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橋是運河南端的標誌
夜遊運河是一種體驗,晨遊運河就當是晨練吧。其實去年的八月的一個早上曾經在這裡徒步了兩個小時。於是把這兩次的感受集中來寫。換上運動服,與輝打車直接到達運河廣場。這裡也是杭州拱墅區委區政府的所在地,與之相對的地方建了一座運河博物館。拱墅區的名字來源就是取轄區內拱宸橋和湖墅兩處古老的地名。
運河博物館
拱墅區政府
廣場前的牌坊
重修運河的石碑整理得像經幢
清晨的運河開始忙碌
穿過運河廣場來到河邊,這裡便是拱宸橋的東頭,一座亭子裡立著一塊如同經幢的石頭,是介紹這一帶重修的事情。上回直接穿過拱宸橋南行,這回直接北行,從東岸走到輕紡橋,過橋後南行。側面看清晨的拱宸橋,護橋的獅子懶洋洋地趴著。東方既白,橋下的夜景燈還沒熄滅,但因為天空的明亮已經讓燈光褪去了那種柔美。樹影婆娑,千年的運河依然在工作,一條條滿載的運輸船舶有序地形成一條線魚貫而行,水位幾乎貼著水平面,發動機和的汽笛競向黎明致意,迎接這繁忙的一天,船開過,一支船隊把太陽揉成閃閃的鱗片,蕩漾著一河淺紅。
千百年來,人們依然這樣走過
運河流向碑
這獅子似乎也有點懶洋洋的
方回春堂是杭州藥店的老字號
這裡有座道教的宮觀
張大仙廟,這裡也有張大仙因救人而死的故事
小型博物館,沒有進去看
書院也是後來的建築,畢竟在繁忙的碼頭附近蓋書院並不合適
俯瞰橋西直街
這一處的地址有點遺忘了
拱宸橋的另一頭
運河邊的一組雕塑
反映當年碼頭的作業場景
轉了一圈下來,對岸是橋西直街,古街是新恢復出來的,兩邊的住宅古色古香,摩棟相接,青石板的小巷縱橫交錯,仿古的木製二層居民排屋充滿江南風情,基本上還是沒什麼人氣,無論晨昏,讓你完全無法想像就在它的邊上是曾經人聲鼎沸,繁忙喧鬧的運河碼頭,反倒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愜意與生活氣息。靠著運河一側的房子的設計就著石頭駁岸落成各種姿態,斜柳綠桑,疏疏朗朗,綽約可見,隔幾米都有一個石階小碼頭伸進河邊。
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千秋功過歷史自有評說。唐代皮日休的《汴河懷古》詩中詠到:「盡道隨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苦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議功不較多。」李敬方亦在《汴河直進船》中詠道:「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合。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一事,若無欺娘奸妹、荒淫無道、禍國殃民的累累罪惡,那他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畢竟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為溝通南北的漕運通道,加強了南北物質與文化的融合、交流,能不是功績嗎?
河坊街的方回春堂是清順治年間錢塘籍人士方清怡創辦藥店,在這裡的顯眼之處也開了一家分號。清晨的街道十分安靜,白牆黛瓦式商鋪都還沒開張,舒羽咖啡、張大仙廟、刀剪劍博物館、傘博物館,一處處門面前走過,照相機拍下,也是留念。前方有一組反映運河工人工作狀態的群雕,當年的運河邊有許多的碼頭,因此這裡不僅是過往船隻停留船工歇腳之地,也是物資集散地,久而久之才支撐了這裡的繁華。前面還有拱宸書院,是現代人設立的,就想著當年在這地方設書院是否妥當,如今這裡只是利用書院這個名詞來開展一些文化活動罷了。
沿運河修建了許多小型公
明代已有大兜路的路名,歷史上曾是「十裡銀湖墅」的中心區域
一般看不出來,改建後的倉庫成為了精品酒店
沿著運河南行,就著時間,漫無目標地走著。記得上回還拐到了大兜路歷史文化街區,如今沿著運河兩岸恢復出來了許多歷史文化街區,這也是得益於這些年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因素吧。明代已有大兜路的路名,歷史上曾是「十裡銀湖墅」的中心區域,也是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貿易、倉儲中心。可以想像,運河就是當年的高速公路吧,沿岸都是水陸碼頭,商鋪林立,百度說民國時期刊物《杭州通》中曾記載:「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為拱埠往來城內之要口。」這裡重建了香積寺、修繕了國家廠絲儲備倉庫以及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築等。
在這裡看到國家廠絲倉庫舊址,當年的廠房是七棟單體建築組成,原址為毀於日寇戰火的明朝糧倉——仁和倉,後來在此建造國家廠絲倉庫,具有典型的建國初期建築風格,想著當年能在這裡上班定是無比的幸福吧。一般看不出來,改建後的倉庫成為了精品酒店,而且與外圍建築沒有絲毫的違和感。
此香積寺與西安的可不一樣
寺院的建設投資頗大,全銅
大門前的廣場上的燈光光設計
杭州香積寺是國內唯一供奉監齋菩薩的寺廟,監齋菩薩指監護僧眾齋食的神祇,看,天廚
杭州香積寺把夥夫頭兒作為主佛來供奉,這在中國寺廟中是個創舉吧
江、浙、閩向來是佛教的福地,信眾眾多,所建的寺廟也都高大上。與因一首詩而出名的西安香積寺相比,這裡重建的香積寺可謂精益求精,氣度不凡。據《西湖遊覽志》記載,香積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原名興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為香積寺。據說在古時清明,春遊的香客就紛紛湧向香積寺。他們在大兜路上下船,在香積寺上罷頭香後,在寺中留宿一晚,第二天再到靈隱寺、淨慈寺和昭慶寺進香。所以香積寺被稱為「運河第一香」,特殊的是,杭州香積寺是國內唯一供奉監齋菩薩的寺廟,監齋菩薩指監護僧眾齋食的神祇,所以這裡的素食據說不錯,看了日文翻譯——精進料理。因為之前寫過黃檗寺的文章,對於普茶料理與精進料理也做了一番研究,感覺親切。傳說元代時監齋菩薩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撥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後來的宋真宗賜名香積寺,不僅是為了名實相符,也是為了彰顯他對佛國勤勞勇敢的下層菩薩的尊重。杭州香積寺把夥夫頭兒作為主佛來供奉,這在中國寺廟中是個創舉吧。
走走逛逛,也沒深入去感受和體會,就當蜻蜓點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