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班是每個成年人的生活常態,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早出晚歸也是伴隨著我們。歷史上古代的官員也會「上班」,參加朝會也就是他們的「上班」了,其實與現在社會相比,古代官員們的生活並不輕鬆,那我們就來說一下清朝時官員們上班的一天。

凌晨三點,雞鳴而起
首先「一天之計在於晨」,古人的作息規律與我們現在相比沒什麼差別,當然隨著各種娛樂活動的興盛,古代的「夜貓子」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多,古人一般都會早早地睡覺。
相比較現在的「朝九晚五」來說,古代官員早上起來的時間肯定要提前很多,一般是按照古代農業社會為主的作息習慣來安排自己的上班時間,當時有個規定是「雞鳴即起」,意思就是公雞一打鳴,官員們就要起床了,這個規定不光是在京參加朝會的官員需要遵守,地方上的官吏也要遵守這個規定,也是古代朝廷規定的「上班時間」了。

俗話說「三更燈火五更雞」,古代的五更在凌晨3點到5點之間,一般公雞打鳴的時間也會因節氣的變化有所不同,一般都是在凌晨3點多或是4點左右,3點多就要起床,也能看出官員們的生活並不是很輕鬆。
暗中前行,靜候打燈
據《清稗類鈔》記載:「至國朝遂不改,禁門以內,除朝房及各門外,絕無燈,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軍機大臣以角燈入內右門。」

官員們起床洗漱完畢後,這時候要去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了,也就是朝會。不過官員怎麼去上班也有專門的規定,官員上班一律只能步行去,不能騎馬或者坐轎,還不能帶隨從,除了那些一品、兩品年事已高的大官,他們因行動不便,特批可以騎馬或坐轎。那些家中距離稍遠的官員,為了不耽誤早朝,只能起來的更早,走很長一段時間的黑暗路程,有的甚至要步行2個小時。

當然在黑暗中行走,難免會有危險之類的,為了防止種種意外發生,朝廷會專門派出專人在官員們上朝集中的路段挑燈照明,給王公大臣們照著底下的路,所以官員們一般都是提前在打燈人沒來之前,就開始在規定的路口等候了,等著看到遠處打燈人的身影了,官員們就會一擁而上,打燈人領著官員們繼續前行,若是因為時間原因,沒有趕上這趟打燈的,只能等候下一個打燈人的到來,這就跟現代坐公交車差不多。
點名未到受罰,朝會威嚴不可失
皇帝主持朝會開始的時間是五點,朝會開始之前,會有專門的官吏負責點名,檢查應到人數和實到人數,若是因為時間原因或是其他原因遲到了,點名時未到,就要面臨「打板子」的懲罰了,古代對於官員有「清」「慎」「勤」的要求,對於這個「勤」來說,就是上班要按時,派發的任務要早日完成。

由於為了朝會之時威嚴,隨便去上廁所肯定是不行的,上朝過程中,咳嗽、身體亂動等等有損威嚴的事情都不可以幹,加上官員起來的太早,並且還要趕時間,官員是不會在家中吃飯的,朝會開完以後,官員們就去「公廚」吃「工作餐」,吃飽後,再次去點名籤到核查人數。當然這種朝會也不是天天都開,一般是5天到10天左右開一次,有時候也會因特殊原因召開,天天上朝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朝會開完以後,也不是沒事幹了,官員還要處理自己工作崗位上的政務等等,總體來說,多數官員上朝的這一天並不輕鬆。也能看出古代官員,也是有勤懇,遵規守紀等職業精神的。
感謝官大讀者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留言。
參考文獻《清稗類鈔》《封建社會的作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