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廢了安郡王封爵,乾隆感念嶽樂功績,布蘭泰成為輔國公

2020-12-05 騰訊網

從饒餘敏親王阿巴泰園寢出來向東走,其實只有一牆之隔便到了布公爺墳。這牆就是布公爺墳尚存的北部外羅牆,這布公爺則是阿巴泰的五世孫,屬於安和親王嶽樂的支系。著名的安和親王嶽樂王爵傳至第三代,也就是其孫安節郡王華圯薨後,值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雍正帝下令華圯後人不得再承襲郡王爵,因而導致這支「爵位久懸」。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三月,以阿巴泰、嶽樂功績,封華圯孫奇崑為奉恩輔國公,傳至其子崇積坐罪奪爵,輔國公爵改由奇崑侄子布蘭泰承襲,也就是我們今天尚可見到的布公爺墳的墓主人。

而奇崑以及他被奪爵的兒子崇積皆闢園寢於嶽樂園寢東南,今該位置已經不存,被蓋上了軍營。輔國公爵至布蘭泰開為小宗,闢園寢於阿巴泰墓東側、嶽樂園寢西側,俗稱新宮。布蘭泰後又傳子恆明、孫裕恪,皆葬於布蘭泰園寢內。該家族末代輔國公意普死於1928年,葬於布蘭泰園寢牆外。所以,布蘭泰園寢因葬有三代三位輔國公,另有妻妾子嗣隨葬,共有7座寶頂。當年的布公爺墳有橋三座,過橋是享殿,旁邊有角門,其後有石泊岸,上有一門,進門是墓園。

不過布公爺墳早年已經被毀,寶頂地宮都不存。在幾年前他人的走訪照片中,可以見到享殿寶頂的位置是一片平房,再至筆者這次尋訪,已經是新建的一棟家屬樓。這座家屬樓塗黃漆,正立在布公爺墳地宮的位置。樓前是遞降的平臺,院內尚有一棵白皮松。可見當時布蘭泰園寢的結構也是依山勢逐級而上,且院內古樹參天,環境清幽。今天黃色樓房後仍有完整的半圓形羅圈牆,算是布公爺墳的最後遺存。在這座園寢的前部,尚有一跟整塊的條石,應是園寢地宮內石構件。

筆者原文《阿巴泰家族園寢3·布公爺墳》

相關焦點

  • 安和親王嶽樂墓被發現,功績傲視眾多親王,地宮比慈禧的都大
    記載稱:「祖太王墳之東與大溝相隔小祖山為四太王墳」,這裡說的四太王即是阿巴泰的第四子安和親王嶽樂。安親王在清代歷史中也是一位十分著名的王爺,他不僅戰功卓著,而且在順治皇帝病危時曾可能成為皇位的繼承人。有了這層關係,我們就不難想像安親王園寢是阿巴泰家族園寢中最大的一座的原因了。當然,今天安親王園寢究竟在什麼位置,還存在爭議。
  • 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個爵位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設置這樣的爵位呢?
    鎮國公、輔國公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但一直都是作為公爵的「額外加碼」存在的,並沒有成為常設爵位。明武宗朱厚照就曾經自己給自己封了一個鎮國公,可明王朝的爵位體系中壓根兒就沒有鎮國公這個爵位……直到清王朝,鎮國公、輔國公才作為常設爵位形成了定製。
  • 科普:古代的「郡王」是什麼級別?什麼人才能獲封郡王?
    晉代西晉始見郡王之稱,即親王別稱,如司馬伷封東莞郡王,司馬亮封扶風郡王。唐代唐代,皇太子之子封郡王,親王之子若得帝恩亦可封郡王,大臣、節度使亦有封郡王者(如參與神龍革命的敬暉等五人、唐代宗時大將郭子儀等),郡王與國公並為從一品。晚唐、五代,異姓封郡王者甚多。宋元宋代,通常皇子會先封為國公,隨後進封郡王、親王。
  • 雍正圈禁了很多兄弟,到乾隆的時候,他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在經過一番龍爭虎鬥後,四阿哥胤禛最後取得了勝利,繼位為雍正帝。在雍正帝爭奪儲位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支持他的,即十三阿哥胤祥,所以雍正繼位後對胤祥也十分優待,而對其他的幾位兄弟可就沒那麼客氣了。一、大阿哥胤褆。大阿哥是庶出,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1.親王和郡王都屬於清朝的高級爵位,但是親王比郡王高一等級在清朝的爵位授予等級中,宗室封爵的等次從高到低排序為:第一等和碩親王、第二等多羅郡王、第三等多羅貝勒、第四等固山貝子、第五等鎮國公、第六等輔國公、第七等鎮國將軍、第八等輔國將軍、第九等奉國將軍、第十等奉恩將軍。
  • 雍正帝即位後,是如何對待胤禩的福晉郭絡羅氏的?
    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的成年的皇弟就有16人。其中,雍正帝的八弟胤禩才能出眾,是雍正帝在九子奪嫡時最強勁的對手。因此,在雍正帝即位後,胤禩即遭到清算,被圈禁致死。而他的嫡福晉郭絡羅氏,即雍正帝的弟媳郭絡羅氏也被雍正帝勒令自盡,屍骨散盡。郭絡羅氏出身顯貴,她的外祖父即和碩安親王嶽樂。而嶽樂的父親阿巴泰就是努爾哈赤的第四子。
  • 十三爺胤祥的子孫,革職,賜死,發配,兩次爵位被廢,讓人嘆息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雍正皇帝概括的字,也確實符合胤祥的功績和品行。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在清朝中後期因治理、穩固江山而受封。胤祥的"世襲罔替"鐵帽子王主要是因為在協助胤禛登基立下汗馬功勞並治績突出而受封。
  • 乾隆登基後令人疑惑的,是唯獨沒有替大伯胤禔平反,什麼原因呢?
    雍正繼位後,對當年參與奪嫡的兄弟大肆打壓,先後圈禁了誠親王胤祉、廉親王胤禩、敦郡王胤誐、以及貝子胤禟和胤禵,加上康熙親自下旨圈禁的直郡王胤禔和廢太子胤礽,共計7位宗室王公捲入了奪嫡爭儲的政治漩渦。乾隆登基後,胤礽、胤祉、胤禩、胤禟已經病故,只剩胤禔、胤誐和胤禵三人尚被圈禁。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淺談清朝爵位: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多大的爵位?
    那麼在清朝,韋小寶的這個「一等鹿鼎公」是什麼分量呢?這裡先來說一說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爵位的世襲做了嚴格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皇室子孫都能成王爺。作為歷代爵位中最高級別,王爵一般只授予皇室子弟,異姓功臣能封王的少之又少。
  • 乾隆寵臣福康安的另一面:奢靡如此、荒唐如此,絕非「社稷之臣」
    嘉慶元年二月,因戰功卓著,福康安被乾隆太上皇破格晉封為「貝子」爵位;嘉慶元年五月,病逝軍中的福康安再獲聖寵,被追封「郡王」爵位,「異姓世臣,叨被至此,乾隆朝第一人也」。就具體功績而言,福康安「屢出籌邊,功在社稷」;就所獲恩寵而言,福康安「空前曠後,冠絕百僚」。乾隆五十七年,38歲的福康安橫跨喜馬拉雅,血氣作戰,逼迫廓爾喀稱臣乞降,更是舉世驚嘆、青史留名。
  • 姑父乾隆親自撫養,破格提拔為宗室貝子,追封郡王
    傅恆的姐姐就是乾隆的富察皇后,一家人高高興興地舉辦宴會,誰能夠想到乾隆去大舅子家中做客卻能夠播撒龍種,而且還給大舅子帶了一頂有顏色的帽子。後族哪兒有人能夠得此殊榮被封為貝子,福康安駕鶴西去被追贈為郡王又是多麼的荒唐。
  • 《甄嬛傳》中,雍正帝六子弘曕人生結局安逸,真歷史卻是場悲劇!
    弘曕,在電視劇《甄嬛傳》中的身世,為甄嬛與果郡王允禮的私生子,是甄嬛在被雍正帝罰到宮外的甘露寺去修行期間,與果郡王產生感情後所懷。這個秘密,就連允禮本人到去世前都不曾知曉。當然,雍正皇帝也不知曉,因此,弘曕一直以六皇子的身份在宮中長大。後來,甄嬛為了保護弘曕的安全,扶持弘曆為帝,而弘曕則過繼給了果郡王,繼承其封爵與家業,從此過上了平安無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