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地方性俗語:「常趕集,還怕看不見打火燒地」是啥意思?是啥美味兒?
在河北地區,說起火燒就繞不開驢肉火燒。這句地方性美食俗語:「常趕集,還怕看不見打火燒地」,說的是驢肉火燒,好不誇張的遍布於河北地區的大街小巷,有著非常明顯的地域特色,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對於吃驢肉火燒,別地無法相提並論。這句俗語看似說的是火燒,實則離不開營養價值高且美味兒的驢肉。火燒與驢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於驢肉美味兒的俗語太多了,比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地上驢肉,賽死天上龍肉;驢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要長壽,吃驢肉;要健康、喝驢湯……」。作為河北的特色美食,特別是在冬季,早上吃兩個熱騰騰的驢肉火燒,配一碗板面,是很多人的日常愛好。外地人來此生活的時間久了,在這種美食氛圍中,也能夠習以為常的入鄉隨俗。
在吃驢肉火燒的過程中,初來乍到的人會逐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河北的驢肉火燒,主要分為二種,一種就是河間的長方形火燒,一種就是保定的圓形火燒。其實,還有一種是用缸爐燒餅夾的驢肉火燒,在民間也比較盛行。目前主要是這三種驢肉火燒在河北地區盛行當然了,各種燒餅以及大餅,都可以夾/卷驢肉。無論是哪種,趁熱的火燒配上烹飪好的驢肉,味道絕美。按照以前老輩子的說法,河間的驢肉主要採用渤海驢,保定的火燒主要採用太行驢;河間驢肉火燒夾的驢肉主要是醬制,保定的驢肉火燒主要是滷製。
實際上,現在無論採用哪種驢肉,哪種加工方式,食客也是大蔥白菜各有所愛,也就是移風易俗的事。比如在保定吃驢肉火燒,多是「保定式」的驢肉火燒,也有一些河間驢肉火燒店,當然也有用缸爐燒餅夾驢肉的火燒店。無論是那種驢肉火燒,只要店家貨真價實、製作出來的驢肉火燒美味可口,生意興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反之,做不到童叟無欺,糊弄人,這樣的驢肉火燒店,早晚開不下去,要關門大吉。
有人說,為啥驢肉火燒在河北地區「遍地開花」,外省的驢肉火燒店就比較少呢?這其中與地域養驢規模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聽說過一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一個地方盛產什麼,當地人肯定會加以利用,慢慢就形成地方性的飲食習慣。好比說水鄉產大米,當地人喜歡吃大米的人就多,反之,北方盛產小麥,那麼,喜好吃麵食的人是大多數。而驢由於生態習性的關係,比較適宜在北方的氣候環境下生長,所以我國盛產毛驢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所以你看,在盛產毛驢的河北地區,盛行吃驢肉以及驢肉火燒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驢肉的營養價值的開發利用,以及美味逐漸被大眾接受、喜愛。那麼,驢肉火燒以河北為中心,輻射到周邊地區,越來越多的人們,也開始逐漸享受驢肉的美味兒。所以你看,只要當地有人打火燒,做的不錯,那麼,把火燒裡面夾入烹飪好的驢肉,就是驢肉火燒,比洋快餐營養美味兒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