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到9月,
在為期3個月的項目招引攻堅行動中,
51個攻堅項目籤約落地成都高新區,
其中包括5個百億級項目,
總投資1115億元。
今年前10個月,
成都高新區已落地10個百億級項目。
今天,《四川日報》刊發報導
《不要等風來 要做造風者》,
從「識勢」「聚集」「進化」三個角度,
解讀成都高新區產業功能區如何集聚新勢能。
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全文轉發。
報導原文
成都高新區是什麼?
有人說,是一個科技園區。更多人說,不只是園區,那裡不僅有奮鬥拼搏的場景,還有美好生活的圖景。當我們談論成都高新區時,是在談論高新區營城理念從園區到功能區的進化論,是在談論高新區和無數創業者奮鬥者共生共長的進化邏輯。
今年7月到9月,為期3個月的成都項目招引攻堅行動,成都高新區成績斐然:51個攻堅項目籤約落地,其中包括5個百億級項目,總投資1115億元。
「今年,我們引進10個百億級項目,創成都高新區建區32年以來項目招引最好成績。」成都高新區國際合作和投資服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這是30多年發展勢能的累積,也是以產業功能區為抓手招商引資,人才、產業、城市、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
更為難得的是,這不是站在時代風口等風來的被動作為,而是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的逆風飛揚,是危中尋機、機中求變,製造新風口的主動謀劃。
識勢
機遇意識創造的時代風口
●思路源於重重困局下的冷靜思考。機會來自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認真研判,來自長期積累的產業基礎,來自宜創宜業宜居的發展環境。
●成果很快顯現。華為成都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字節跳動創新業務中心、滴滴西部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創新性項目紛至沓來。國內六大網際網路頭部企業落戶五家。
8月26日,奕斯偉公司高端板級封裝系統集成電路項目落地成都高新區。這將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助力國產晶片技術研發和進口產品替代。項目的落地並非偶然。這種自主可控、國產替代產業方向的項目正是成都高新區的招引重點,背後思路是:通過招引一批具有戰略性、支撐性的創新型項目,實現「從0到1」的突破。
攝影 西園李超▲
思路源於重重困局下的冷靜思考。「疫情期間,我們閉門分析,寫了15份產業報告,得出結論:對高新區來說,發展形勢危中有機、機大於危。」成都高新區國際合作投服局副局長羅先華說。
機會來自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認真研判。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加大對自主創新尤其是國產替代類項目的支持力度,這對高新區和相關企業來說是重大機遇。
機會來自長期積累的產業基礎。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作為支柱產業,在疫情中是擴張型產業,有些細分領域隱形頭部企業在疫情前未被關注。
機會來自宜創宜業宜居的發展環境。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等多重機遇疊加,作為西部重要增長極,成都的人才、成本、宜居優勢等對企業極具吸引力。
敏銳捕捉,應時而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等領域,成都高新區建立包括1354家目標企業的動態管理庫,梳理出500家核心目標企業名單,精準、優先對接。
成果很快顯現。華為成都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字節跳動創新業務中心、滴滴西部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創新性項目紛至沓來。國內六大網際網路頭部企業落戶五家。
6月25日,百度智能駕駛項目落戶成都高新區新經濟活力區。「我們與百度幾度溝通,最終打動它的是成都5G、車聯網的產業基礎。」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說,「智能駕駛產業是成都想做但還沒有做起來的產業,該項目將為成都再闢一條黃金賽道,再添一個未來產業。
聚集
人城境業共生的邏輯內核
●功能區內就完成短半徑的生產配套,甚至在產業聚集度高的區域,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遊」,這是高新區產業功能區的「物理聚集」。
●「邏輯聚集」的含義則更為深遠:產業和城市共生共長,利用高新區多年發展勢能為產業賦能,共用技術平臺,共享生活服務,共享城市機會。
產業功能區是現代產業空間組織方式的創新,一個產業功能區就是一個特色產業先進要素的聚集區。在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看來,這種「聚集」包含「物理聚集」和「邏輯聚集」兩個層面。
「
成熟的人才圈、產業圈、生態圈,
是頭部企業扎堆的重要原因。
」
8月25日,網際網路巨頭字節跳動入駐高新南區,這裡是新經濟活力區,騰訊、阿里等在此紮根多年。
高新西區,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主要承載地。
「相關領域人才聚集度高,產業鏈上下遊日益完善,加上良好的營商環境,這是我們深耕成都12年,多次追加投資的原因。」京東方集團副總裁秦向東說。
功能區內就能完成短半徑的生產配套,甚至在產業聚集度高的區域,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遊」,這是高新區產業功能區的「物理聚集」。
「邏輯聚集」的含義則更為深遠:產業和城市共生共長,利用高新區多年發展勢能為產業賦能,共用技術平臺,共享生活服務,共享城市機會。
西南首個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專為小微企業、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IC設計、測試等服務。「正是有了『芯火』基地的幫助,像我們這樣的小微企業,才有機會與國際一流晶圓代工廠合作。」成都維客昕微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華說。
10月8日,高新區「老企業」三峽集團投資100億元,將其四川能源投資總部項目落地高新區未來科技城。將最新的業務板塊放到年輕的產業功能區,源於對高新區的認同和對該產業功能區未來潛力的看重。
入駐10餘年的騰訊也在加大投資,今年8月,騰訊新文創總部項目落戶天府長島文創中心。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表示,這為騰訊深度參與成都智慧城市建設打開廣闊空間。
在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看來,產業功能區立足區域自身優勢和特色,將產業發展集中到某一類產業,聚焦產業發展方向,從而使產業功能區的產業發展站在了全球產業發展的前沿。
進化
以人為本引領的轉型之路
●今年以來,國外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更加明顯,與往年同期相比,回流人員帶回的項目增幅超40%。加上國內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帶來的項目,增幅近60%。
●「人才帶來技術,技術帶動產業,這些『小而美』的企業往往更加自主可控,能生根,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強大的帶動力。」
產業功能區以提高功能複合率和宜業宜居度為導向,引領著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轉變。在成都,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工業集中區1.0版本到高新區2.0版本,再到產業功能區3.0版本的進化歷程。在這一歷程中,「人」的地位愈加突出,成為最核心的要素。
以前項目招引時,政府更加看重企業規模,喜歡招引「大而全」的成熟企業,但現在卻更關注「人」。
「
人和項目是分不開的。
人才帶來技術,技術帶動產業,
這些『小而美』的企業往往更加自主可控,能生根,
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強大的帶動力。
」
如今,高新區更加注重依託高品質科創空間和國家實驗室提升人才吸引力。
今年4月,位於成都高新區的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西南地區首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2012年,當李進剛剛創立這家公司時,和他一起的只有兩三個人,「是高新區的支持、宜居的生活環境和天府生命科技園的打造,讓我選擇這裡。」
今年以來,國外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更加明顯,與往年同期相比,回流人員帶回的項目增幅超40%。加上國內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帶來的項目,增幅近60%。「這些高層次人才的研究方向和項目方向也與高新區的發展規劃相一致,為長遠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羅先華說。
城市與創業者共生共長。投資50億元的滴滴西部創新中心用腳投票表達了對成都高新區的認同。在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看來,成都區位、市場、人才等方面優勢顯著,特別是創新的氛圍,是適合滴滴發展的產業生態。
「
創新需要城市有足夠的開放性和包容度,
願意與企業共成長。
」
成都對電商直播、共享單車、網約車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給了企業極大的信心,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成為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不要等風來,要做造風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