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刃是:大馬士革刀、日本東洋刀、馬來克力士劍。
世界上公認三大名刃中沒有中國刀,這樣的原因是有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中國春秋以後的統治者抑武揚文,秦銷天下之兵鑄銅人十二,再經過宋以後的義理天下,中國已經喪失了春秋之時愛武習文的社會風氣,使武備文化基本屬於中斷,滿清時期對明朝以前的武備文字, 如《武經總要》、《武備志》《紀效新書》皆列為禁書,所以每當大的戰爭和動亂結束後,那些承載武士英勇的冷兵器也隨著主人的逝去而消亡。中國那些精美的冷兵器也就沒有堂堂的走入世界的舞臺。
中國的冷兵器時代格外漫長。華夏大地自古徵伐不斷,金戈鐵馬之聲踏碎了多少君王的殘夢,也造就了輝煌的兵器文化。幹將、莫邪的造劍故事,龍泉、太阿等上古名刃,至今為人傳誦。
以花紋刃為代表的中國兵器鑄造術,始自遠古,盛於春秋戰國,衰於秦漢。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一批善鑄兵器的能工巧匠被坑殺,僥倖逃脫的遠避他鄉,東至東瀛,西逾中亞,南抵馬來。從此,花紋刃的鑄造技藝在中土失傳,而大馬士革花紋刀、馬來人的糙面焊接花紋刃、日本的暗光花紋刃開始名播天下。一段文明在本土衰亡,而在異域結下他鄉的果實,讀來不知是悲是喜。
中國古刀劍,不僅早已脫離了戰場,也早已遠離了現代生活。著名刀劍收藏家皇甫江表示,中國古刀劍曾經威極一時,但清末之後大大衰敗,加上各種天災人禍,保存量僅十萬把,而其中的精品不到一千把。
乾隆御製寶騰腰刀拍出4604萬港元,帶動刀劍收藏熱
「中國刀劍保存得太差,我的刀劍中,如果以完整來要求,就是劍鞘、外皮都完整,不計較劍穗這些,也只有一百把。要求再放鬆一點算,全國精品古刀劍不到一千把,五百把在我手中。把這個標準繼續放寬,即使破爛,但值得交流的存世量,也不過十萬把。」收藏刀劍5000餘把的皇甫江,如此估計當今刀劍存量。精品刀劍的稀缺,正是阻礙中國刀劍向世界流通的關鍵原因。
至今,現身拍賣市場,名頭最大的當屬乾隆御製「天字17號」———寶騰腰刀,在2006年拍得4604萬港元的天價,使得中國刀劍震驚世界,帶動起近年的刀劍收藏熱。皇甫江也因拍得乾隆御用浮雕金龍皇帝大閱佩刀而奠定自己的收藏地位,「民間出來的刀劍,品相都不行。大多數好東西還是在博物館裡,或者在國外,很多人不會好好保養一些東西。」
「中國刀劍收藏最盛的時期,是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就沒落了,明清時期算新的高峰,但解放之後,基本上沒有收藏,「文革」期間還毀壞了很多珍貴刀劍。我自己是1998年開始收藏的,可以說是跨時代的。」皇甫江幾乎成為當代刀劍收藏第一人,這一股風氣,使得古刀劍保護有實際進步,「現在發現刀劍的人,不會再蠢到摳下刀柄的金和玉,把刀劍給丟了,他們知道刀劍本身就值錢。」
明清之後刀劍淪為裝飾品
「世界上的刀劍,只有日本武士刀和伊斯蘭刀劍,是世界性流通的收藏,西洋刀劍和中國刀劍,都是小地域裡的收藏。」皇甫江對於世界刀劍收藏的概況,突出前兩者,客觀原因是歷史變遷的際遇,但它們的刀劍本身,在同期相比,也是世界一流的鍛造。
「中國刀劍,在秦漢、唐宋明時期,鑄造技術與世界同期相比,差距不大,甚至領先於世界,但到明末,沿海倭寇橫行時,中國的武器明顯抵擋不了外來入侵者。清朝及其後期,刀劍逐漸淪為裝飾品。
能作為世界性流通的日本武士刀,因其「不怕死」的精神得到傳播。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較早打開國門,刀藝早早與歐洲交流。之後,日本刀二戰揚名,「日本刀在同盟軍近身搏擊時,威力驚人,令盟軍印象極深。日本戰敗後,美軍下發收刀令,大量的武士刀被盟軍運走,作為戰利品獎勵給功臣或丈夫戰死的寡婦。」近半個多世紀,日本武士刀出現在世界多個國家,雖然有難以保養的詬病,但精湛的鑄造刀藝,成為收藏熱門。
伊斯蘭刀劍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氣,出色的產地包括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國。由於印度早在17世紀初,便開始殖民化,葡、英、荷、丹、法等國陸續設立「東印度公司」,而此時刀劍仍是重要的戰鬥武器。「與歐洲大陸的貿易交流,讓伊斯蘭刀劍,尤其是最富盛名的大馬士革鋼刀,成為世界流通的收藏。」
最後,中國古刀劍無緣榜單,不僅僅是因為,保存下來的刀劍稀少,更多的是,代表著某一個時代,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唐刀就曾經連日本天皇都一度稱嘆,但明清後期,冷兵器更多的是象徵一種身份,逐漸淪為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