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2020-12-10 電影新世界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兄弟電影】

因為LOGO上的兩個標誌字母「SB」,而被無數人嘲笑的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曾經是香港影壇最大最著名的電影公司。

邵氏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總計已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

這個數字至今仍冠絕華語影壇。

邵氏不僅是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也差點是唯一的巨頭,只可惜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機會,然後完美的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成就了其他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電影整體百花齊放的繁榮。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收購,並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想重振電影製片業務,與二哥分道揚鑣;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父子」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營製片業務

邵氏的發展歷史脈絡清晰: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是邵氏飛速發展的二十年,特別是前10年,幾乎是邵氏一家雄霸天下。【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

邵氏電影不僅是香港影壇的巨頭,更是時代的創造者,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從黑白片到彩色電影,都是在邵氏一步步完成的升級。

那個時期,邵氏擁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四大導演

在四大導演旗下,匯集了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樂蒂、蕭芳芳、王羽、羅烈、嶽華、谷峰、鄭佩佩、關山、陳觀泰、劉家良、劉家輝、許冠文、石天、胡豔妮、何莉莉、林嘉、沈依、丁茜、狄娜、胡錦、甄珍、謝賢、南紅、呂奇、李香琴、陳寶珠、狄龍、姜大衛、爾冬陞、鄭少秋、李修賢、傅聲、錢小豪、惠英紅,等等。

他們擅長的黃梅調電影、風月片、喜劇片、劇情片、武俠片,包括新派武俠和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改編的奇情武俠電影等等,所有觀眾喜愛看的電影。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樣的口號代表了邵氏電影的實力和雄心。

1970年,邵逸夫入主香港無線電視臺,開始經營正迅速起飛的電視業,還開設藝員培訓班,源源不斷的為邵氏娛樂王國輸送人才。

那時候幾乎有點名號的電影明星和導演等電影人才,全部都拍過邵氏的電影或在邵氏工作過,加上無線訓練班的學員,都出自邵氏門下。剛剛出道,從武師混起的洪金寶、成龍等未來功夫巨星,全部都在邵氏混過。

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影星出邵氏。

可以說,邵氏電影加上無線電視臺,幾乎可以壟斷整個香港及至東南亞的邵氏事業。然而,邵氏卻在1985年宣布停產了,並出售旗下院線,正式放棄電影。

事實上,從1970年邵氏開始涉足電視業,香港電影開始進入輝煌燦爛的黃金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都一直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電影行業霸主。

在這幾十年裡,香港因為電影業的火爆,湧現出上百家電影公司,包括嘉禾、新藝城、德寶、永盛等等這樣的新老巨頭。

那時候邵氏早已是香港影壇的巨頭,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巨頭,但它錯過了無數的黃金機會,而這些機會造就了嘉禾、新藝城等新巨頭的崛起。

邵氏電影當年錯過了哪些黃金機會呢?

最早在1966年,邵氏四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就因為拍攝理念的衝突離開,然後在臺灣拍出那部驚豔時代的《龍門客棧》,破了整個東南亞的票房紀錄。【最早1963年李翰祥也離開邵氏,但1972年又回歸。】

然而,這並沒有改變邵氏說一不二的獨裁作風和它的統治地位。

1970,在邵氏已經做到執行長的鄒文懷離開,並且帶走何冠昌、梁風、陳自強等一批幹將,創立嘉禾電影公司。

這次邵氏的人才流失,不是電影創作上的問題,而是管理上的。一是邵氏保守吝嗇的薪金制度,二是邵逸夫派他的紅顏方逸華掌管採購部,狠卡開支,更分權鄒文懷。

1971年,李小龍回港。原本是想找邵氏合作,但邵氏拒絕了李小龍開出的1萬美元片酬的報價,激怒了李小龍。同年,嘉禾用1.5萬美元2部電影的價格籤下了李小龍

那年,李小龍在嘉禾的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取得350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不僅轟動亞洲,更帶動了香港功夫電影的升級和興盛。

嘉禾靠著一個李小龍,得以在邵氏霸權的夾縫中活了下來。

1973年,李小龍意外去世。

這一年,邵氏靠著楚原的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重奪票房冠軍,並以563萬港元的票房打破李小龍《猛龍過江》的票房紀錄。

1974,在邵氏拍過電影又在無線主持過節目的許冠文離開邵氏,又投靠了嘉禾。最初是許冠文拿著《鬼馬雙星》的劇本直接找邵逸夫談合作,提出了合資拍片平分利潤的合作方式,但邵氏拒絕了。

嘉禾接受了許冠文的所有條件,還讓他帶著兩個弟弟許冠英許冠傑,成立許氏電影公司,成為嘉禾的衛星公司。那年,《鬼馬雙星》以625萬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1979年,嘉禾以480萬港元的天價籤下成龍。當時,邵氏也加入了成龍的爭奪,最後支票金額開到500萬,但因為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已經在嘉禾當了導演,所以成龍也選擇了嘉禾,邵氏再失良機。

最開始,成龍也是做武行出身,1976年加入羅維影業,開始擔綱主演,可惜不紅。1978年,出演了吳思遠的功夫喜劇《蛇形刁手》和《醉拳》,才一舉成名。【吳思遠也是邵氏出身。】

羅維也是邵氏出身,後轉投嘉禾,李小龍的《精武門》就是他做導演。羅維電影能力三流,看人眼光一流,但也因為出手太小氣,留不住人。

1980年,成龍加盟嘉禾後,第一部自導自演的《師弟出馬》取得1102萬港元的破紀錄票房,成為首部票房過千萬的香港電影。

接連錯過李小龍、許冠文和成龍三大票房巨星,不僅成就了嘉禾的崛起,更加速了邵氏電影的衰落。

也是在1980年,得到九龍地產財團支持的新藝城電影創立。憑藉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曾志偉、泰迪羅賓組成的七人創作小組,和奉行向好萊塢看齊的大卡司大製作,推出《最佳拍檔》系列喜劇電影,迅速成為可以抗衡邵氏、嘉禾的新巨頭。

新藝城七怪中,石天、黃百鳴、曾志偉都是邵氏出身,石天是邵氏的南國實驗劇團畢業,黃百鳴在邵氏做過編劇,曾志偉早年跟著劉家良做武行。

也是在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的董事長,最大股東。

香港電影進入短暫的三國鼎立階段。

到了1985年,邵氏的幾大導演中,只剩下楚原和劉家良。那時,楚原的金庸古龍武俠片和劉家良的少林功夫片,都已經過時,早已沒有當年的票房號召力。【劉家良最後為邵氏拍的電影就是李連杰的《南北少林》。】

最重要的是,香港的電視機達到了很高的普及率,電視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最黃金的時期。在電影業,邵氏有嘉禾、新藝城和其他無數大大小小的對手;而在電視業,邵氏無線是一家獨大。

所以,這一年,邵氏做出最重大的決定就是邵氏片場停產,主動放棄電影業。

這一年,香港票房榜前5全是嘉禾作品,新藝城因為內部分裂,已經打不過嘉禾,邵氏的退出助長了嘉禾的霸權確立。

1985年,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事,就是無線封殺了劉德華。封殺的原因就是劉德華想離開無線,轉向電影業發展,而邵氏剛剛才放棄了電影。就在那年的金馬獎,劉德華的師兄周潤發成了影帝,這是劉德華向電影圈發展的最大動力。

周潤發和劉德華都看好電影,偏偏邵氏自己不看好。

雖然十幾年來,邵氏人才嚴重流失,錯過了很多黃金機會,但仍有無數力挽狂瀾的機會,但邵氏都放棄了,因為邵氏從來都不缺少人才。

邵氏入主無線之後,從1972年開辦藝員訓練班,十幾年來培養出無數的人才,堪稱香港娛樂圈的黃埔軍校。

【加上無線主辦的香港小姐選美,入選的港姐都籤約為無線藝人,也湧現出張曼玉、袁詠儀、鍾楚紅這樣的影后巨星。】

這批人才漸漸成長,最終成為引領整個香港娛樂圈事業的核心力量。

然而,邵氏無線的問題依然是留不住人。

1986年,新藝城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票房達破紀錄的3465萬港元。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是張徹的徒弟,從邵氏出身的;男主角狄龍曾經是邵氏的當紅武打巨星,因邵氏停產剛剛失業;周潤發是邵氏無線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巨星,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閃耀的。

1987年的票房亞軍《監獄風雲》是新藝城出品,導演林嶺東是周潤發在無線訓練班的同班同學。

雖然停產,但邵氏還是可以拍電影的。

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是香港電影最後輝煌的十年,也是最巔峰的十年。對於這主動放棄的十年,邵氏曾經也有過挽回的想法。

1988年,洪金寶獲影帝的文藝片《七小福》有邵氏的投資;1993年的《濟公》和1994年的《破壞之王》等,都有邵氏的出品。

《濟公》的導演杜琪峯,主演周星馳吳孟達,都是無線訓練班出身的學員;女主角張曼玉是港姐出身。甚至武術指導程小東,曾經也是無線的人,1983年的《射鵰英雄傳》就已經與無線合作。

90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是雙周一成的票房格局,成龍是嘉禾的王牌,誰也挖不動,但周潤發和周星馳都是無線的嫡傳弟子,完全可以招安重用的。

從《英雄本色》開始,周潤發是新藝城的一哥,但他同時也和嘉禾、德寶、金公主、永盛等公司合作,並不屬於哪一家公司。

同樣,周星馳在影壇爆紅之後,也和嘉禾、永盛,包括邵氏合作過,也組建過自己的電影公司。

曾經被無線封殺的劉德華,之後被無線捧為四大天王,和無線關係重修於好,也不影響未來電影上的合作。

那時候最有票房號召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導演王晶,也是邵氏出身,他父親王天林更是無線的元老。

最後這十年,邵氏完全可以靠著這批自己培養出來的頂級電影人才,重回巔峰。

然而,邵氏無線依然固執的堅守電視業,堅持不懈的在內地捐款建樓,完美的錯過這最後的黃金十年。

1985年開始,邵逸夫先生在內地投資興建逸夫樓;截止2014年,全國已有近3萬座逸夫樓,捐贈金額超30億。

最終,邵氏帶著超過1000部電影,全國近3萬座逸夫樓的驚天偉業,走進歷史。

相關焦點

  • 邵氏1985年停產,新藝城輝煌了10年,為什麼嘉禾可以紅那麼久?
    同樣是香港影壇電影巨頭,為什麼嘉禾可以紅那麼久?1970年,歷任邵氏兄弟公司製片經理、副總經理兼製作部經理、執行長的鄒文懷,從邵氏離職,並帶走何冠昌、陳自強等幹將,共同創立嘉禾電影公司。不久還購入國泰片場舊址,作為嘉禾的製片廠。
  • 嘉禾被賣了,邵氏也停產了,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今飄零的只剩兩家
    因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人流失等因素的影響,2000年之後的香港電影市場明顯大不如前,那些傳統的電影公司很多也都面臨倒閉和轉型的危機。而這些公司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爭霸諸侯,考驗更是堪比生死存亡,一旦衰落就很難東山再起。原本這四家都是香港有名的電影公司,如今他們又發展得如何?下面我們逐一介紹它們的現狀。
  • 電影王國崛起,香港影業的熠熠光輝,邵氏電影的那些「金字招牌」
    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獨霸香港。邵逸夫捧紅了眾多女星,也正是這些女星擦亮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邵氏這個美麗的電影王國的崛起,也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用自己的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地區。
  • 香港娛樂圈的兄弟檔:許氏最出名,袁氏最能打,邵氏最有權勢
    大哥秦沛60年代就出道,從業近60年,出演過300多部電影200多部電視劇,多次在電影中成為劉德華周星馳的死對頭,6次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2次獲獎,是香港影壇骨灰級的老戲骨。二哥姜大衛童星出道,做過龍虎武師,20歲被武俠大導演張徹發掘,迅速成為邵氏武俠片當紅小生,和狄龍一起成為70年代香港影壇最閃耀的雙子星,23歲就憑藉《報仇》成為亞太影展影帝,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影帝。
  • 香港電影巨頭公司,因為一部電影巨虧近2億,傳奇公司就此隕落
    香港電影業的新模式1970年,同是邵氏高層的鄒文懷、何冠昌、梁風三人一起離開;在買下了原國泰電影公司的片場,嘉禾成立了。嘉禾在香港電影掀起了一股新風潮。第一個人物是許冠文兄弟,一部《鬼馬雙星》是74年的大紅之作。作為文武英傑四兄弟的喜劇天才,許冠文在喜劇的詮釋方面的確十分有天賦。1977年的《半斤八兩》開創了香港小市民喜劇片的先河,這部電影在當年可謂紅遍整個東南亞。
  • 香港影壇20對親兄弟,每一位都是實力派大咖,你們都認識嗎
    香港影壇有很多大家熟知的明星藝人都是子承父業,從而走上演藝圈道路,除了這幾天講到的父子檔、父女檔明星外,兄弟組合也不在少數,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香港影壇的龍虎兄弟。 邵氏兄弟在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邵氏兄弟絕對是繞不開的人物,他們不是明星
  • 香港電影的引領者周潤發:開創了多種電影類型,稱霸影壇十年
    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進入黃金髮展期,被冠以「東方好萊塢」的美稱,在隨後的30年,香港電影不僅影響力整個華語電影圈,即使在世界影壇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香港電影黃金期的第一代領軍人物就是周潤發。
  • 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杜琪峯
    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  當下的香港影壇,呈現著王晶、杜琪峯和王家衛三足鼎立的局面。「銀河映像」已成為香港電影品牌製作的代表。   新世紀「銀河映像」2000年出品的影片《孤男寡女》,系根據廣播劇改編的辦公室愛情小品喜劇。以三天狂收650萬票房的威風之勢,近一部鞏固了杜琪峯在影壇和觀眾中的口碑和地位。尤其他入主向華強旗下的中國星集團擔任營運總裁,專責影片的製作和發行。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集合徐克、林嶺東和陳嘉上等人成立「一百年電影公司」,計劃一年拍片二十部。
  •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下面8部賭片不容錯過,有一部王晶也要服氣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意義重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制霸香港影壇,70年代嘉禾雖然有李小龍和許冠文助力奪得多次票房冠軍,不過年度十大最賣座電影大多出自邵氏,邵氏「以多取勝」。到了八十年代,嘉禾手握成龍和洪金寶兩大王牌,才真正算是碾壓邵氏,當然也是邵氏有意收縮電影,轉戰TVB。
  • 香港影壇有父子檔、兄弟檔明星,這6對舅舅外甥組合你知道嗎
    眾所周知,香港影壇很多明星藝人都是子承父業,從而走上演藝道路,除了大家熟知的父子檔和兄弟檔外,舅舅提攜外甥也不在少數,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香港影壇的「舅甥組合」。 狄龍、林氏三姐弟資深港片迷對狄龍再熟悉不過了,曾與李小龍、梁小龍和成龍並成香港影壇「四小龍」。
  • 哪部影片奠定了此前一直鬱郁不得志的吳宇森在香港影壇的江湖地位
    吳宇森,祖籍廣西梧州,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是香港及好萊塢導演及編劇。2005年由香港影藝界舉辦的「中國電影一百年」活動當中,吳宇森獲香港人選為這一百年來最喜愛的導演。1973年他首次執導商業電影《過客》(後來改名《鐵漢柔情》)上映,報住地方仍然是九龍石硤尾邨第四座四十二號二樓。該片由成龍設計,是一部功夫動作電影。1980年代中期,吳宇森遭遇到創作瓶頸。他的電影成為了票房毒藥,於是轉往臺灣尋求突破,也沉寂了一陣子。不久之後香港導演徐克提供了吳宇森執導他所籌劃的電影《英雄本色》的機會。
  • 那些年香港影壇七人組合天團:「七仙女」的感情不如「七公主」
    香港影壇有不少四人組合,諸如四大惡人、四大天王、四大絕色、四大才子、四大花旦、四大武術指導、四小龍等,不過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香港影壇的七人組合,一起看看吧!1、新藝城七怪:麥嘉、石天、黃百鳴、徐克、施南生、泰迪羅賓、曾志偉提到香港電影公司的話,有邵氏、嘉禾,當然也不能忘記曾經和它們三足鼎立的新藝城,相比前面兩個,新藝城雖然年輕,可是實力一定不弱,主要因為七怪在主持大局,他們每一個都可以獨挑大梁。
  • 1960's 邵氏電影女明星「吊死鬼」自殺事件
    邵氏影城所在的清水灣,是香港著名的「鬼地方」。因為1966年邵氏女星李婷曾吊死在女生宿舍102室的廁所裡。李婷(Lee Ting,1944年12月24日-1966年8月28日),原名李中婷。出生於南京,在北京長大。
  • 沒有鄒文懷,就沒有李小龍、成龍這樣的香港巨星
    有邵逸夫的免死金牌,鄒文懷在邵氏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不但開創了邵氏武俠時代,還聘請外國導演拍西片,想引領邵氏走向世界。可謂是屢建奇功,為邵氏稱霸香港立下汗馬功勞。邵逸夫獨霸香港影壇已成定局。但面對利益分配時,邵逸夫卻顯示出了「無情」的一面。
  • 香港電影「黃梅調」時代:邵氏名導李翰祥,功不可沒
    一提到香港電影就馬上會想起武俠片,想起邵氏電影,其實邵氏不能代表香港電影,就像武俠片不能代表香港片一樣,但邵氏電影無疑是最為出色的電影公司之一。邵氏電影邵氏有兩大導演最為著名,一為張徹,一為李翰祥,在李翰祥所拍的眾多電影中,黃梅調電影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李翰祥其人既是黃梅調電影的開山祖師,又是黃梅調電影成就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60年代邵氏電影異軍突起,新武俠電影初具成型進入60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邵氏武俠時代,胡金銓和張徹這兩位武俠電影大師開啟了邵氏的電影王國地位,《大醉俠》《獨臂刀》也引領武俠電影進入新武俠時代。70年代李小龍成為幾代人偶像,真功夫電影揚名國際進入70年代,邵氏武俠電影延續著兩大做派:一是張徹突出的男性為主角的陽剛美學,另一個是楚原、狄龍和古龍形成的黃金鐵三角,楚原將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等代表武俠小說搬上銀幕,狄龍也成了這些小說中大俠的最好代言人。
  • 知己酒千鬥,人情紙半張,邵氏和嘉禾之間的恩與怨
    說起香港電影,嘉禾必定是繞不開的篇章,嘉禾的創始人鄒文懷本是邵氏的一員,邵逸夫對其及其器重,等同於半個自家人了。也正是鄒文懷的幫助,邵氏也奠定60、7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霸主地位,這樣一個人物為什麼會出走自家的東家,開創嘉禾呢?
  • 1971年香港電影票房榜前十名,影壇雙俠狄龍姜大衛是最大贏家
    他傳播功夫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電影,當年回到香港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就打破各種記錄,收穫300萬票房,令岌岌可危的嘉禾電影公司起死回生。今天一起看看1971年香港電影票房榜前十名。(僅統計香港地區票房)1、《唐山大兄》票房:319萬李小龍回港第一部開山之作,片中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功夫,尤其是腿法,也就是著名的李三腳。
  • 邵氏老電影,鬼屋麗人,這畫面如此驚豔,不可錯過的經典
    邵氏老電影,鬼屋麗人,這畫面如此驚豔,不可錯過的經典 2020-11-24 00:
  • 香港五大巨星的「第一部電影」,張國榮的成汙點,你是否全都看過
    香港五大巨星的「第一部電影」,張國榮的成汙點,你是否全都看過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而在影壇呼風喚雨的巨星也不例外,他們初入影壇時或許只是沒有臺詞的龍套,或許是不重要的配角,當然也有的明星初出道便演主角,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香港影壇5大巨星的電影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