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國時期軍隊的戰鬥力,流傳著這樣一句經典的評判:「齊技擊不如魏武卒,魏武卒不如秦銳士」。
但實際上,所謂齊技擊不過是對齊軍訓練度高,單兵素質高的形容;而秦銳士是在軍功爵位制獎勵下,秦軍展現出的可怕戰鬥力的形容。
從本質上說,所謂秦銳士指代的是秦軍野戰部隊,而齊技擊更是直接指代齊軍,但魏武卒卻不是,它單指吳起選拔訓練的一支魏國步兵部隊,而不是吳起或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部隊。
所以,魏武卒和秦銳士、齊技擊不同,它並不是指魏國的軍隊戰鬥力有多強,而是滲透著一種古代的特種兵思維。
一、特種兵魏武卒
且看吳起是如何打造出這支戰國特種部隊的:
第一,嚴格選拔,單兵素質高。
戰國時期因為戰事頻繁,各國大多採用徵兵制,全國18-60歲的男子皆在徵兵之列。這種兵制的優勢在於兵員充足,可以應付全民戰爭的需要,但劣勢是兵員素質參差不齊。
吳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了募兵制,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參加魏武卒。吳起的條件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主要是體力方面的考核,負重甲冑和武器,一天內急行軍100裡。
寧缺毋濫,通過這樣的考核,首先可以保證,魏武卒的士兵單兵兵員素質是比較高的,體力超於常人。
第二,訓練嚴苛,組織嚴密規範。
吳起不僅選拔素質優異的兵員,並且單獨請教員訓練部隊的戰鬥力。在這個過程中,吳起注重發揮骨幹兵員的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訓練什麼呢?這個沒有記載,大約應該是如何聽懂號令,統一行動,而不是單兵素質。因為除了訓練,吳起還對這支軍隊的基層組織進行了嚴格的編伍。
要形成軍隊戰鬥力,基層組織很關鍵,吳起幾乎是第一個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吳起將5人、10人、50人、100人、500人、1000人分別設置為伍、什、屯、佰、伍佰、二伍佰,並設置將官統領,這樣既便於將領傳達和理解,又便於嚴密的基層組織。如臂使指,這樣軍隊的凝聚力就起來了。
第三,裝備精良,攻防齊備。
春秋時期,戰爭是貴族的專利,因為戰場的主力是戰車,而戰車的組建和維護費用都十分巨大,不適合於長期作戰。於是,吳起在魏武卒率先改革軍制,以重甲步兵為魏武卒的主要兵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步兵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吳起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為魏武卒裝備的甲冑、武器之全面,幾乎是冷兵器時代之最:
防禦方面,有三屬之甲;武器方面,帶劍一把、戈一支、弩一隻、箭矢50支;還隨身攜帶三天的口糧。而且,魏國將青銅武器全部改良為鐵器,武器的精良性大大提高。
第四,重賞厚罰,嚴明軍紀。
硬體條件一般考察的都是國家的財力和物力,但一支軍隊最難的是,將士用命。為了讓士卒聽命,吳起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日常與士兵同甘共苦,體恤士卒什麼的就不用多說了,吳起開出最優厚的條件是土地、房宅和免稅。他以河西之地作為士卒的田畝和房屋,有軍功的還賞及家人,一方面士卒會拼命保衛自己的家園-河西,另一方面優厚的賞賜和待遇,讓士兵們甘於聽命。
但同時,為了保證士兵們服從命令,懲罰也是十分嚴重的。在一次戰鬥中,有士卒不聽命令,不待上級下令就出戰,還斬殺了敵軍,但戰後吳起認為此人不聽軍令,還是將此人斬首。
可見,魏武卒的軍紀不僅有重賞,還有厚罰,極高的待遇保證士兵願意聽命,極重的懲罰防止士兵鋌而走險,兩方面保證魏武卒的戰鬥力。
在這四個條件的保證下,魏武卒所向披靡,陰晉之戰中以5萬戰勝秦軍50萬,使得魏武卒聞名於天下,一直是戰國軍隊中的神話。
二、為何無法複製?
有人說,看起來這四點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不可複製,為什么子彧要說魏武卒是不可複製的呢?
的確,以上四點,對於一個專門應對戰爭的國家來說,似乎並不難,但要長期保證這樣一支軍隊,同時保證以上四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以秦軍為例就可以說明。後來的商鞅變法中,關於軍隊改革的軍功授爵制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魏武卒的辦法,但卻有很大程度上的改變。
比如,魏武卒以田畝家宅實利為賞,但秦軍的軍功制度一開始實行的是以計首為功、以爵領田的做法,後來卻慢慢變成了財物乃至榮幸性質的賞賜,還有就是抵消懲罰,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即使以秦國的擴張速度,土地也是有限的,更別說要為了籠絡被徵服地區和中央集權的需要,徵服的土地又怎麼可能全部給予士兵?而原來授予的土地是士兵及他的家人,士兵老了死了以後,又不能從他的家人手裡收回土地,但他家卻未必一定能有新的士兵產生。
因此,魏武卒獎勵土地家宅的這種做法最多維持一代人,第二代人便不可用。
圖:老兵不死,只會逐漸凋零
再比如,魏武卒的全套裝備,在戰國時期是對國家財力的嚴峻考驗,裝備一直數量相對較少的軍隊很現實,但如果全員裝備,那麼即使如秦國也做不到的。而且戰鬥長期而慘烈,如此全套的裝備,戰後的損耗也是十分嚴重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耗得起。
而且,並不是每一個當兵的人都能夠完成魏武卒的篩查條件,這決定了魏武卒士兵的數量不會太多。雖然這支軍隊十分精銳,但在舉國成兵尚不足以應對戰事的戰國時代,如果把希望只放在這樣一支職業化軍隊之上,那麼是不是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了呢?如果這支軍隊因為什麼變故解散了、被埋伏了、或者出現了其他的意外呢?那是不是就要亡國了。所以,這也決定了這只能是一支不可複製的部隊。
事實也是如此,吳起的魏武卒雖然精銳,但只有5萬人左右的規模,而且之維持了一代人的時間,後來便不復存在。而即使如秦國,也沒有再重建一支這樣的軍隊。
這讓子彧想起前端是流傳的一個女孩的相親條件,身高170、有一套房子、985碩士畢業、沒有不良嗜好、不和父母同住等等17項,雖然每一項看起來都能篩出很多人,但同時滿足的,已經是鳳毛菱角。
魏武卒也是一樣,單獨把以上四點的某一點拿出來,似乎可以滿足,但要同時滿足以上四點,不管是後來國力沒落的魏國、還是國富民強的齊國、抑或是耕戰立國的秦國,都難以滿足。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魏武卒難以複製的最大原因。
三、軍魂
對一支軍隊來說,裝備、訓練、單兵素質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軍隊戰鬥力最大的來源,是他的軍魂。
而魏武卒的軍魂,是吳起造就的。與其說是為國立功,魏武卒的士兵們的戰鬥力更多的來自保衛家園,這才是魏武卒的軍魂。
吳起將河西的土地分給士兵和他們的家人,讓魏國佔據河西的國家利益和士兵們保衛河西的家庭利益合而為一。在魏武卒的身後,是每一個將士自己的家園,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是他們妻兒老小的生命。
所以,在面對秦軍的進攻時,魏武卒知道他們在為什麼而戰鬥,知道他們在保衛什麼。對那時候的普通士兵而言,他們可能不懂得國家榮譽等等大道理,但他們懂得自己的家園正面臨秦軍的侵擾。
這才是魏武卒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能夠以一當十的根本原因,這才是吳起能夠憑藉這支軍隊在河西打了70多場勝仗的原因。
子彧以為,時勢和英雄並不是單純的相生,而是相互依存的。英雄要創造時勢,必須要有一定的時勢為基礎。吳起的時勢基礎是河西的無主之地,賞給魏武卒的士兵和家人;而吳起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善用這個基礎,加之於以上四點,創造了一支難以複製的特種兵部隊-魏武卒。
將每一個士兵的利益和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士兵保家、軍隊衛國,但他們需要做的卻是同一件事。這就是魏武卒的軍魂。
這簡單的道理,來到楚國之後的吳起再也做不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商鞅做不到,以建功立業為標榜的國家做不到,後世那些將士兵家人留為人質強迫士兵效命的軍隊更做不到。
現代科技表明,人對欲望的需求是短暫的,滿足的快感就如同性高潮一樣轉瞬即逝。功業也是如此,而懲罰更是不得不做。
發自內心的願意做,和滿足短暫的功業虛榮心、被逼迫不得不做,這就是魏武卒和其他軍隊的不同,所以註定了這只能是一支消失的、不能複製的特種兵部隊。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