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 示
■ 先行先試, 趟出海洋牧場建設新路子: 海洋牧場建設新模式在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上推廣,形成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
■生態優先,探索海上「綠水青山」新實踐: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生態保護提標擴面 , 綠色發展轉型突破,民生保障持續改善;
■高點定位 ,培育海洋產業新優勢 :「 藍鯨2號」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赴南海作業, 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達到全球最嚴格的挪威石油標準化組織標準……
水母網1月1日訊(記者苗春雷)年關將至,黃渤海之濱風起浪湧、波濤拍岸,來自海上的改革力量以磅礴之勢席捲而來——
先行先試,趟出海洋牧場建設新路子:海洋牧場建設新模式在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上推廣,形成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
生態優先,探索海上「綠水青山」新實踐: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生態保護提標擴面,綠色發展轉型突破,民生保障持續改善;
高點定位,培育海洋產業新優勢:「藍鯨2號」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赴南海作業,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達到全球最嚴格的挪威石油標準化組織標準……
經略海洋是黨中央站在歷史的高度,從全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抉擇。面對這個時代新課題,煙臺以敢闖敢試、追求卓越,開風氣之先、立時代潮頭的改革創新精神,在廣闊的藍海中弄潮擊水,向黨中央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亮麗的年終答卷。
海洋牧場建設新模式推向全國
「海洋牧場是現代漁業的重要標誌,要按照綠色化、企業化、工程化、規模化要求,穩步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加快傳統漁業到現代漁業的跨越,加快近海養殖到深遠海養殖的進軍。」關於海洋牧場,市委書記張術平如此論述。
今年下水的東宇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就體現了這一特徵。在小小的平臺之上,遊泳池、休閒房間、觀海平臺等一應俱全,儼然一處海上休閒娛樂平臺。「我們堅持『科技開發,生態應用』,海底以生態礁建設留住魚,多功能平臺開展海上休閒漁業活動,帶動休閒漁業等相關行業發展。」煙臺東宇海珍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效平介紹。
從一產獨秀到三產融合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將水產養殖、精深加工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漁業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轉變,帶動休閒漁業、裝備漁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市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全市新增省級示範區7處、總數達到30處,其中國家級11處、佔全國的1/8,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05萬畝。
在先行先試中,我市趟出海洋牧場建設的新路子,形成「煙臺模式」——
「海工+牧場」聯動模式,建設集漁場智能管理、海產品加工、海洋監測、休閒旅遊等於一體的「海洋牧場中心平臺」,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長鯨一號」投入使用。「陸海接力」兼容模式,發展陸基工廠化循環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通過陸基、海基「無縫銜接」,實現斑石鯛等名貴品種「南魚北育、南魚北養」,全市名貴魚年產量達到2.7萬噸、產值12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名貴魚陸海接力養殖基地。
「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把海洋牧場建設與精準扶貧、漁民轉產轉業結合起來,推動企業發展與漁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全市漁民合作社發展到300多家、輻射帶動漁民2萬多戶。
「煙臺經驗」層出不窮,吸引了全國的關注。我市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模式在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上推廣,形成了「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良好格局。
長島入選「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在去年11月14日公布的全國第三批2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中,長島榜上有名,是煙臺市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縣(市區)。
這項含金量極高的榮譽來之不易。
2017年7月1日,省委書記劉家義蒞臨長島視察指導,就長島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親自點題、親自部署、親自謀劃;2017年12月7日,省委省政府出臺《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若干意見》,決定設立省級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2018年6月19日,省政府批覆了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
作為一項全新的事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鑑。市委書記張術平多次進島調研、現場辦公,並作出「聚焦兩個目標、突出四個重點、妥善處理六大關係」指示要求。在省市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長島全區上下思路明確、信心堅定、幹勁十足,持續發力生態保育、綠色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新的成果。
截至目前,省市《意見》確定的102項重點工作,46項全部完成或落實;承擔的市級三重工作綜合試驗區15項精品工程,全部按計劃推進。
——生態保護提標擴面,立體生態保護修復縱深推進,海島生態質量明顯提升。圍繞修復治理,完成北五島和西三島破損山體生態治理5.4萬平方米,實施山體造林450畝,退化林改造1000畝。拆除南五島岸線育保苗場12萬平方米,完成南長山島及北四島岸線整治1.19公裡,恢復自然岸線8.7公裡,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0%。完成10處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敷設漁村汙水管網70公裡,實現汙水處理全域覆蓋;全面啟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採用「生態治理+熱能處理」的方式,全面解決周邊島嶼「垃圾圍島」問題。按照「生態優先、規劃引導、保障民生」的原則,完成近海養殖騰退1.26萬畝。
——綠色發展轉型突破,推進生態旅遊、生態漁業、生態康養提升質效、快速突破,堅定不移走「綠起來、富起來、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子。與中集來福士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打造現代化海洋漁業規模化養殖基地。累計獲批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7處省級海洋牧場,開發生態海洋牧場26.7萬畝,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深水網箱弘祥「長鯨一號」、省內首座半潛式深水智能網箱「佳益178號」下水投用,形成了企業大網箱帶動群眾小網箱、接力養殖、共同致富的產業鏈條,裝備漁業水平走在了省市前列。
中國海工北方總部建設快馬加鞭
去年12月18日上午,市政府與中集集團之間籤署戰略協議,共同籌建中國海工北方總部。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與客人共同為籌建中的中國海工北方總部、煙臺深藍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揭牌。同時揭牌的,還有中集海洋新動能研發中心、中集海洋油氣研發中心。這也意味著,我市朝著全國重要的海工裝備製造之城邁出重要一步。
海工裝備製造業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合了海洋領域幾乎所有的前沿科技,被稱為高端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我市在海工裝備製造業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臺、世界第一艘30萬桶圓形儲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條半潛式遊艇專用運輸船、全球最大功率壓裂車等多個國內外第一均建於我市,煙臺造海工產品已成功走向北美、南美、巴西海域、北海冰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國際主流市場高度認可。
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海工裝備製造集群化,依託中集海工研究院、傑瑞研究院等創新平臺,主攻核心設備國產化,提升裝備製造自主化、品牌化水平,一大波耀眼成績噴湧而出:中國海工北方中心已正式籤約、落戶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2號」赴南海作業;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養殖工船,達到全球最嚴格的挪威石油標準化組織標準;傑瑞集團成功推出了全球最大的電驅壓裂成套裝備,打破國外技術及裝備壟斷,將我國頁巖氣開採成本降低46.7%……一流的發展平臺、一流的海工企業、一流的海工產品、一流的研發隊伍,推動相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19年全市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產業預計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