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兩軍聯合對美國珍珠港發動偷襲。
日本方面出動了約350架次的飛機對美國珍珠港的軍事設施,以及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進行了兩波轟炸。
毫無防備的美軍在這次襲擊事件中損失慘重,包括亞利桑那號在內的兩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沉,各式艦艇被毀傷無數。
這次偷襲事件中,共有約2400名美國人喪生,約1250人受傷。珍珠港偷襲結束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講,並在此之後籤署了對日宣戰聲明。
至此太平洋戰爭爆發,幾日之後,德國與義大利也相繼與美國宣戰。
珍珠港事件源自於日軍的戰略物資匱乏
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美國正式加入到了對抗軸心國的陣營之中。
作為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工業強國,在經歷了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大增。美國這樣的工業大國的加入,無疑對二戰的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珍珠港事件的緣起在於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頹勢。中國軍隊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抗日戰爭之後,用鮮血將戰局鎖定到了"相持階段"。
正是因為在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受到了中國軍隊的牽制,才讓這個原本資源就極其匱乏的島國被拖入曠日持久的巨大消耗之中。因為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使得日本必須開始尋找可供維持戰爭的新資源。
北上受阻
當時的日本擬定了兩個作戰計劃。首先執行的就是"北上"策略。"北上"策略的目的在於掠奪蘇聯在西伯利亞的戰略資源。
1939年5月,日本按原計劃對中蒙邊境的海拉爾以南約200公裡的諾門罕地區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
雖然只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但是雙方在這次衝突中所調集的部隊達十餘萬人。日本與蘇聯的軍隊在廣袤的荒原之上進行了約4個月的戰鬥。
面對蘇聯這個軍事工業發達的國家,日軍關東軍遭遇到了自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的首次失敗。不可一世的關東軍的氣焰被消滅。
這次鬥爭中,中國在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與地下情報網絡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對於日本企圖北上發起的"侵蘇"之戰,中國情報人員是最先獲得情報的,並及時地通知了蘇聯方面。
"北進"變"南進",中國軍隊再一次截住日軍
"侵蘇"的失敗,使得日軍不得不轉戰南下。當時的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消耗巨大。一方面,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牢牢阻擊了日軍進軍的腳步。
在1939年的長沙會戰中,日軍在薛嶽的天爐戰法之下丟下了整整11萬具日軍屍體。
另一方面,關東軍北上"侵蘇"又遭遇失利。接連的失敗讓日本的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無奈之下,日本只能尋求第二方案以改變戰爭的局勢。
日本的第二方案便是所謂的"南進"策略。日軍的"南進"策略其目的有三:
第一是通過佔領東南亞地區掠奪大米、橡膠、礦石等戰略資源用於儲備;
第二是企圖從印度支那半島切斷中國在西南的國際戰略物資運輸線;
第三是在北上受阻之後重新尋找與德軍會師的路線。
同樣,一旦日軍的南進戰略成功將會使得世界反法西斯陣營面對三重威脅:
第一,一旦日本佔領了東南亞諸國,便會讓其本已經岌岌可危的物資供給得到緩衝。
第二,日本在佔領東南亞各國之後便可以借道東南亞向北非及波斯灣地區用兵。一旦日本入侵到波斯灣以及北非地區與德軍匯合,那麼盟軍所有的優勢都將蕩然無存。
第三,日本一旦將東南亞地區佔領,中國的西南國際運輸線,這顆唯一的大動脈,被徹底切斷的話。中國軍隊將無力牽制日軍。
但是"南進"政策又對日軍的一個巨大挑戰,那就是日本必須做好直接與美、英、法三國作戰的準備。
因為東南亞的諸國在一戰時都已經淪為了這三個國家的殖民地。而且,美國在東南亞所奉行的政策與日本又是直接對立的,所以這時候的日本已經將美國當作了自己的敵人。
出於對美國勢力的忌憚,日本人遲遲不願實行"南進"策略。但是自"長沙會戰"之後,日軍中國戰場上形勢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國內物資跟不上,中國佔領區內又不能有效地獲取物資。
美國方面,雖然沒有直接對日軍宣戰。但是美國通過《戰時租借法案》對英、法、中三國及蘇聯施以援助,同時又凍結了對日的貿易。
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軍隊就將停止侵略的步伐。1941年底,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日軍對美國珍珠港發動了偷襲。
當"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日軍與美國正式宣戰。同時也堂而皇之地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南進"政策。而中國軍隊也在這時與美國正式結成了盟友。
中國軍隊對於日軍的牽制
因為美國的參戰,使得日軍海軍無法通過太平洋繞道與在大西洋作戰的德軍匯合。東歐戰場上德軍與蘇軍的戰況急轉直下。在蘇聯軍隊的殊死抵抗之下,德國的戰略物資也到了告急的境地。
德、日兩國心照不宣的都達成了一致的戰略構想。那就是向北非與中東用兵,以期待兩國軍隊會師之後能夠從中東地區獲取雙方都需要的戰略資源。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只能寄希望於本就已經被牢牢黏住的侵華日軍,如果他們能夠從中國戰場上抽身與日本海軍一同向印度、波斯灣方向集結的話那麼中東地區將會倒在日本的鋼鐵雄獅之下。
中國方面,為了阻止本已經資源殆盡的日本軍隊做最後一搏,也為了保護住中國最重要戰略輸血大動脈"滇緬國際運輸線"。
在日軍施行"南進"政策的時候,中國向西南方向派出了中國遠徵軍,與駐紮在印度的英軍聯合作戰抗擊日本侵略者。
從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中國遠徵軍在美國的物資支援下於緬甸戰場上對日軍進行了重創。滇緬戰役的勝利,是百年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在境外與強敵作戰。
這次戰役的勝利,不但保住了"西南國際運輸線",同時也毀滅了日軍企圖通過"南進"策略在東南亞地區大量掠奪資源的想法。
相反,英軍與蘇聯在中國遠徵軍攔截日軍的同時,在中東地區獲取了相當多的戰略物資。這為歐洲戰場的"大反攻"奠定了最為重要的基礎。
此時的日軍被牢牢地限制在了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戰場之上。雖然日軍有著龐大的艦隊以及龐大的陸軍。
但是兩處戰場讓日軍疲於奔命,國內的經濟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因為大量物資都被調往前線支援作戰,國內的物價飛漲使得日本國內的民眾連生活都極其困難。
到了抗日戰爭後期。中國戰場上的日軍已經無力再組織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了。在正面戰場上,由國民黨所領導的軍隊接連收復失地。
同時在敵後戰場上作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則將日軍牢牢地困死。面對日漸壯大的八路軍,華北的各地的日軍除了依靠軍事據點防守之外別無他法。
戰爭的天平正在逐漸地傾斜,中國戰場就像是泥潭一樣將日軍牢牢牽住。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艱難地作出了向東南亞各島嶼增兵的決定。
但是戰爭的天平早已經傾斜,這時的日本有哪裡有能力與美軍在太平洋上一決生死呢?
日本敗亡的命運
1945年,在歐洲戰場上大局已定的蘇軍對日宣戰。蘇聯紅軍出兵滿洲,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面就消滅了足足八十萬的日本軍隊。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日本關東軍乃是日軍中的王牌,但是經過數年的消耗,這時候的關東軍內大量的精英早已經被中國軍消耗了太多。
新補充的兵員要麼是10來歲的童子軍,要麼就是朝鮮強徵來的士兵。兵員素質與當年強盛時期的日軍不可容日而語。
1945年8月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長崎與廣島投下了兩枚原子彈。數以萬計的生命在頃刻之間消逝,早已經被戰爭拖垮的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經過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中國軍隊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國門。在整個二戰期間,因為中國軍隊的頑強拼搏使得在華的日軍深陷戰爭泥潭。
如果沒有中國中隊的頑強作戰,那麼日軍很有可能在佔領中國之後與在歐洲戰場上作戰的德軍順利會師。所以二戰結束之後羅斯福對於中國在二戰之中的貢獻高度評價。
羅斯福說:"中國軍隊在二戰中貢獻很大,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將會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南下澳洲,西進印度。和德國法西斯在中東會師。而阻止這一切事情發生,只有中國。"
如今,二戰已結束了整整75周年的時間。今天的世界雖然地區衝突依舊不斷,但是總體上各大國之間依舊保持著相對的和平態勢。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的人民都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之中。這一切全都源自於偉大的盟軍在二戰之中爭取的勝利。這份勝利離不開勇敢的中國人民。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