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通常用出生率來衡量各國人口增長的情況,即每一千名育齡婦女生育嬰兒的數量。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生率下降,收入和出生率的這種相關性,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是相同的。
●2017年,美國家庭收入和出生率統計。
從這張表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年收入二十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每1000名婦女僅誕生43.92個嬰兒。
最近有一則報導,肯亞一位母親生了8個孩子,因為受疫情影響沒辦法出去工作,而且她的丈夫被犯罪分子所擊殺,因此失去了所有的生活來源!為了安撫飢餓的孩子們,母親用水煮了一鍋石頭。
》影響生育率因素的表觀原因有很多。
在一些貧困國家,兒童被視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同時也被視為老年人物質和經濟生活的保障來源,所以很多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歡迎新生兒。
在中國也有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一說。
同時,在一些貧困國家早婚早育的現象猖獗,進一步擴大了婦女的生育窗口,並隨後擴大了她們一生中可能生育子女的數量。
生育率過高會加劇貧困,生育率過低又會讓社會陷入老齡化的泥潭。
如何平衡生育率與發展,這是唯一一個沒有答案的全球性問題。
雖然習慣和風俗對生育力的影響非常大,但是富裕程度與生育率的相關性,是超越了國家、民族、習慣、宗教的共同現象的。
這說明,人類行為背後,有更加本質的原理支配。
》萬物的運動,皆受「最小作用量原理」支配,人類也不例外。
最小作用量原理:系統的真實運動軌跡,由某一個作用量的極值所確定。這個極值可以是最大值,也可以是最小值。
用代數的語言表述最小作用量原理,系統的真實運動軌跡在函數曲線導數等於0的地方出現。
量子力學認為微觀粒子在不被觀測的時候,是以概率的形式分布在整個空間中。太陽光發射出來的光子並不是走直線的,運行的道路是包含在整個宇宙空間的任何一條道路。但是最終確定的只有一條道路,而這一條道路是由最小作用量原理決定的,在數學上表現為在整個路徑積分上的能量損失最小,或者是最大(也可能是時間的最小或極大值)。
最小作用量原理對人類行為的支配作用,表現在人類的行為傾向於使用能量消耗最小的方式。
生育是人類的先天本能,而勞動是人類的後天技能。
人不可能在同一個空間和同一個時間進行兩種行為,所以,在同一個時空內選擇本能的行為,還是選擇技能的行為,取決於兩者之間消耗能量的對比。
個人的行為在某些時刻會有一定的偏差,但是作為人類整個集群的社會,完全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在能量消耗上的支配效應。
》一個社會群體,因為後天勞動技能生疏,就會更加傾向於選擇本能行為。
同樣,一個社會群體因為勞動技能的熟練,就會更加傾向於選擇後天技能。
貧困人群選擇了本能,所以有更高的生育率。富裕人口選擇了技能,所以有更低的生育率。
支配今天社會現象的最本質規律,在宇宙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2019年10月20號,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北大教授蘇劍稱:由於統計口徑的問題,中國實際上可能在2019年就出現了人口負增長。
去年,社科院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提到,中國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即將到來。
因為至少要一男一女才能生育後代,所以保持一個社會穩定的人口成分,一個家庭至少要生兩個孩子。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長期低於2,在1.6左右徘徊。
從2017年開始,中國人口出生率已經3連跌,2017年是12.43‰ ,2019年是10.48‰。
計劃生育只是提早了中國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期,但是並沒有改變引起負增長的本質因素。
人類的所有行為,都受「最小作用量原理」支配。
最小作用量原理不僅決定了個體行為的取向,也定義了社會群體行為的影響範圍。
》為了扭轉人口斷崖式下滑的局面,國家採取了各種措施。
繼2016年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2019年,在國務院印發的《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裡面,明確提出了計劃生育的補助標準。
從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角度看,即使放開三胎,甚至是任意胎,以及大幅度提高生育的補助標準,都不可能挽回中國人口的斷崖式下跌。
從剖腹產和順產的角度上來說,順產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
從婦女的生育年齡上來說,16歲到20歲是黃金階段,這個階段最容易順產,而且生育婦女產後恢復迅速。
唯一能夠阻止人口負增長的是,一方面提前法定結婚年齡,擴大生育窗口;另一方面採取國家的強制性保障措施,儘可能的降低生育成本,最好降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