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花木蘭,首先就得先說一下作為原典的《木蘭辭》,這首詩雖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北魏時期作品,但對於花木蘭出身的爭議頗多。許多研究學者認為花木蘭是北魏鮮卑族人,因為「木蘭」是鮮卑族的姓氏(也即是說花木蘭應該不姓花,花字是後人加上去的)。詩句中的「可汗大點兵」,「可汗」即北魏皇帝的稱呼。
木蘭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南北朝時期,作為五胡亂華後民族融合的時代,北方民風彪悍,女子從軍並不意外,而關於木蘭的事跡少見於史書,不排除是由於替父從軍的欺君之罪被正史除名,只能流傳於野史。
花木蘭發生的年代相當久遠
「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朝廷又為什麼非要木蘭家派丁入伍呢?木蘭家不應召從軍不行嗎?
不行。
因為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一種帶有世兵制與徵兵制色彩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訓練徵發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折衝府負責。這種制度既可以為國家提供數量龐大且穩定的兵員,同時由於府兵平時即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也可以降低國家負擔府兵制府兵制府兵制府兵制花木蘭家無疑被劃為軍戶,列入了軍籍,所以可汗的「軍帖」上才「卷卷有爺名」。軍令傳下來,花木蘭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讓老父親上陣,要麼自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府兵制下,軍戶必要時刻必須從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參軍為國效力的話,這些必需品不是應該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嗎?是不是先買了,再到了戶部報銷?
府兵制度之下,軍戶不但有服兵役之義務,而且每次入伍。參軍所需盤纏,糧食,武器,馬匹,都得自行解決,朝廷並不會多花一分錢。 這幾句詩可以看出,木蘭家還是頗有點資產,至少不用和別人借錢購買從軍所需之物。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花木蘭為何從軍十幾年,卻能夠不被發現是女兒身?
首先從形象上分析,現在我們說美女,一般會想到面若桃花,唇紅齒白,長髮披肩。古代從軍過程中,沒有任何護膚品的情況下,每天又要日曬雨淋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和體力勞動。也不可能保持閉月羞花嬌滴滴的小白臉。這就好比多美的人,徒步去西藏走上半個月,回來你旁邊的小夥伴也會不認識你的。
《花木蘭》劇照,當時花木蘭從軍從相貌上很難分清男女
但即使樣貌看不出是女性,但同在軍營裡生活十幾年,為何小夥伴們沒有發現一點端倪呢?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花木蘭很少和其他士兵一起生活。詩句所說是花木蘭跨過一道道關卡,翻過一座座高山,速度出奇地快。而大軍行動緩慢,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所以猜測花木蘭是作為一名偵察類的騎兵,也就是斥候。斥候職責就是收集各類情報,如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水源,敵軍動向等。
在《太白陰經》中記載「馬軍無幕,故以披氈代」。這其中的「幕」就是隋唐時代的帳篷,而唐軍騎兵每人一件「披氈」,可以認為就是他們每人一件的簡易帳篷。而且根據《李衛公兵法》的記載,木蘭在混到精銳之後,安營時「遊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在獨立空間之內睡覺,花木蘭被發現是女性的機率被大大降低了。
《花木蘭》劇照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在軍隊,因為是斥候這一特殊兵種而使身份不被暴露。如今可汗想要留木蘭在朝中做官,時間久了必定身份暴露,估計還會因為欺君之罪而有殺身之禍。所以木蘭才拒絕做官,放棄錦繡前程,回家自保。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木蘭回家後,一番梳妝打扮,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就連一起出生入死的小夥伴都認不出來了。
換裝前後,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句話放到現代也很好理解,很多女性,化妝前化妝後,根本就是兩個人。甚至有些心靈手巧的化妝師能給自己化妝,神似各種明星臉,讓人大呼驚嘆。
最後談一談北魏這一極富中世紀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續到隋唐。中晚唐之後才瓦解消亡,隨後募兵制興起,宋代實行的就是募兵制,當兵成為了一種基於自願選擇的職業,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換言之,宋朝人既然是募兵制、國家當然需要給入伍的兵支付薪水。(就好比我們打三國遊戲,募兵都得花錢。)宋代將士的薪已經不用服兵役了。
《花木蘭》劇照
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俸錢、糧食與衣物都是定期發放的,此外又有各種名目的補助。如節日補貼;銀鞋錢,這是戍邊士卒獲得的特別補助;口券,出戍時計口發放的錢糧補助;柴炭錢,冬季發放的薪炭補貼,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唯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型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朝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