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敏導演繼《未麻的部屋》和《千年女優》之後於2003年推出的一部長篇劇場版動畫電影。
不同於前兩部作品的蒙太奇拍攝技巧。
《東京教父》是今敏五部電影作品(假如遺作《造夢機器》能夠上映)中最具現實色彩的一部作品,今敏導演終於能讓人不費腦子地看完整個故事。
而且本片所闡述的情感觀、家庭觀和社會觀都足以翻拍成真人電影。
實際上,這種幾個奶爸一個娃的「奶爸電影」,確實不勝枚舉。
但今敏這部《東京教父》還是獨樹一幟,表面上是一出胡鬧的喜劇,實際上是一部反應社會與家庭關係的正劇。
很多人不知道片名為什麼叫「東京教父」。
首先,這個發生在日本東京的故事有個英文名「Tokyo Godfathers」;
其次,「教父」一詞的原意是指為嬰兒或幼兒洗禮並保證接受宗教教育的人,
進而泛指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在行洗禮時為受洗者設置的男性監護人和保護人。
這樣就容易理解了,故事開篇三個拾荒者正在教堂接受洗禮,並接受教會救濟。
等到他們在垃圾堆撿到一個嬰兒,並為其取名。
而且幫助嬰兒找回親生父母,這可以算是一種洗禮的過程。
而且在尋親過程中,這三個拾荒者都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如同受到了庇佑,這些應該就是取名為「東京教父」的原因。
這部電影以「為一個棄嬰尋找父母」為線索,牽扯出諸多的家庭百態。
片中的家庭之所以出現分崩離析,原因在於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與文化層面的意念缺失。
故事並沒有談及政治,不過卻可以看到巷子裡張貼一些黨派的競選海報;
故事也沒有提及社會的經濟水平,但從這三位拾荒者就能看得出來,不可能太景氣;
大街上經常出現車禍,還有一些橫行霸道的混混總是欺負弱者和老人。
電視上總是報導兇殺案,這一切都暗指社會治安出現了嚴重問題。
而且這三位拾荒者都沒能顧全自己的家庭,棄嬰這件事情本身也足以說明了社會的冷漠。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
一個是曾經因為賭博和酗酒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的阿金,
一位是被男友拋棄過的異裝癖女性傾向同性戀阿花,
一位是曾經刺傷過父親的離家少女美由紀。
總的來說,這三位都因自己的家庭關係沒有處理好而心靈受挫,進而淪落到拾荒者的地步。
影片並沒有指責他們不思進取的意識形態,而是從一個平常人的角度闡述所謂家庭與責任。
世上沒有完人,錯過,改過,迷失過,後悔過。
從三位拾荒者的故事可以看出,他們僅僅還是在逃避,並沒有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還記得那位喝著酒死去的老者嗎,這是無藥可救的典型代表)。
從他們三個能為一個棄嬰赴湯蹈火就能明白,他們仍舊有著一顆明朗懺悔的心。
影片陸續交代了三位拾荒者的各自人生背景,並最終讓他們找到心靈上的歸宿。
一來得益於尋親這條線,二來導演實際上也是藉此反映現實。
阿金被打住了醫院,卻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兒,女兒當了護士並要嫁給一個死去妻子和孩子的中年人;
美由紀看到父親在報紙上登尋人啟事,並在結尾遇上了自己的警察父親;
阿花雖為人妖,但性情大度,同時,她也是這三人中最具責任感的一位;
至於這個棄嬰,她牽扯進來另外一個家庭,就是照片上的那對夫婦。
女方因為自己孩子流產而產生了精神問題,男方不去關懷自己的妻子。
反倒是嫌妻子在醫院偷了別人的小孩而提出分手,而且還將孩子偷偷扔在了垃圾堆。
心態何其糟糕!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女方(幸子)一直想著跳江跳樓以求自殺。
從這些細節看,《東京教父》並不是一部簡單的電影。
如果說這三位拾荒者各有各的苦衷,倒不如說整個社會在家庭溝通這個層面出現了嚴重問題。
與這些社會問題相對應的是,今敏用細膩的畫風、古怪的人物設計、誇張的肢體動作和逗趣的臺詞對白使得故事的表現形式非常得好笑,但笑過之後卻能感受到真切的人間冷暖。
可以這麼說,今敏用一個喜劇的外殼包裹了一款催人淚下的情感故事。
這個故事有著一個溫暖的結局,聖誕節日的溫情也在那束晨光的作用下,顯得格外溫馨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