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為何非得「替父從軍」?不去會如何?

2020-12-09 騰訊網

要說花木蘭,首先就得先說一下作為原典的《木蘭辭》,這首詩雖然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北魏時期作品,但對於花木蘭出身的爭議頗多。許多研究學者認為花木蘭是北魏鮮卑族人,因為「木蘭」是鮮卑族的姓氏(也即是說花木蘭應該不姓花,花字是後人加上去的)。詩句中的「可汗大點兵」,「可汗」即北魏皇帝的稱呼。

木蘭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南北朝時期,作為五胡亂華後民族融合的時代,北方民風彪悍,女子從軍並不意外,而關於木蘭的事跡少見於史書,不排除是由於替父從軍的欺君之罪被正史除名,只能流傳於野史。

花木蘭發生的年代相當久遠

「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朝廷又為什麼非要木蘭家派丁入伍呢?木蘭家不應召從軍不行嗎?

不行。

因為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一種帶有世兵制與徵兵制色彩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訓練徵發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折衝府負責。這種制度既可以為國家提供數量龐大且穩定的兵員,同時由於府兵平時即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也可以降低國家負擔府兵制府兵制府兵制府兵制花木蘭家無疑被劃為軍戶,列入了軍籍,所以可汗的「軍帖」上才「卷卷有爺名」。軍令傳下來,花木蘭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讓老父親上陣,要麼自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府兵制下,軍戶必要時刻必須從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參軍為國效力的話,這些必需品不是應該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嗎?是不是先買了,再到了戶部報銷?

府兵制度之下,軍戶不但有服兵役之義務,而且每次入伍。參軍所需盤纏,糧食,武器,馬匹,都得自行解決,朝廷並不會多花一分錢。 這幾句詩可以看出,木蘭家還是頗有點資產,至少不用和別人借錢購買從軍所需之物。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花木蘭為何從軍十幾年,卻能夠不被發現是女兒身?

首先從形象上分析,現在我們說美女,一般會想到面若桃花,唇紅齒白,長髮披肩。古代從軍過程中,沒有任何護膚品的情況下,每天又要日曬雨淋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和體力勞動。也不可能保持閉月羞花嬌滴滴的小白臉。這就好比多美的人,徒步去西藏走上半個月,回來你旁邊的小夥伴也會不認識你的。

《花木蘭》劇照,當時花木蘭從軍從相貌上很難分清男女

但即使樣貌看不出是女性,但同在軍營裡生活十幾年,為何小夥伴們沒有發現一點端倪呢?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花木蘭很少和其他士兵一起生活。詩句所說是花木蘭跨過一道道關卡,翻過一座座高山,速度出奇地快。而大軍行動緩慢,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所以猜測花木蘭是作為一名偵察類的騎兵,也就是斥候。斥候職責就是收集各類情報,如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水源,敵軍動向等。

在《太白陰經》中記載「馬軍無幕,故以披氈代」。這其中的「」就是隋唐時代的帳篷,而唐軍騎兵每人一件「披氈」,可以認為就是他們每人一件的簡易帳篷。而且根據《李衛公兵法》的記載,木蘭在混到精銳之後,安營時「遊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在獨立空間之內睡覺,花木蘭被發現是女性的機率被大大降低了。

《花木蘭》劇照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在軍隊,因為是斥候這一特殊兵種而使身份不被暴露。如今可汗想要留木蘭在朝中做官,時間久了必定身份暴露,估計還會因為欺君之罪而有殺身之禍。所以木蘭才拒絕做官,放棄錦繡前程,回家自保。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木蘭回家後,一番梳妝打扮,立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就連一起出生入死的小夥伴都認不出來了。

換裝前後,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句話放到現代也很好理解,很多女性,化妝前化妝後,根本就是兩個人。甚至有些心靈手巧的化妝師能給自己化妝,神似各種明星臉,讓人大呼驚嘆。

最後談一談北魏這一極富中世紀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續到隋唐。中晚唐之後才瓦解消亡,隨後募兵制興起,宋代實行的就是募兵制,當兵成為了一種基於自願選擇的職業,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換言之,宋朝人既然是募兵制、國家當然需要給入伍的兵支付薪水。(就好比我們打三國遊戲,募兵都得花錢。)宋代將士的薪已經不用服兵役了。

《花木蘭》劇照

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俸錢、糧食與衣物都是定期發放的,此外又有各種名目的補助。如節日補貼;銀鞋錢,這是戍邊士卒獲得的特別補助;口券,出戍時計口發放的錢糧補助;柴炭錢,冬季發放的薪炭補貼,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唯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型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朝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

相關焦點

  • 花木蘭12個顛覆三觀的真相,解密替父從軍的背後
    花木蘭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學過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歷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但是,從《木蘭辭》和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到她背後的歷史,卻並非我們一直以為的樣子。這裡整理出12個她背後的故事,是否合理,留待大家點評。
  • 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
    古人在作文章的時候,往往不直接表明意圖,或借景抒情,或以物喻人,或明褒暗抑。這並非故弄玄虛,而是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更巧妙的使文章變得合理化。西遊記中的天庭另有所指,紅樓夢裡的賈史王薛也另有深意,並非作者非要這樣寫,而是不得不如此!
  • 花木蘭真的姓花?她什麼時候替父從軍?
    她什麼時候替父從軍?  本報記者 馬黎  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將於3月27日在北美上映,中國檔期未定。這次的真人版,對1998年動畫版的《花木蘭》做了較大改編,是以我們中學就會背的《木蘭詩》(《木蘭辭》)為靈感的好萊塢戰爭片。
  • 98年的經典動漫也不輸給現在的風採,《花木蘭》替父從軍
    01花木蘭為何替父從軍迪士尼的《花木蘭》部分內容是與原著不符的。從花木蘭的角度出發,花弧是不能夠長期徵途的,甚至會在途中丟失性命,與其這樣還不如瞞著父親,替父出徵。花木蘭自身的一個能力,動漫中的花木蘭許多表現都極為像一位男性。梳妝打扮也不能說拿手,從她心理來說她更想向家裡證明自己的能力。花木蘭對父親的感情不止如此,替父出徵是不錯。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
  • 《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除了講三綱五常,還有女性的不服氣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書本中從不缺席,本篇文章就從動漫劇情來分析下花木蘭替父從軍背後的封建傳統,古代封建社會下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以及女性為此所作的努力。花木蘭中的三綱五常三綱五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核心,在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怎麼就變成了『迪士尼公主』?
    1998年,木蘭的故事被迪士尼搬上熒幕 22年後,迪士尼將『花木蘭』的故事製作成真人版再次搬上大熒幕。 WHY?!
  • 《花木蘭傳奇》下——替父從軍平定天下
    木蘭恐父親此去再也回不來了,於是決定替父從軍。木蘭告訴八爺爺,她要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臨行前一晚,她灌醉了父親,換下了自己的女兒裝,穿上了父親的鎧甲,跟著軍隊出發了。謝將軍趕至前線統領魏國軍隊,夜晚尉遲恭帶著能夜視的木蘭暗中去對方敵營探查,木蘭聽到了帳篷中傳來的多倫的琴聲。回去後在書生讀兵書時察覺不對勁,決議去向謝將軍說明。謝將軍見到「花弧」甚為吃驚,經她點撥才意識到,這是多倫的請君入甕之計,當即改變部署卻沒有揭穿木蘭。回去路上,木蘭告訴尉遲恭自己是花弧的兒子,尉遲卻想去花弧說過,自己生的是女兒,但不曾說破。
  •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咋能不會被認出是女兒身?
    我個人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是一個好故事,它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但是從故事的邏輯性上來看,它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難道都不會被人發現?作為一個女兒身,她的一些變化怎麼可能不會被大家發現?
  • 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十載,為何未被發現女兒身?
    花木蘭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她替父從軍的佳話被歷代傳唱。她具有雌雄的雙重魅力,重劍之下皆塵埃。在她從軍的這段傳奇中,大家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那就是在遍地都是男兒身的軍營裡,她是如何逃脫眾人的眼睛,隱藏自己女兒身份的呢?
  • 花木蘭替父從軍愛上了他
    今年九月份熱映的《花木蘭》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就像我們小學課本裡說的一樣,木蘭替父從軍得了功績回鄉封將軍。《花木蘭》還有一個事情就是,因為古代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小木蘭的這些作為讓街坊鄰裡都覺得她不像是一個女孩子,父母因此也開始擔憂女兒能否嫁一個好的人家。
  • 花木蘭替父從軍,又不是參加民兵,為何出發前要四處買、買、買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傳的一首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到了宋朝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由於讀來琅琅上口、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與另一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 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為何沒被士兵識破女兒身?每月那幾天怎麼辦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早在我們上中學時,就曾學過這首詩詞。在大家眼中,花木蘭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巾幗英雄,打破了大家對古代女性的認知。當然,花木蘭這個人物就跟祝英臺一樣,是被杜撰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關於她的記載,但不管怎樣,花木蘭一直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個時間,突厥人入侵中原,百姓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在唐朝時,詩人韋元甫所寫的《木蘭歌》也被收錄在了《全唐詩》裡,在其中木蘭故事的大致輪廓,比如替父從軍,男扮女裝,戰友十年不知女兒身等要素都已經具備了。不過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裡,卻收錄了一首《木蘭詩》,其中講的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且明顯比《木蘭歌》顯得更為古樸。
  • 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在古時的民間,「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一直沒有停止過流傳。在那個男尊女卑的過去社會中,女子們的生活可謂是十分艱難了。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代表著女性希望的巾幗英雄們橫空出世,譬如我們最熟悉的花木蘭。那麼在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了?其實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 花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12年,為什麼沒人識破女兒之身?
    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出現了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如果要說經歷傳奇的女英雄,那必定當屬花木蘭,那麼花木蘭替父從軍,女扮男裝12年,為什麼沒人識破女兒之身? 他替父從軍,歷經生死沙場十餘年,依靠著自己的勇氣與智慧立下赫赫功勳,最後榮歸故裡,被追封「孝烈將軍」。
  •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可能性
    而她的故事就是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代父從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一直爭議比較大,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自古以來,女子從軍雖然不多,卻也並不新鮮,婦好、梁紅玉、平陽公主都是帶兵打仗的女將軍,那麼花木蘭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爭議呢?
  • 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為何從未暴露女兒身?專家解釋太扎心!
    其實花木蘭,是講述的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柔然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多次與北魏發起戰爭,主要的戰場就是黑山一帶,這裡的條件艱苦,男人都受不了,何況是一個女孩子呢,其實花木蘭不被發現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北魏本身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祖先們過得就是遊牧生活,因此北魏人都擅長齊射,而且作為少數民族經常要趕牛放羊,因此這裡的人們長得都是虎背熊腰,即使是女孩子也非常的粗糙,那花木蘭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 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替父從軍」曝光,丁,你的神仙姐姐離線了
    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替父從軍」曝光,丁,你的神仙姐姐離線了!首先要看的是劉亦菲飾演花木蘭或她女兒的裝扮,雖然她的臉上沒有妝容和白皙嬌嫩的皮膚上覆蓋著暗黃化妝品,但她的面部特徵仍然非常嬌嫩,仍然美若天仙,很少有女明星能做到劉亦菲,即使素顏出現在鏡頭裡,也太神奇了!
  • 短史記丨從代父從軍,到以死全貞潔,花木蘭故事如何隨權力演變?
    (3)「木蘭」既然是一個非中原的複姓,也就可以解釋為何中原史籍中沒有複姓「木蘭」的歷史名人,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何唐代的《廣韻》會把它寫作「沐蘭」,畢竟「譯音本無定字」,音譯的時候「木」與「沐」通用,是很常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