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園長,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收錄並解釋了三萬多條「網絡梗」的小雞詞典不只是一個詞典,還是一個網際網路「民俗學博物館」,收藏著中文網際網路很多時間段的內容切片。若干年後,如果有學者想研究 21 世紀前二三十年的中文網際網路,小雞詞典就是他的羅塞塔石碑。
祖安人、bjyxszd、啊這......
這都是啥?為什麼我在上網衝浪時經常看到這些?
祖安人,指罵人戰鬥力爆表的人。祖安是遊戲英雄聯盟中的一個遊戲區,其中的玩家以罵人不喘氣、「口吐芬芳」聞名全網。
bjyxszd,是「博君一肖是真的」的縮寫,與那位風口浪尖上的二字藝人有關。
「啊這」蘊含的意味則比較深長,在「抽象文化」中,它的本意是表達接不上話的尷尬,現在,還能用來表達同情,有時也摻雜了戲謔和調侃的成分。比如,你和朋友開黑,你是MVP,隊友連送 10 人頭,還抱怨你搶他藍,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來一句「啊這」......
當代 90 後上網衝浪的最大痛點,就是搞不清這些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新詞彙。它們有的是諧音空耳,有的是字母縮寫,有的則屬於借代和比喻......每一個詞彙背後,都有一個屬於Z世代群體的小眾、另類文化圈層。
小雞詞典對「祖安人」的解釋
不在圈層內的「後浪」和 80 後、 95 前的「中浪」們, 迫切需要一款能夠直白解釋這些新詞彙的翻譯產品。
好在「中浪」們有時間,也有技術。最近,有位程式設計師開發了一款名為「nbnhhsh」(能不能好好說話)的插件,能夠翻譯各類「迷惑縮寫」;更早的時候,還有人推出了一款專門針對ACGN圈的百科產品「萌娘百科」,也有解釋二次元流行梗的功能。
另外的一些人走得更遠——比如專門解釋網絡流行語的「小雞詞典」,他們開發出了小程序,和搜尋引擎進行合作,在最近上線了專門的App。 2019 年,這本獨特的網際網路詞典,還獲得了一家早期投資公司「新進創投」的投資。
專治「一臉懵」的詞典
在小雞詞典中,一個典型的解釋是這樣的。
詞條:小別致長得真東西
解釋:即小東西長得真別致的倒裝調侃說法。指人或物形象奇葩,常見於各類視頻彈幕,對形象反常,或畫風突變的場景進行調侃。原文出自《愛情公寓》第三季第二集。
小雞詞典的特徵是,沒有過多的注釋和引用,三言兩語就能講明白一個網絡流行詞的用法和出處。從詞條創建到詞條解釋,基本上都是用戶自發的。
2020 年 5 月的一個下午,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在北京白石橋附近的一座居民小區,見到了小雞詞典創始人,出生在 1991 年的「中浪」黃宇帆。他穿著一身細藍格子的襯衣,在北京的大風天裡顯得身影有些單薄。
從美國普渡大學畢業後,黃宇帆回到國內創業,在 2017 年開始做小雞詞典。「我們的初衷就是把網際網路的流行詞都收錄進來。」黃宇帆說,直到現在,小雞詞典在網頁版上還有「查網絡流行語,就上小雞詞典」一行字。
和很多頗具極客範兒的創業公司一樣,小雞詞典把辦公室放在了小區裡。受疫情影響,這家公司自春節後就開啟了全體遠程辦公模式。能容下十來人的辦公室裡,只有黃宇帆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同事之間的合作交流基本都是線上完成的。
對於遠程辦公的態度 ,一間客廳就能容下的小雞詞典和矽谷巨頭們有點像。 5 月中上旬,Google、Facebook等矽谷科技公司就宣布,相當一部分部門的員工,可以選擇繼續遠程辦公,最晚可以到 2020 年 12 月。
「小雞詞典」這種專註解釋圈層文化的產品,也能在矽谷找到影子—— 1999 年,加州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後來的谷歌程式設計師亞倫·佩克曼(Aaron Peckman)創辦了一個專門來解釋美國俚語的在線詞典Urban Dictionary。二十年後的今天,Urban Dictionary在網際網路上依然活躍。
這本俚語詞典提供的詞彙解釋,甚至會被美國一些官方機構援引。比如,美國車管局(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簡稱DMV)就在審查車主的自定義車牌時,會引用Urban Dictionary的解釋,拒絕某些粗鄙不堪的當地俗語。
在美國讀書時,黃宇帆就用過Urban Dictionary。這本詞典,也是很多留學生了解當地社會的一個工具。它不像維基百科等網際網路百科類產品那樣,每個詞彙都「引經據典」,有一長串的解釋,而是儘可能用簡單幽默的語言,闡釋某個俚語是什麼意思。
我們也時刻都在見證「俚語」打破圈層的力量。
2014 年,Urban Dictionary收錄漢語拼音「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一事,就曾在國內引發熱議,「原來外國人也能把中文梗玩得這麼流暢」。黃宇帆還舉了「OK」的例子,在世界人民把OK用成了母語詞彙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知道OK最初的來源——它來自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小眾文化圈,本意是「all correct」。
和OK誕生的時候相比,現在的小眾文化圈層越來越多,不同圈層之間的人們,互相理解也越來越麻煩。看不懂字母縮寫和其他「迷惑語言」的人們,十分渴求一款能夠把它們翻譯成「人話」的百科式詞典。
小雞詞典不是百科全書,也不光做解釋
小雞詞典一開始就沒打算把自己變成百度百科、維基百科那樣的網際網路百科產品,它更短,更輕。
編寫詞條時,小雞詞典會給出用戶指引
「現在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沒空看完整的百科,我們希望做一個引子式的東西,用戶看完一小段話就能有大致概念。」黃宇帆覺得,這是小雞詞典區別於傳統百科產品的一大特徵。
網際網路語言的另外一個「客觀現實」,也讓這些小雞詞典不必像百科產品一樣四處引證。黃宇帆他們發現,很多小雞詞典收錄進來的流行語,往往找不到源流和依據,冗長的引證和考據更是無從談起。對於小雞詞典而言,簡潔、直接的詞語解釋才是他們所關注的內容。
這便是「小雞詞典」中「小」的含義:用幾句話解釋明白一個詞,「做一個短小的百科」。至於「雞」字,則來自於「維基百科」中的同音字「基」。黃宇帆回憶起剛創立小雞詞典時,「國內網際網路圈正流行用動物給產品命名」,就這樣,在豬、考拉、河馬之外,多了一個「小雞」。
名字並不起眼的小雞詞典,在內容上的「野心」卻不小。
黃宇帆告訴刺蝟公社,現在的小雞詞典已經有了三萬多個詞條,大多是網際網路上流行的「頂部」高頻詞彙。 2019 年 10 月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兩萬多。而權威漢語工具書《新華詞典》收錄的詞條,也不超過五萬個。
詞條數量擴張的背後,小雞詞典的用戶圈子也越來越多,圈層文化的滲透程度也越來越深。目前,小雞詞典的日活約為 20 萬(大約相當於微博的千分之一)。
小雞詞典中,用戶可以請求別人填寫詞彙解釋
每當遇到網絡熱點事件,特別是和圈層文化和「梗」有關的熱點,比如A03 事件中的「 227 大團結」,羅志祥分手事件中的「多人運動」,不論新詞解釋還是舊詞新解,二次元、飯圈、網際網路圈和社會新聞事件,都能為小雞詞典用戶提供新的「創作」素材。
比如,在小雞詞典中,「出師表」被解釋為「一篇描述劉總創業,還沒融到C輪就猝死了的文章」;「課代表」的意思是,「對某一特定熱點事件從頭至尾都非常熟悉,並能向大家歸納總結來龍去脈的熱心網友」;「太下飯了」的意思則是,你在遊戲中打得實在太菜了。
為了方便讓更多用戶查找網絡流行語,小雞詞典還和搜尋引擎合作,「我們提供內容,他們提供流量」,黃宇帆介紹說,小雞詞典和騰訊、百度、頭條、搜狗、阿里等大公司的搜索業務都有合作,利用主流搜尋引擎的導流,讓小雞詞典服務更多用戶。
全UGC的內容生產模式,讓小雞詞典在解釋的同時,還承擔著對網絡語言的記錄功能。絕大多數網絡語言,即使在特定圈層內的生命周期也不會太久,時過境遷,人們很快會遺忘那些不再使用的詞彙。
即使是曾經火爆過的那些詞彙也不例外。 2020 年了,新生代網民已經記不起十年前的「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是什麼意思;再過不久,「打Call」「藍瘦香菇」這種一度進入官方媒體語境的詞彙,也擺脫不了徹底過氣的命運。小雞詞典,則用UGC的方式,為它們找到了容身之地。
在這個意義上看,小雞詞典不只是一個詞典,還是一個網際網路詞彙和網民行為的博物館,收藏起了中文網際網路很多特定時間段的內容切片。
青年內容社區,小雞詞典的下一站
用戶在編寫詞條時養成的UGC習慣,在小雞詞典的高粘性用戶氛圍中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在這個基礎上,轉型做一個活躍的內容社區也順理成章:有用戶,有內容,也有用戶和內容的頻繁交互。
從內容工具到內容社區的跨越絕非易事。近十年來,真正跨越成功的,也僅有從Gif圖製作工具轉型短視頻平臺的快手。主要原因在於工具和用戶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的聯繫不夠密切,工具只能為用戶提供服務,用戶「用完即走」,「莫得感情」。
小雞詞典用於增強用戶交互的「籤到」功能和個人主頁
在這一層面,UGC屬性的平臺則有天然的優勢:用戶在使用內容的同時,也在產出新的內容;以內容為橋梁,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藉助留言、評論得以實現。
小雞詞典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產品不是向用戶單向輸出內容,而是用戶在這裡產生內容、消費內容,形成了一個完整閉環。」黃宇帆說。他們鼓勵用戶去解釋更多的詞條,還開發了專門的App,給內容社區找到一個更便捷的容器。
這種用戶認同感不止體現在內容上,小雞詞典的很多產品改進,就是由用戶來推動的。為了讓用戶「更好地玩」這個產品,小雞詞典在開發的過程中,經常邀請用戶提出功能需求,再讓產品和設計去開發。
用戶展現出的熱情,有時甚至讓小雞詞典團隊大吃一驚。
在上線小雞詞典App之前,團隊為了測試到底有多少用戶真正需要App,在網頁版「很深的位置」做了一個「鞭策程式設計師」頁面,點擊一下就代表對程式設計師的一次「鞭策」。不久之後,投票結束,頁面上的程式設計師竟然被用戶「鞭策」了一百四十萬次。
小雞詞典也是一個年輕的產品。黃宇帆介紹,在這裡,60%的用戶是 95 後和 00 後,用戶群體與各大亞文化圈高度重合——二次元、lo圈、粉圈、電競圈......小雞詞典一方面對網絡流行語進行解釋,一方面也承載著流行語背後的各種圈子。
「內容還是小雞詞典的核心。」黃宇帆說,他們的目標也正是「圍繞內容,搭建一個氛圍良好的社區,讓各個圈子的用戶可以來這邊去展現、記錄、傳播圈子的文化。」
小雞詞典的團隊,本身也是「圈中人」——黃宇帆透露,他們的設計師是個喜歡小裙子的lo娘,後臺開發非常關注電競,都身處年輕文化圈層之中。
黃宇帆自己也編寫過一些詞條的解釋。他還記得其中有個詞條叫「宕機鯨」,指的是推特宕機後出現的 404 頁面,會顯示一頭被小鳥牽引的鯨魚。雖然在美國學的是經濟學,但他對計算機一直抱有很大的興趣,很關注這類科技圈的動態。
在談到未來的營收時,小雞詞典團隊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黃宇帆表示,他們現在更注重的,還是打磨產品,做好社區。刺蝟公社發現,小雞詞典的網頁版中僅有少數頁面廣告,商業化痕跡並不明顯。
事實上,這類「小」產品,也有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比如美國俚語詞典Urban Dictionary,目前的估值約有 2 億美元。
一個能夠解釋中文網際網路流行語的詞典,再加上一個活躍用戶絕大部分是年輕人的內容社區,將會產生多大的價值呢?儘管小雞詞典仍處於工具到社區的「跨越」中,這種嘗試仍然值得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