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道德的積累,眾人皆可慈善。
如今的我們生活安寧幸福,可以說,我們生活在陽光下。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家庭貧困,住不上樓房,讀不起書,甚至吃不上飯。
他們如同牆角裡枯萎的花,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柔弱無依。面對這樣的他們,有人伸出了手為他們遮風擋雨,讓他們重新在溫暖的陽光下舒展葉脈花瓣,勃勃生長。這樣無私的人,我們通常稱呼他們為慈善家。他們或許家財萬貫,或許平凡普通,但他們都有一顆炙熱的心。比如,香港影視行業巨頭——邵逸夫先生。
乍一聽到邵逸夫先生的名字,你可能有點陌生,提及逸夫樓和邵逸夫醫院,不由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邵逸夫作為香港影視界的泰鬥,在若干年前的香港是出了名的吝嗇。他甚至因為吝嗇,錯失了籤下功夫巨星李小龍的機會。那麼若干年後的他,為何又能慷慨地捐出近50億人民幣造福祖國的教育事業呢?
大膽改名投身演藝圈
邵逸夫出生於1907年的浙江寧波。出生時他的父親給他起名邵仁楞,後期為進軍娛樂圈,改名邵逸夫。邵逸夫出身一個工商家庭。他的父親邵玉軒曾經支持過孫先生的革命事業,是很出名的商界名流。
邵逸夫的家裡,是依靠父親經商盈利的。父親過世後,邵家的生活大不如前。兄弟姐妹們年紀尚小,沒有謀生的途徑,坐吃山空的邵家老小,很快就只剩下父親留下的"笑舞臺"劇院了。面對父親唯一的產業,邵逸夫的哥哥決定繼承這座劇院,帶著弟弟們,一頭扎進了燈紅酒綠的香港娛樂圈。
邵氏兄弟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說是一家影視公司,不如說是一個家庭式的影片製造工坊。在這個工坊裡,自己當演員,自己拍攝,自己發行。一家人就這麼堅持下去,倒也小有成就。當年天一影視公司拍攝的第一部作品《立地成佛》,一經上映就紅遍上海。槍打出頭鳥,天一這個家庭作坊很快就被其他影視公司盯上了,他們無奈地撤出了上海的市場,帶著作品來到了南洋。
真金不怕火煉,他們的作品在南洋也是備受歡迎的。他們每天跋涉在南洋各地播放露天電影,逐漸打響了名聲。之後,他們趁熱打鐵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直到邵逸夫50歲的時候,他才正式把重心放到了,邵氏兄弟公司發展最巔峰的香港。到香港後,他在清水灣買下一塊荒山。野心勃勃的他,要在這裡建立中國第一座影視城。
他斥巨資打造自己的電影帝國,費盡心思挖到了一批優秀的電影人才,包括編劇、攝像還有演員。他慧眼識珠,讓年紀輕輕的鄒文懷出版電影雜誌,吸引大眾的眼球。後期鄒文懷出走邵氏,也成為了邵逸夫的心腹大患。
因吝嗇錯過李小龍
前面我們說,邵逸夫在前期的吝嗇是出了名的。他不但對自己吝嗇,對演員、員工更是吝嗇至極。他用極低的價格籤下一個演員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小算盤打得精明。
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合同,紛紛出走邵氏,邵氏因此損失慘重。最令邵逸夫心痛的,當然還是功夫巨星李小龍。
李小龍當年沒有籤下聲名顯赫的邵氏,起因就是邵逸夫的吝嗇。當年籍籍無名的李小龍找到邵逸夫,提出可以幫助邵氏電影公司走出困境。邵逸夫當然看好李小龍,可李小龍提出的價錢讓邵逸夫瞬間沒有談下去的欲望。李小龍提出的價格是1萬美金一部片子。
幾年後李小龍當然值這個價格,但放在那個時候,著實貴的驚人。按照那個時候的香港市場,頂尖的港星片酬是在一萬港幣左右,一萬美金大概是六七萬港幣,無疑是在割邵逸夫的肉。
他拒絕了李小龍的毛遂,李小龍轉頭投入了鄒文懷的嘉禾影視。注意鄒文懷這個人,之前我們提過,他曾經在邵氏任職,後自立門戶。籤下李小龍後,生意更是做得風生水起。
李小龍的片子有多成功,我們都知道。據說當時邵逸夫後悔了,開出大價錢想挖李小龍,卻被李小龍拒絕了。李小龍脾氣火爆,是需要順毛摸的性格,邵逸夫性格強勢,兩人自然不可能合作。在鄒文懷的嘉禾,李小龍有很大的話語權,甚至有影片分成。對於邵逸夫的邀請,李小龍絲毫沒有動心。
李小龍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地影響了邵氏的發展。這個時候,邵逸夫做出了兩個重大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邵氏,甚至把邵氏帶上了新的巔峰。
重回影視圈之巔
首先,他接手了TVB,拿到了香港小姐的評選資格。要知道,選秀節目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噱頭十足的。在那個年代,更是眾人參與,如今很多知名的港星美人,基本都出自港姐選拔。這是邵逸夫思路的改變,從挖掘明星演員到自主培養自己的演員班底,這一招高明極了。
緊接著,他創辦了"TVB無線藝人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的含金量不用多說,周星馳、劉德華、趙雅芝等著名影星均出自這個班級。這個培訓班不但免費,且還有幾千港幣的補助,吸引了一大批有演員夢的少男少女。當初,劉德華足足等了三年,才得到了參與培訓班的機會,不難想像當時的火爆程度。
這兩個舉措讓邵氏公司一舉拿下了中國娛樂圈的半壁江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真正改變邵逸夫想法,讓他走上慈善這條道路的,是他哥哥的病逝。
大徹大悟的慈善家
兄弟兩人攢下大量的財富,老來卻無福消受。他大徹大悟,於是將大量的財富投入醫療、教育行業,開啟了他轟轟烈烈的慈善事業。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裡,他花光了50億。
在巨額資金投入下,邵氏基金建立的逸夫樓已經遍布中國各大高校,即使如今邵逸夫先生已經不在人世,他的邵氏基金也一直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的教育慈善事業輸送著力量。他的無私貢獻,值得我們尊敬。
慈善歸根到底是人們小小的善意與愛心。平凡的我們,比不得億萬富豪,可能只是在街上給乞討的人買一份飯一瓶水,小小的滿足便充盈我們的內心。那種來自靈魂的快樂,是多少物質給予不了的。所以說,做慈善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力所能及就足夠了。當你選擇去做,你會發現,人生是多麼璀璨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