,也只有一句話:「好不容易找到您,下一次班級聚會,您在哪,我們就去哪!」

  參評教師

  姓名:張亞傑

  學校:文昌中學

  教齡:25年

  專業:化學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和之心閱古器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馬思思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前幾年,以鑑定文物真假為主的一批「鑑寶」節目製造了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吸引了圈內藏友們的眼球,也讓文物古董收藏吸睛「出圈」,可謂風生水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特別高興可以通過自己的中文特長,去發現海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優勢,為柬埔寨與海南之間的往來貢獻一己之力。」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柬埔寨語老師王虎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在海南兩年多來的工作與生活經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 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特約記者 王儀  圖/ 於偉慧  在海南眾多的地名之中,其中有兩處因塔而命名的,一個是定安的塔嶺,因見龍塔而命名。奎星主文章,故有關文章、文運、文字的事,多加奎字,如:奎章(皇帝的親筆字;神仙的手筆);奎垣(文人薈萃之地)。由字義可見,當時盧章給塔取名聚奎,則是希望瓊東縣城人才輩出,文人薈萃之意。  古井與碑文  據海南古建築研究專家閻根齊介紹說,佛教的塔在海南島上並不佔主導地位。在海南現存的三十多座古塔中,屬於道教範疇的風水塔就至少有十七座以上,可見,風水塔是海南古塔的主流,瓊海的聚奎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 萬寧「書痴」收藏《海南特區報》31年
    他愛書如命,喜歡收藏報紙書籍,自辦「求知書屋」供群眾免費閱讀。這位「書痴」收藏《海南特區報》31年,他鼓勵年輕人要多讀書多看報。馮慧君馮慧君介紹,萬海路這棟三層樓高的房屋,是他租的,一樓是兒子開的琴行,二樓是求知書畫室和報紙閱覽室,三樓是「求知書屋」,每周五、周六和周日免費對外開放。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把膠刀一顆匠心
    梁慶蓮磨好膠刀後,認真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梁慶蓮中等身材,身穿樸素的淺色工裝,夾雜銀絲的頭髮,常年的辛勞使她的皮膚顯得有些粗糙蠟黃。作為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的一名女膠工,梁慶蓮與橡膠樹打交道已經24年。  1993年3月,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寧來到了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一切從零開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布藝手作:巧手慧心慢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老百姓結婚時的「三大件」。那時候,很多人的衣服都是媽媽手作的,一把剪刀、一臺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裡藏著很多人的童年時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該院睡眠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王配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患者在知道自己確診後,除了身體的疾病,情緒和精神上也可能出現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我也是醫護人員,自己也注意防護,怎麼就染上了呢?」2月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語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進入隔離病房後,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也會倍感自責,擔心傳染給家人或是陌生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定安「爭鮮美食匯」今開席
    本報定城5月24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司玉)5月25日,2019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爭鮮美食匯」將在定安縣定城鎮海洲廣場熱鬧開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秋九月享汽車盛宴
    關注·海報集團2013金秋車展  本報海口7月26日訊(記者程嬌 實習生李麗媚) 今天下午,海報集團金秋車展組委會在海南日報新聞大廈舉行了招商及新聞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資訊廣場
    急用錢-找銀達  全國典當連鎖集團  銀達典當誠信經營23年,全國連鎖分店25家,辦理房產、汽車、名表、鑽石、黃金、鉑金、股票、數碼產品及大宗房地產項目等典當貸款業務。正規專業、快速靈活、高額低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舉「愛」的招牌
    ■ 本報記者 黃媛豔  2015年春節即將如約而至,面對著春節黃金周的「假日蛋糕」,我省涉旅企業主打「愛」字招牌,深挖蜜月之愛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已露「尖尖角」
    7月28日,由省文體廳主辦的2018年海南文體產業專題招商活動在省文體公園舉行。為了全面展示海南近兩年文體產業發展成效,主辦方特地在公園廣場組織了文創集市。集市上令人應接不暇的展位吸引了大量公眾關注,這場文創集市也成為我省近年來文創產業發展的小小縮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美食遇見海南民歌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海南好呀海南好呀,海呀麼海南好……」12月18日,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的益龍海景漁村餐飲店裡,從一間包廂傳出了嘹亮的歌聲。  包廂裡,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輕人正手拉著手,圍著餐桌旁的客人們邊唱邊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客棧 講述動聽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上,海南森林客棧連鎖酒店榮獲全國十佳客棧民宿品牌。  民宿,近幾年被投資界譽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郵輪遊艇:遊進尋常百姓家
    8月21日9時許,在三亞遊艇旅遊中心,一位導遊來到海南鴻洲海洋旅遊公司前臺,要求安排4艘遊艇。隨後不久,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遊客陸續湧入,其中有不少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過來親子遊的。  不一會兒,三亞遊艇旅遊中心外的鴻洲遊艇碼頭原本停滿遊艇的泊位空出了不少。「70多艘遊艇已經在上午9點出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