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科研以後,我的世界豁然開朗

2020-12-06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我覺得大眾有種奇怪的心理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有同感

很多人認為「讀博」

以後就應該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或繼續科研、或從事研發

至於為什麼?

有的人會說

你花了這麼多年拿到博士學位

不繼續從事本專業工作不是可惜了嗎

也有的人會說

不做學術那就不要讀PhD啊

科研資源為什麼不讓給其他想做科研的人呢

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博士到中學做教師,是浪費人才還是大材小用?」

「讀了七年博士,畢業之後竟賣麵包!」

……

博士畢業不做從事本專業工作就是浪費嗎?

不好意思

我認為,這無疑是一種 [價值觀的綁架]

01

請小心

學術界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

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我想大多數學生進入博士項目的時候都會被教授,還有很多高年級學生「教育」:

「如果你畢業以後不能進學術界,你就是一個Loser。」

這種觀點在學術界很普遍,總結來說主要是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1、學術界的洗腦宣傳2、學術界對業界固有的敵意3、學術界人士自尊的需要4、教授的私心5、民眾的輿論壓力

要知道在學術界決定一個人地位的是什麼呢?

是他的論文發的是什麼期刊,有多少人引用。

怎樣最簡單地增加論文數量和引用量呢?多帶學生,並且發展自己的學生加入學術圈,成為自己增加引用量的下線!因為研究領域相似,學生發的論文肯定會引用到自己導師,並且會跟他們的學生談論自己導師的研究成果,就像一個旁氏騙局一樣。

除了上述考慮,還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你轉行之後,即便能賺再多的錢,對他來說都沒有什麼卵用;

其次,學術界的固有文化就是鄙視外面賺錢的人,如果一個教授他的學生都轉行去做了其他的工作,那麼這對他來說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他的學術界同仁們都會默默在心裡鄙視他。

越是帶學生少的導師,越不會同意你畢業以後轉行。但相應的,如果在一個大課題組,教授會同時帶很多博士生,他才不會管是不是有一部分轉行去做別的了呢,畢竟這其中總有聽話的小綿羊會願意傾聽他的「教育」。

02

更多博士選擇學術以外的道路

不僅僅是個人的幸運

也是學術界的幸運

首先要說明一點

學術界的崗位其實並不多

特別是相較於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數目來說

舉個例子:

如果成為院士算學術巔峰的話

那麼院士的選拔可以看作到達頂峰的路徑

選拔方法是什麼呢?

兩年一次,一次總共大概150人

工程科學對半分,平均一年75人

我們假定若干年後每年還是75人

且平均看每一年參與競爭的都是同年級的博士同學

目前每年全國土鱉博士畢業生6萬多人

算上海歸,同一年齡組大概7萬人應該比較合理

那麼你看到了

你需要在同年級博士畢業生裡成為千分之一的精英才算有希望

這個似乎有點喪氣

可能院士這個比較難搞

那麼準院士的傑青呢?

全國每年選拔200人為傑青

那麼成功概率樂觀估計是千分之三

傑青其實也很難了

我們再放寬到優青

全國每年選拔400人為優青

那麼樂觀估計成功機率大概是千分之五

我們大膽認為博士有一半不從事科研工作

那麼機率翻倍成為優青也要是百裡挑一

即便是成為教授/研究員

我估計概率也是小於5%的

這個基數不是所有人

而是跟你同級的博士

哪怕你手握博士學位

在國內想走到教授也是個p<0.05的事

大概20個人裡有一個

而且上面的估計有個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大量使用了均勻分布

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極不均勻分布

你的師承關係跟畢業院校都會把這個分布搞得更加極端

而且後發者優勢在科研裡面非常常見

(來自知乎作者:於淼)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從下面這個統計結果來看,其實PhD當中能夠最終從事科學研究相關工作的人還不到一半,能成為終身教授的更是鳳毛麟角

說實在的,博士其實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國家投入了資金,導師投入了精力,博士付出了勞力與青春,每一方都有付出有回報。至於合約到期之後,每個人總應該有選擇自己的生活軌跡的權利。

必定要有一部分志不在科研的人離開學術界,才能給那些繼續留在科學前沿奮鬥的人,更多的資源與喘息的空間。

同時,讓這些接受過系統科研訓練的人進入其他領域工作,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有很多例子表明,他們在經歷了多年的博士生涯之後,學以致用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推動業界的進步。

03

無論以後做什麼

讀博期間學到的

永遠會是你受益終身的財富

Science上發布過一篇文章,分享了幾位畢業後沒有從事科研工作的PhD的經歷,他們都成功地將科研技能轉化成了新的工作技能

1、對新領域的學習能力

主人公:Kenneth Gibbs Jr.,美國國立醫學科學研究院,培訓、人力發展及多樣化部門,項目總監

學習新領域的技能是我在讀研時掌握的,這項技能對我我現在管理科研基金時仍非常有用,並且這項工作可以說是在我原先的技能之外。

讀研時,我對幹細胞和調節它們的信號蛋白很感興趣。但那時我沒有任何幹細胞背景,所以要讀很多很多的文獻,研究很多陌生術語,這樣我才能識別出本領域有經驗的人去驗證我的想法。

當我轉去做政策研究,同樣要面臨一堆不熟悉的術語。學習的領域變了,但方法和過程沒變。同時做科研讓我學會了如何向人求助,有時候我們會擔心自己問了問題就顯得不入流不專業,但我們仍要克服畏懼心理,學會問問題真的能節省很多時間,提高效率。

2、學會高效管理時間

主人公:Sheila Cherry,Fresh Eyes 編輯公司總裁兼高級編輯

做博士後時我就發現,我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更好地駕馭我的課題。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一大早寫下當天該完成哪些任務,或某個任務中的哪些步驟,然後分配到一天中去。通過這樣明確任務以及合理安排來實現時間最大限度的利用。

現在我是一家編輯公司的老大,不得不戴上更多更複雜的頭銜——編輯、總監等等,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保證高效工作,比以往顯得更為重要。

我仍然是保留讀博士後期間的習慣,每天早上給當天的任務列個表,每周也有個總規劃。此外,我還給某 2~3 個任務優先權,比如要在回覆郵件之前處理好。這樣可以避免我無規劃,將最有效率的時段浪費在不重要的任務上。

3、分解複雜問題的能力

主人公:Jennifer Reininga-Craven,杜克大學醫學院,研究發展副主任

做博士後時,我的課題是調查新的實驗環境下酵母菌的表型變異。我首先要明確實驗是不同因素的變化,比如細胞密度、實驗周期、菌齡等,是如何發生作用從而影響表型的。然後,我才能用這些信息來進一步完善實驗設計,得出原本可能會被忽略的實驗結果。

現在我管理基金,同樣的道理,我得先對該研究的領域有個總體的了解,接下來要明確對該研究最有利、最合理的元素是哪些。此後,我才能幫助研究者進一步加強邏輯,比如建議他們加上更有說服力的信息等。

博士就像一段獨立的精神探險

仿佛登山愛好者嘗試一下吉力馬札羅

是否成功,永遠不是已知項

至於讀完博士之後是否要把做研究作為謀生的手段

就像一個人在爬山之前就問

「爬完這座山之後自己是不是要做職業登山者?"

我想著更多地還是要看機緣也說不定吧

選擇怎麼樣去生活

做什麼事業是個人的自由

是誰規定讀了PhD就必須做學術?

一個有博士學位的人除了學術之外

就不能在其他方面為社會做貢獻

或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了嗎?

別讓你的思維被「定式」!

相關焦點

  • 終於明白為什麼遼寧男籃放棄巴斯,看完分析,豁然開朗
    終於明白為什麼遼寧男籃放棄巴斯,看完分析,豁然開朗。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放棄巴斯是明智選擇,遼寧隊現在需要一個能投三分的四五號位搖擺人,來補充三分火力。這樣也可以拉開空間,迫使對方內線球員出來防守,給外線得亞洲第一控衛製造突破機會,畢竟此人沒有三分。
  • 終於明白為什麼NBA放棄傳統中鋒,看完分析,豁然開朗
    終於明白為什麼NBA放棄傳統中鋒,看完分析,豁然開朗。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傳統中鋒被毀並不完全因為規則的修改,更不是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個人。而是敗給了潮流,正和中山先生說的一樣,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傳統中鋒就是被「勢」帶出了歷史舞臺。
  • 論搞科研與找男票的相似性,三句口訣助你paper男票兩手抓!
    所以,縱使搞科研找男票虐我千百遍,我依舊百折不撓(苟延殘喘)。令人欣慰的是,在苦苦掙扎中,我竟參透了搞科研與找男票本質的相似性,這將為廣大科研單身狗實現學術高產與脫單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諸位論文的重大意義是不是也這麼寫的)。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我的研究內容(諸位匯報的開場白是不是也這麼說的)。
  • 科學網— 科研路上我踩過的「七個坑」
    「求之不得」職業生涯之感悟》為題,分享了自己過去30多年做科研的心得和體會。他「踩過的七個坑」,可謂是給青年科研人員總結的7條「生涯建議」。 ■沈向洋 我博士畢業後,想像導師一樣以後做教授,從助理教授、副教授最後到教授,一條大路向前走。但回過頭來看,我過去這二三十年的整個發展過程,更像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道路。我希望跟大家分享自己在這條路上的7個經驗和教訓。
  • 20個鞭策自己的句子:你一旦放棄自己,世界就很容易放棄你!
    二、比起取悅別人,和讓自己得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更在意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我一個人待著時,可以讀書,可以寫作,甚至可以發呆。總之,無論做什麼,都會讓我感到無比充實和豐富,都比跟一群人進行無意義的狂歡來得更加踏實和坦然。
  • 戒掉遊戲後人生豁然開朗
    在虛擬的世界獲得快樂,在無聊的時候打發時間。但對於沉迷於其中的人來說與鴉片無異。作為一個自制力薄弱的人,也曾陷入遊戲之中難以自拔。記得最瘋狂的時候每隔一天就去網吧玩個通宵,如此反覆一個月,感覺像是走火入魔了。
  • 終於明白為什麼郎平很少招新人集訓,看完分析,豁然開朗
    終於明白為什麼郎平很少招新人集訓,看完分析,豁然開朗。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國際比賽,即使招進去新人,沒有國際比賽做參照,教練組敢直接帶去奧運會嗎?現在球隊是為了奧運會,今年本來就是奧運年,不可能鍛鍊新人去東京奧運會。結果碰上疫情推遲至明年,郎平會想到麼?
  • 疫情之下電動膠刀正「大顯身手」,我科研團隊破解世界難題
    當前,世界天然橡膠種植面積約2.3億畝、產量1380.5萬噸,僅我國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就達1726萬畝、產量81萬噸。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世界天然橡膠產區,至今仍靠人力割膠——機械化割膠一直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外已研發了40年。
  • 我想要你陪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去
    我想要你陪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去1:人生總要有夢想,歲月總要有追求;珍惜一份情,懷揣一份夢,就是最大的收穫。3:人活著,就是一顆心,一條命,一輩子,怎麼開心怎麼活,就是沒白活4:我人生裡的大多數東西都是遲到的,每一樣本該屬於我的美好,均姍姍來遲,我在一場又一場的等待裡練就一身堅韌。
  • 終於明白為什麼朱婷比惠若琪更受歡迎,看完分析後,豁然開朗
    終於明白為什麼朱婷比惠若琪更受歡迎,看完分析後,豁然開朗。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惠若琪退役以後,那些操作真的就不太懂了。首先,她的球迷居然大量的來批評朱婷,說什麼只要當了隊長就去支持對手;而且18年了還在批評魏秋月是魏慢慢,並且大肆鼓吹倫敦周期。
  • 保研經驗:普通211學校,無論文無科研,怎樣才能拿到名校offer?
    :無高含金量科研競賽:美賽H獎,數學競賽省三,國家級獎學金兩次寄語:願你昨天所有的遺憾,都是明天驚喜的鋪墊。我是特色班的學生,老師對我這個特色班不了解,我給他們講了很久我們這個班的培養模式。然後問了我大創是做的什麼,你就隨便跟他們聊就行。可以挑著簡單的話題聊,但是千萬別瞎編。中文面試主要是看你的性格有沒有缺陷、道德品質如何。英文面試:也是三位老師。首先是自我介紹(英文的)。然後老師提問你一些專業知識。
  • 「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
    本報今起開設《貫徹全會精神·我的「十四五」小目標》專欄,邀請各行各業工作者話使命、談願景,展現他們奮進新徵程的風採。良渚實驗室研究員夏宏光——「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時代」本報記者 嚴粒粒 周 逸 見習記者 何冬健 通訊員 柯溢能「沒想到,我們平臺的技術員很可能是個海歸博士後!
  • 對於破罐子破摔的學生,老師,你會放棄嗎?
    最初,對於這些學生我是窮追到底的,和他們死磕,磕了三年,也沒有改變他們的學習習慣。他們以前是怎樣,以後還是怎樣,不會因為老師的追管而有些許的改變。而且,不僅沒有改變,甚至更差。教語文的,經常要督促學生背書。我教學有個原則必須讓每個學生將書背完。我發現每次背不完書的都是那幾個。於是早讀課、午間休息將他們拉到辦公室來背書。
  • 碧藍航線:大世界需要的科研出爐,來看看你都肝出來了嗎?
    hello大家好呀,最近慕晚也是積極的關注著很多有關大世界的消息,給大家做忠實的搬運工,讓大家在碧藍大世界正式到來之前做些準備~那麼最近,二測大世界的配隊榜單也是出來啦,如果是堅持玩下來的老玩家,裡面很多船應該都有,只不過是看有多鹹魚,需要的科研數量還是不少呢
  • 一個科研老狗給研究生新生的99條建議
    如果不覺得難,那你就比楊振寧還強去年我寫過一篇,讀者們紛紛表示,畢導能整篇給研究生的建議不?碩博比本科生難太多了啊!作為一個曾經直博後來休學的化工科研狗,我深知此中艱難。前幾天的夜裡,我倒上了一杯酒,仔仔細細地回顧了自己的科研生活,並收集了周圍上百個碩博朋友掏心掏肺的血淚經驗,總結出了這99條建議。
  • 誰不曾有科研的迷茫期?
    當初回國,就是希望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希望自己的所學所得能為祖國的科研有所貢獻,相信有很多學成後選擇回國、放棄國外比較優越條件的青年科研人員和我是一樣的想法,這是一種初心,也是一份責任。 相信未來,在所有古DNA研究者們的努力下,我們將慢慢釐清人類演化的歷史脈絡,繪製出一幅完整的人類演化譜圖。
  • 選擇:他放棄保研北大、清華機會,被杜克等8所世界名校錄取!
    >,目前已經收到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布朗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杜克大學、密西根安娜堡大學、伊利諾伊香檳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的錄取通知。第一次作全英文的組會報告、第一次寫全英文的研究計劃書,在課題組的老師和師兄的指導下,我不僅對快速製備大面積無缺陷二維材料的機理與工藝有了更深的了解,實操能力和學術表達能力也大大得到提升。在港科大,老師很鼓勵學生去實踐自己的科研想法,不會以論文發表情況為畢業的唯一指標,一切都靠課題組成員的習慣和自覺。」
  • 哲學 ▎讓自己學會放棄
    書生聽後,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放棄了這段有果無緣的愛情,書生才能獲得重生。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無謂的執著,更沒有太多的不能割捨。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放棄了條件豐厚、優越的城市生活,才能夠過清靜宜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放棄了大量的閒暇時間,去努力拼搏,才能夠聽到成功後祝賀的掌聲;放棄了嬌嫩的皮膚,整日在烈日的暴曬下練習,才能成為賽場上的一名田徑運動員。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
  • 匹茲堡大學稱,將完成華裔科研人員,沒有完成的科研工作!
    美國作為世界新冠疫情的重災區,多家大學和科研機構,也在研究這個病毒。一名華裔科研人員,在即將取得新冠肺炎病毒重大發現的時候,卻在家中遇害,有網友表示這件慘案的背後,肯定和警方說的不一樣。即將取得新冠肺炎病毒的重大發現美國華裔科研人員劉冰,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助理教授。
  • 我思故我在,竟是哲學巨匠笛卡爾所說,這十句智慧語錄,豁然開朗
    笛卡爾最著名的一句話,被人們廣為流傳並且應用的,應該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代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和立場,深深影響很多人。勒內·笛卡爾,1596年生於法國,1650年2月11日去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是他逝世370周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