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繪畫經典,分享藝術感悟
如果把明朝和宋朝的畫院作品集做比較,你會發現宋朝的畫家比如馬遠、馬麟的畫更加靈秀,更有意境,而明朝的畫很華麗,很漂亮,可是總感覺有點刻板。

拿畫中的花草樹木來看,宋代的畫更有有一種生命力,似乎有一種光在畫面裡流動,畫中樹木特別生動。這應該與宋代的畫家都也別注重寫生有很大的關係,而到了明代,畫院基本上就是以宋元作最高的典範,由於很多綜合原因畫家大都不敢創作,每個畫家都依葫蘆畫瓢,提款也多是仿某某人的作品。因此他們樹木看上去就顯得有點「假」。

例如這是戴進(1388-1462)畫的《習琴訪友》,帶著一張琴然到山裡面去找朋友,像這種構圖的形式和題材,自南宋以來越來越多,幾乎變成一種文人詩意的描繪的方法和模式。其中畫裡的松樹一看就很熟悉,那裡從馬夏畫派中搬來的「馬拖枝」。所以你就會發現說明朝畫院的正統山水畫只要一細看就會發現,他都有前面人畫過了,這個時候就變成我對他的一種遺憾,因為我覺得它不是一個純粹藝術創作。

另如夏昶(1388-1470年),畫的竹子,你會看到這其實就是宋朝元朝的竹子,技法非常精湛,比如竹子的局部,畫家用墨非常精妙,淡墨跟濃墨的交錯使用產生的光影,你甚至可以感受到竹葉被風吹動的感覺。

時代發展到明朝,明代畫院的畫家都在努力地傳承臨摹,每個人講究師承某個前代名家,他們都不敢獨創幾乎都沒辦法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法了。而這種幾乎被固定下來的中國畫模式,直到明末清初才被石濤(1642一約1707)這樣的畫家所打破,在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提出「縱是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的藝術觀點。

石濤的這一觀點,用現代的話詮釋,就是:做最壞的自己都比最好的別人要好!所謂最壞的自己,就是說不要在意畫得「好」畫得「不好」,而是要在意創作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和感動而獨創的。
各位朋友對此文章觀點有什麼看法,歡迎留下評論!
楊皇后的詩書畫修養非常深厚,為宋代畫院增色不少
這位神奇的畫家不但預言了宋朝滅亡而且預言了中國繪畫的未來
#日本國立博物館收藏丨沈周《九段錦》欣賞
伴隨經典樂曲丨欣賞俄羅斯著名油畫家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