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以後都不能加盟麥當勞了嗎

2021-01-09 股城網

麥當勞可以說在中國也算是承載著幾代人的童年炸雞時光,在中國遍地開花了幾十年,然而近日最新消息表示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了,難道說以後都不能加盟麥當勞了嗎?

下線個人加盟

最新消息,有相關餐飲界人士反映麥當勞的加盟諮詢熱線已經無法撥通了,此外麥當勞中國的特許經營網站也無法打開了,這是要徹底消失的節奏?而後據相關報導稱,麥當勞中國目前的個人加盟業務已經下線了,難道以後都不能加盟麥當勞了嗎?

據悉,目前位於中國的麥當勞餐廳已超過2500家之多,其中光是在香港的麥當勞餐廳都有240多家,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了,不少餐飲人士略帶遺憾地詢問道,以後都不能加盟麥當勞了嗎?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也許是的,也就意味著往後都不會再有個人加盟項目了。

麥當勞餐廳

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剛被中信收購的麥當勞中國新公司將成為未來麥當勞的總特許經營商,不久後,麥當勞的多家直營餐廳將全部轉為特許經營餐廳,而後在中國內地以及香港,都將不再放開其它的特許經營。

據說在麥當勞中國此次收購交易完成之後,中國內地以及香港的2500多家麥當勞餐廳將有可能在2020年年底擴展至4500家,全部通過直營餐廳的形式將麥當勞餐廳擴展在中國的市場。麥當勞在中國下線個人加盟,以後將不再放開其他特許經營。

相關焦點

  • 個人加盟業務下線,麥當勞中國的未來計劃是什麼?-虎嗅網
    近日,據億歐報導:被中信集團收購後的麥當勞中國,目前個人加盟業務悄然下線。有餐飲人士反映,此前麥當勞中國的特許經營網站、加盟諮詢熱線均無法打開與撥通。7月底,麥當勞宣布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的戰略合作已經完成交割。這意味著,新成立的麥當勞中國將成為麥當勞未來二十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主特許經營商,將負責運營和管理中國內地約2500家麥當勞餐廳,以及香港約240家麥當勞餐廳。
  • 麥當勞關閉個人加盟通道,以後國內的特許經營都交給中信了
    根據億歐網透露,麥當勞中國在被中信集團收購後,已經停止接受個人加盟,其特許經營網站、加盟諮詢熱線均與無法訪問與撥通。「特權經營」模式是麥當勞多年來在全球高速擴張的關鍵,其在全球超過 8 成的門店都屬於特許經營,但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內地的門店都以直營為主。
  • 開放特許加盟 麥當勞中國被迫變革
    事實上,從1955年創建以來,正是憑藉「特許經營」這一法寶,使麥當勞餐廳得以全球開花。但遺憾的是,這一模式卻始終未能成功複製至中國市場。2010年,麥當勞在中國正式啟動了特許經營。但在此後的三四年間,真正實現特許加盟的麥當勞門店不足5%,且大都位於二三線城市。不過情況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麥當勞計劃,未來三年間要讓中國市場的餐廳數量增加一倍,達到4000餘家。
  • 麥當勞或放開加盟 它在中國還值得投資嗎?
    緊接著4月5日,消息稱,除了中國內地市場,麥當勞還將在中國香港和韓國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麥當勞稱這一舉措是為了將全球市場的特許加盟比例提高到95%以上,而去年這一目標數字為90%。這意味著更多人有可能擁有麥當勞。
  • 麥當勞低門檻加盟問題多 本土化困境難解
    但是,經營一家麥當勞餐廳可不是光掏200萬加盟費就能搞定的。 外資餐飲巨頭麥當勞為了加速在華擴張,早在去年年初已經將加盟費用降至了200萬元,並喊話要到進今年年底將加盟店數量擴張至500家。只是這個低門檻加盟計劃實行一年來,麥當勞遭遇了食品危機、區域加盟商出現股權糾紛等意外,門店擴張數據似乎也並不能令人滿意。
  • 麥當勞在華開啟激進式加盟 能否絕地反擊超過肯德基?
    按照其設想,其中國業務銷售額至2015年應較2009年增長兩倍。但僅依靠上述策略,麥當勞若想在餘下3年內完成700家門店頗為捉襟見肘,時間是其最大的敵人。如何絕地反擊?麥當勞(中國)執行長曾啟山開出的藥方是重啟加盟模式。此舉亦被視作麥當勞應對挑戰的上策。
  • 麥當勞中國144億正式「賣身」!加盟模式對抗肯德基直營
    百勝中國已經成功於紐交所上市了,而打從去年起便開啟了拋售模式的麥當勞終於給自己的中國業務找到了新東家。其實,早在去年9月份,路透社便有報導稱,快餐巨頭麥當勞(MCD.N)已收到至少三大財團對其在中國及香港店面的最終收購要約。全球私募股權公司凱雷集團(CG.O)和TPG Capital分別與中國合作夥伴聯手,爭相購買麥當勞這些價值至多30億美元的資產。當時說的便是凱雷與中信集團聯手,而TPG則是與北京首都農業搭上線,而今勝負已分。
  • 深度解讀麥當勞加盟模式:30000家加盟店 一年賺74億美金
    特許經營(或者加盟)分明是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而國內某些行業加盟卻更像是一場騙局,我們不妨看看麥當勞是怎麼做的,畢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特許經營成就了如今的麥當勞。   克洛克最初的加盟方式根本無法支撐他的擴張戰略,店面越多,公司反而負債纍纍,一位經濟學家分析了麥當勞的報表後,給出一個大膽的建議,正是這個建議,成就了今天的麥當勞。
  • 麥當勞開放特許經營 要求合作夥伴有200萬資產
    麥當勞進入中國市場長達20多年,一直是直營模式,截至今年1月,僅有6家麥當勞加盟店。現在,阿里巴巴的大門正在悄然地打開,只要你默念「芝麻開門」的密碼,就有可能在湖南市場上與麥當勞「搭夥」。新夥伴會是友誼阿波羅嗎?
  • 在中國,為什麼肯德基打敗了麥當勞,並稱霸33年?
    為何肯德基還可以在中國打敗麥當勞,實現逆襲,成為排行第一的快餐品牌呢?肯德基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炸雞連鎖品牌,也是全球第三大快餐連鎖品牌。不論是在巴黎最繁華的街道,還是在中國最具煙火氣的美食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全球市場,麥當勞門店數38695家,比肯德基多14591家。
  • 中國特許加盟展助力麥當勞全國尋鋪計劃提速
    近日,麥當勞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尋鋪計劃,來加速實現其2020願景「將中國內地的麥當勞餐廳增加至4500家」。國內頭部加盟平臺中國特許加盟展及中國特許加盟網宣布加入其中,來幫助其快速完成這一計劃。此前,中國特許加盟展已與另一大餐飲集團百福集團合作來推進其「百城千店尋店行動」。
  • 麥當勞最賺錢的不是餐飲,而是...地產?
    虎嗅註:提到麥當勞,你通常想到的可能是可樂、薯條、漢堡,可能也會聯想到麥當勞(中國)去年改名為「金拱門」一事。不過看完了今天這篇文章,你可能會對麥當勞有新的認知——這家公司賺錢靠的並不是餐飲,而是地產。本文轉自知乎,原文作者是Jade Cheung,虎嗅獲得授權整理編輯。是的,麥當勞主要靠地產賺錢。
  • 麥當勞在中國:28歲未成年
    在首批員工的記憶裡,當時 20臺收銀機前排滿了人,不僅餐廳二、三樓全部站滿了顧客,連餐廳外都排起了長龍。港元標價的餐牌,和較高的價格也沒有阻止人們購買的熱情。很多人拿著 500 、1000 面值的港幣向店員要「10個巨無霸」。那是改革開放之後富裕起來的第一代人,顯然對於西式文化的嚮往讓他們成為麥當勞所接納的第一批消費群體。而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具有初步購買力的人越來越多。
  • 向麥當勞學「賺錢」
    與麥當勞類似,連鎖藥店也有直營店和加盟店兩種模式,概念也相似。此外,藥店還有一種特許加盟店,即不屬於該連鎖品牌,但允許使用該連鎖招牌,接受統一管理和統一採購。麥當勞的直營店,賺的是商品差價,把漢堡和薯條做出來賣給顧客,賺取中間利潤;藥店的利潤來源也類似,低價進貨,提高銷售價,賺取中間差價。
  • 西貝開放加盟衝擊十萬門店 新品牌對標麥當勞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加快發展,西貝將放棄之前一直死守的直營店模式,開放加盟。業內認為,這將考驗西貝對加盟店品質的把控力。  賈國龍在封測會上介紹,西貝燕麥麵是適應更快消費節奏希望能夠快速方便地吃一頓飯的消費群體,目標客單價在50元左右。此次對新品牌的介紹當中,賈國龍表示新品牌將助力西貝衝擊10萬家門店的目標。
  • 麥當勞不為人知的秘密,賣洋快餐只是表面偽裝,它的身份很複雜
    今天寫這篇文章,僅僅是因為麥當勞已經深深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無疑,它是非常成功的,麥當勞文化已經植入中國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內心。對這樣一種文化、一種品牌,相信很多人都想了解更多,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今天都會告訴大家。
  • 為什麼KFC、星巴克、麥當勞僅憑最簡單的產品就能稱霸全球
    特許加盟意味著,加盟必須要按照我的標準來界定,所以特許加盟系統成功的前提是百分之百複製。全世界有很多的企業加盟成功,也有很多的企業加盟失敗,小肥羊、海底撈像這些品牌,他們過去都做過加盟,但是後來呢,他們都把加盟收緊了,不敢再做。
  • 麥當勞中國獨立運營一周年,成績怎麼樣?
    獨立後,麥當勞中國在半年時間內接連與碧桂園、恆大、中海地產、融創等地產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優先選址,加速開店」。麥當勞中國公共關係副總裁許穎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最近麥當勞在房地產方面的舉措都是為了增加開店速度,與地產商的合作會讓麥當勞在新店選址方面更具競爭力。
  • 任職麥當勞40年,他曾讓營業額3年內實現增長8個億
    當你看到麥當勞餐館的第一眼開始,你會聯想到什麼?明黃色的大M標誌,經典的滑稽小丑形象,還有它美味的巨無霸漢堡。這些都無不在傳遞出一些麥當勞的理念,那就是歡樂和美味。
  • 燃龍點鳳商業模式:解密「房地產公司」麥當勞的商業模式
    今天燃龍點鳳為您介紹麥當勞的商業模式。說起麥當勞,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熟悉的「金拱門」的商標可謂經典,大街上幾乎一抬頭就能看到。在美國,每個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都會有一家麥當勞,它售賣的開心樂園餐還會贈送玩具,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