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我是科學家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收錄於話題#我是科學家 · 演講預告112個
10月25日,「我是科學家」將舉辦第28期活動
「AI:人工智慧,或者愛」
本期演講嘉賓
溫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
《蟲蟲總動員,讓ta教我們做運動!》
溫泉採訪視頻: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溫泉眼裡,研究神經科學像在汪洋大海中釣魚。
人的大腦神經元超過100億個,如果將大腦比作海洋,神經元就是海裡數不清的魚。「你每次只能釣一條魚,然後分析釣到什麼魚。根據這些信息,你就猜測或許海裡的魚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
想要研究清楚大腦裡每一個神經元,無異於摸清海裡每一條魚,所以溫泉跟許多神經科學家一樣,選擇小動物模型作為切入點。「比如說有300個神經元的秀麗線蟲,或者10萬個神經元的斑馬魚,因為進化的緣故,我們和這些小動物之間,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秀麗線蟲幼蟲頭部的神經元,由導入的綠色螢光蛋白顯色。| Wikimedia Commons, Heiti Paves / CC BY-SA(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人類有某種情緒時會釋放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五羥色胺。小動物雖然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幸福、抑鬱、悲傷等情緒,但卻擁有相同的神經遞質。」溫泉希望,藉由簡單的動物模型,尋找背後生物共通的規律,從而理解更複雜的人類思維,以及終極哲學問題——
「大腦是怎麼工作的?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思維?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我們如何控制人類的行為?」這些問題從亞里斯多德時代就被哲學家提出,然而苦於沒有尋求答案的手段,所以科學家所能做的是暫時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神經科學領域的飛速發展,人類開始逐漸掌握尋求這些答案的技術。「比如,為了研究秀麗線蟲的運動控制,我們需要定量地描述它的運動方式——拍攝它運動的圖像,然後分析、抽取這些運動圖像當中的模式,這中間就用到很多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
了解了秀麗線蟲運動機制後,溫泉團隊嘗試反過來操控神經元,從而控制秀麗線蟲的運動。「通過用不同顏色的光來刺激單個神經元,設計人員可以控制,讓它動還是停,前進還是後退,以及更精細的運動模式。」
溫泉希望這項技術,能幫助行走或者運動有障礙的病人。「如果你有辦法記錄人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知道他想做什麼,然後再去刺激相應的腦區,就能幫助他完成那些動作,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除了秀麗線蟲,溫泉的實驗室也研究斑馬魚。「它的神經元數目更多,是秀麗線蟲幾個數量級以上。我們很好奇,一旦有這麼多神經元參與,做某些事情時,會不會有新的模式。就好像,一個只有300人的公司和10萬人的企業,他們的工作方式或者管理方式,肯定會有很大不同。」
一條成年雌性斑馬魚 | Wikimedia Commons, Azul
「我們現在還處於研究的早期階段,在斑馬魚捕食過程中,我們觀測到了全腦中大部分神經元的活動。但是這個數據量非常龐大,要處理這些數據,從中找到規律,可能要發展新的數學、理論、或者數據處理方式。」溫泉介紹,這是一個非常跨學科的項目,從轉基因斑馬魚、圖像處理,到數據建模,需要各個領域的人參與,「或許,我們的工作為未來研究更複雜的系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雖然斑馬魚項目還在初期,但溫泉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方向。「我比較希望能做新的領域,有很多問題可以挖掘。」
在溫泉眼裡,科學家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拓寬知識的邊界。「我覺得一些花言巧語的東西沒必要,只要求真、求實,能拓寬整個人類知識的邊界,我覺得就可以了。」
10月25日,歡迎來合肥市科技館西二樓學術報告廳,聽溫泉老師講對小動物施展讀心術的故事。
監製:吳歐
策劃/編輯:麥芽楊
撰稿:範可鑫
排版:雷昱兒
2020年10月25日14:00-16:30
合肥 · 合肥科技館西二樓學術報告廳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報名
(報名10月24日截止)
報名後將由工作人員隨機篩選,所有幸運入選的觀眾,將在10月24日之前給您發送簡訊通知,請您查收簡訊或自行查看報名狀態。名額緊俏,請珍惜到場機會哦~
建議成人及12歲以上青少年參與
精彩直播同步上線
請關注「我是科學家「在
一直播、網易、騰訊、嗶哩嗶哩官方主頁
我是科學家
一直播
網易
騰訊
b站
交通貼士
地址: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黃山路與合作化路交口)
科技館停車有限,請儘量使用公共運輸
公交:
10路;12路;13路;16路;53路;56路;102路;103路;108路;118路;121路;125路;129路;136路;149路;158路
溫馨提示:
1. 進入報告廳前請有序排隊,保持一米間隔;
2. 主動接受體溫檢測;
3. 報告廳入口處配備洗手液,進入前請進行消毒,進入報告廳後根據標識主動隔位就坐。
原標題:《溫泉:蟲蟲總動員,讓ta教我們做運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