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儒家思想」曾長期作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非常大。儒家思想追求入世的態度,倡導人們要有家國情懷,要不斷完善自我道德,增長個人的學識和智慧,然後進入仕途,投身於社會去創作自己的人生價值。
古代讀書人要實現入世的目標,無非就是經過寒窗苦讀後,再參加科舉考試,若通過考試,就能擁有一官半職,從此衣食無憂,乃至飛黃騰達。同時,還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才幹,實現人生抱負。
古代讀書人改變自身命運,轉身為朝廷管理者的過程,被稱作進入仕途。
實際上,古代讀書人進入仕途並不容易,要經過層層考試和篩選方能如願。已經進入仕途的人都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有人會隨隨便便離任或辭官。
況且,在古代,上級也不允許官員隨隨便便辭官,哪怕被貶,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也不能說走就走。要想辭官,必須給出正當理由。
厭倦官場的人如果提出兩種理由,通常情況下,上級不會過於為難辭官者。
一是「守制」,二是「乞骸骨」。
守制是指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了,官員必須回到老家守孝2——3年時間。不想做官的人,正好可以用守制的藉口而辭官。
遇到這種情況,上級都會批准,因為「百善孝為先」,古人對孝道精神非常看重,任何人都不會阻止別人去履行孝道精神,皇帝也不能。
乞骸骨是指,某個官員的年紀已經很大,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沒有過多精力去處理繁瑣事務,在這時他就會向上級提出書面申請,希望上級解除他的職務,讓他回老家安度晚年。
作為朝廷,也不希望自己的臣子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甚至殉職在崗位,因此,樂意放行官員離去,遇到明君,還會贈給一筆可觀的養老費。如果過了幾年沒有聽到申請者病故的消息,不好意思,皇帝會一紙詔書讓申請者回到朝廷繼續當官,由不得你。
辭官的理由,不管是守制還是乞骸骨,只要事實確鑿,很少有人設置障礙。如果辭官者胡編亂造,那就犯了欺君之罪,不是鬧著玩的。
然而,古代還是有不少像陶淵明、李白那樣傲骨錚錚的文人,他們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看到周圍人黑白不分時,不願同流合汙,就頭也不回地辭官了。正是他們,讓文人的脊梁變得正直起來,人格偉大起來。
真正遇到陶淵明這樣的高傲不屈的文人官員,朝廷也沒有辦法,就由他去吧。
那麼,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到底靠什麼生活呢?還是以陶淵明為例來談。
陶淵明(365年——427年)是東晉時期出生在潯陽郡柴桑(今江西省九江)的大詩人,他最後一次做官是在405年,出任彭澤縣令。
當他上任80多天後,遇到尋陽郡的督郵劉雲來彭澤縣檢查公務,督郵相當於太守的秘書。
縣吏告訴陶淵明,劉雲是遠近聞名的貪官,常常藉助檢查公務之名向管轄的縣索要賄賂,若不給,就回去向太守栽贓陷害。並且,督郵還要求縣令要備好禮品,穿戴正式服裝去迎接他。
陶淵明聽到後非常氣憤,索性摘下官帽,說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由此貢獻出「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
《晉百官表注》裡記載,東晉時期,官員的俸祿實行「半錢半谷」制,就是說,給官員發放薪水時,錢和米各佔一半。陶淵明作為縣令,他當時的俸祿是「月錢2500文,米15斛」。一斛為十鬥,一鬥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斤左右。由此算來,陶淵明一天的薪水為83文錢和五鬥米。除過俸祿,古代官員還有補貼,以及其它福利。
陶淵明的總收入放在當時已經相當可觀了,但是,面對這麼優厚的工作待遇,他還是辭官了,並寫下了著名的辭賦《歸去來兮辭》,表達了自己的高風亮節。之後回到老家歸隱田園,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並寫下大量田園詩。
陶淵明在歸隱期間,寫下著名組詩《飲酒二十首》,記錄了自己的生活狀態。透過這些詩句,我們完全能看到他當時的生活狀態。如:
《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十四·故人賞我趣》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飲酒·其五》描述了他在農田裡勞作的場景和感受,《飲酒·十四》則表達了好友來看望他的場景和心情。
陶淵明這兩首詩的信息量很大,可以看出,古代官員辭官後,為了保證自己的正常生活,會像普通農民一樣,過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自己種糧食,種蔬菜,甚至種麻、養蠶來織布和做衣服,大部分生活資料依靠雙手都可以滿足。
所需的農田和工具,都是在做官期間依靠俸祿一點一點在老家置辦下來的,因為古人把田產看作是最重要的家庭資產,每年會拿出一部分俸祿購買田地。
東晉時期,由於戰亂較多,農田並不值錢,一畝農田大約在800文錢左右,陶淵明月薪2500文能買到3畝多,他做官13年,積攢的田產不在少數。辭官後,他完全可以把自家田產利用起來,保證自己的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陶淵明畢竟做過官,在文壇的影響力也很大,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他的生活走到捉襟見肘的境地,也會有朋友來資助和接濟他。《飲酒·十四》明確告訴人們,有一名友人提著美酒和其它東西前來看望他,兩人把酒當歌,相談甚歡。
實際上,陶淵明在晚年結交了一名非常要好的忘年交,名叫顏延之(384年——456年),是始安郡(今廣西桂林一帶)太守,同時也是著名文學家,非常仰慕陶淵明的才華,經常接濟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