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這個學期剛開學不久,又快到了期末考試的時間了。大多數孩子網課上課效果不好,數學知識點掌握得不太熟練,最近一段時間我會整理三年級以上的數學易錯題和期末試題,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今天的內容有點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不熟悉的題型進行學習。
一、填空:
1、光每秒傳播299792千米,約是( )萬千米。(保留一位小數)
解析:本題屬於移動小數點的內容,用到的口訣是:加上「萬」字,小數點向左移4位,去掉「萬」字,小數點向右移4位;加上「億」字,小數點向左移8位,去掉「億」字,小數點向右移8位。
題中還有一個關鍵字「約」字,所以在把小數點向左移動4位以後,還要根據題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所以應填30.0。
注意:如果沒有「約」字,移動小數點之後,除了小數末尾的0,其它小數部分的數字都不能省略不寫。
2、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和頂角的度數之和是150°,它的底角是( )°。按角分類,它是( )三角形。
解析:第一個空比較簡單,已知一個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之和是150°,用180°減去150°,就能得到第三個角的度數,也就是底角的度數,是30°。
第二個空,要算出三角形中三個角各是多少度,才能判斷出它屬於什麼類型的三角形。現在已經算出底角是30°,再用150°減去30°,就是頂角的度數,是120°。現在120°的角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角,那麼這個三角形按角分就是鈍角三角形。
3、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5cm和10cm。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 )cm。
解析:題中給出的兩條邊的長度沒有說明哪條邊是三角形的腰,哪條邊是三角形的底,所以要分兩種情況分別計算。
第一種情況,如果5cm的邊是三角形的腰,那麼另外一條腰也是5cm,底就是10cm,所以三角形的周長為:2×5+10=20(cm)。但是根據在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5+5=10,不成立,所以5cm不能是三角形的腰。
所以,第二種情況,10cm的邊才是三角形的腰,那麼三角形的周長應為:10×2+5=25(cm)。
4、已知8×○+5×□=147,○=2×□,那麼○=( ),□=( ) 。
解析:這道題其實相當於七年級下冊的二元一次方程,四年級的同學雖然沒有學過,但是可以用代換的方法來解決。
我們先把○=2×□代入第一個算式中,也就是把第一個算式中的○換成2×□,可以得到一個新的算式:
8×(2×□)+5×□=147
再用乘法結合律改寫成:
16×□+5×□=147
等號左邊用乘法分配律改寫後,得:
(16+5)×□=147
即:21×□=147
所以,□=147÷21=7
則:○=2×□=2×7=14
二:選擇:
1、用計算器計算「1258×49」時,發現數字鍵「4」壞了。如果還用這個計算器計算,下面算法錯誤的是( )。
A 1258×7×7
B 1258×50-1258
C 1258×50-1
解析:因為計算器上的數字鍵「4」壞了打不出來,所以我們要把49換成別的數字,再計算。
選項A中,把49寫成了7×7,其它數字和運算符號都沒有改變,所以結果不變,是正確的。
選項B中,原算式做了一下變形,把49改寫成一個算式(50-1),再使用乘法分配律,把原式變一下:
1258×(50-1)
=1258×50-1258×1
=1258×50-1258
所以選項B也是正確的。
參照選項B,選項C的減號後面是1,所以C是錯誤的。
注意:題中的關鍵字是「錯誤」,如果沒有看清楚,選出的可能就是正確答案了。
2、一個兩位小數「0.3□」與另一個兩位小數「0.0□」相加,和可能是( )。
A 0.4
B 0 .29
C 0.49
解析:這兩個兩位小數十分位上的數字相加後還是3,百分位上的數字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判斷百分位上的兩個數相加後會出現哪些情況。
百分位上的兩個數字相加後會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相加後不超過10,不用向前一位進1,這時十分位上的數字還是3;另一種是相加後超過10了,需要向前一位進1,這時十分位上的數字就變成了4。
所以,兩個兩位小數相加的和,可能是0.3□或0.4□。這時我們可以發現,在三個選項中,A和C都符合判斷的結果,所以要再進一步進行分析。
因為兩個最大的一位數相加後個位是8(9+9=18),所以題中的兩個兩位小數百分位上的數字相加後,和的百分位上不可能是9,C就被排除了,所以只有A是正確的。
3、計算小數減法時,錯把減數20.2看成了2.02,得到的差是32.6,正確的差應該是( )。
A 14.42
B 18.18
C 34.62
本題屬於「錯中求解」類題目。因為把減數看錯了,所以最後得出的差也是錯誤的。被減數雖然不知道,但是知道它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錯的減數和差,先求出正確的被減數,再用被減數減去正確的減數,就能得到正確的差了。
計算過程如下:
正確的被減數:
2.02+32.6=34.62
正確的差:
34.62-20.2=14.42
正確答案應該選A。
三、計算:
如圖所示,∠1=∠2,∠3=∠4,求∠5的度數。(圖1)
解析:本題需用到「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的概念。因為∠5和∠2、∠4在同一個三角形中,所以我們只要算出∠2與∠4的和,就能算出∠5的度數了。
解題過程如下:
∠1+∠2+∠3+∠4=180°-70°
=110°
根據題意,∠1=∠2,∠3=∠4,所以∠1+∠3=∠2+∠4=110°÷2=55°
所以,∠5=180°-55°=125°
四、解決問題:
1、某小學有一棟3層的教學樓和一棟4層的教學樓,每棟樓的每層都有4間教室,每間教室要配25套雙人課桌椅,學校一共需要購買多少套雙人課桌椅?
解析:因為每間教室需配25套雙人課桌椅,要求的是一共需要多少套,所以要先求出這兩棟教學樓共有多少間教室,再乘以25即可。
注意:每棟教學樓的層數不同,可以先求出共有幾層,再求出這麼多層共有幾間教室。
解:先求兩棟樓內的教室的數量:
(3+4)×4=28(間)
再求雙人課桌椅的數量:
28×25=700(套)
答:學校一共需要購買700套雙人課桌椅。
2、西西用15元錢購買了面值1元和5角的郵票共19枚,這兩種面值的郵票各買了多少枚?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雞兔同籠問題,但是本題中需要注意的是,兩位郵票面值的單位不同,一個是元,一個是角,要換成相同單位再進行計算。
雖然換單位時,不管是換成元,還有換成角,同學們都會換,但是四年級還沒有學習小數乘除法,換成以元為單位後,可能會造成後面無法計算,所以要把元換成角,再計算。
解:15元=150角 1元=10角
假設買的全是面值1元的,花的錢數為:19×10=190(角)
總差:190-150=40(角)
單差:10-5=5(角)
面值5角的郵票:40÷5=8(枚)
面值1元的郵票:19-8=11(枚)
3、220名同去研學旅行,大客車限乘50人,租金為400元;小客車限乘35人,租金為300元。他們怎樣租車最省錢?最少需要花多少錢?
解析:本題為「最省錢方案」類題型,是四年級需要掌握的重要題型之一。最省錢方案需要同時顧及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儘量多用大車(坐滿時人均價格最低),二是不管用哪種車,最好安排每輛車都坐滿人。只要做到了這兩點,最後算出的一定是最省錢的方案。
解:
①
先核算一下兩種車的人均單價,這一步可以在演草紙上進行,不用寫在卷子上。
大客車:400÷50=8(元)
小客車:300÷35≈8.6(元)
在計算時,如果不會小數除法,可以把得數寫成商加餘數的形式,也可以比較出來。
可以看出,大客車的人均單價低,所以要儘量都坐大客車。
②
計算最多可以坐滿幾輛大客車:
220÷50=4(輛)……20(人)
這時可以看出最多可以坐滿4輛大客車,剩餘的20人可以坐一輛小客車。
所以需要花的錢數是:
400×4+300=1900(元)
③
在第②步的計算中,最後剩餘的20人坐一輛小客車沒有坐滿,不符合解析中講到的第二個方面,所以這種方法可能不是最省錢的安排,我們要再調整一下大客車和小客車的數量。
調整方法是減少一輛大客車,那麼3輛大客車一共能坐滿的人數為:50×3=150(人)
剩餘人數為:220-150=70(人)
剩餘人數正好坐滿2輛小客車:
70÷35=2(輛)
這樣的安排就正好符合解析中的兩個方面了,再算一下需要的錢數是不是更少一些。
所需錢數為:
400×3+300×2=1800(元)
1800元<1900元
所以,租3輛大客車和2輛小客車最省錢,最少需要花1800元。
4、有一塊三角形的菜地,已知它的兩條邊分別長5米和11米,你能算出它的第三條邊(整米數)可能是多少米嗎?
解析:本題需要用到「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概念。下面通過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判斷第三條邊的可能性。
①因為:5+11=16(米)
所以第三條邊必須小於16米。
②因為:11-5=6(米)
所以第三條邊還要大於6米。
③因為:11>5,11不管和什麼數相加後仍然大於5,所以這種情況就不用考慮了。
綜上所述,第三條邊應該大於6米小於16米,可以是:7米、8米、9米、10米、11米、12米、13米、14米、15米。
這類題因為在解題過程中,分析的內容比較多,而算式較少,所以也常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現。
今天的內容就講完了,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