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選拔標準告訴你,戰國時的魏武卒到底有多牛

2020-12-22 騰訊網

前言:在戰國這個亂世中曾經有個國家率先崛起了,不是資歷老的齊國楚國,也不是後來那一統天下的秦國,而是三晉中的魏國,作為一個後來者,魏國卻領先其他諸國一步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首位霸主,靠的就是吳起建立的那支空前強大的重兵部隊魏武卒。

吳起劇照

重甲著身,力大無比

這支讓諸國聞風喪膽的軍隊有在當時有多麼強大?看看挑選士兵時那嚴格的標準就會明白。

據《荀子.議兵篇》記載:所有能夠入選這支軍隊的士兵都能夠「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

首先看這個「衣三屬之甲」是什麼意思?不是身上穿著三層的甲冑,而是形容身上三個部位都有甲冑保護,分別是上身,頸部,以及髀部,意指就是全身都穿著重甲,很顯然這就是一個重甲步兵軍。

古代重甲步兵劇照

至於「操十二石之弩」這個可能很難讓人相信,古人的力氣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這個力氣確實大的有些離譜。而且弓需要拉開保持一段時間,用於瞄準,手不能抖,否則箭射出去根本不準。

戰國時期的一石相當於61.5斤,十二石也就是738斤,這是什麼概念,就算是小說中李元霸的錘子一個也不過才400斤,而魏武卒中一個普通士兵的力氣就能跟小說中的人物相比,確實是讓人難以置信,參考戰國時代動輒幾十萬的大軍的描寫,荀子在這可能是用了誇張的手法,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魏武卒中士兵力氣的確是大,至少比當時普通軍隊中的士兵要大得多。

古代士兵劇照

步兵半日行軍百裡,全身負重

而「日中而趨百裡」,意思就是半日時間帶著裝備能夠急行軍100裡,之後還能立刻投入戰鬥。戰國時期的一裡的距離相當於現在380米左右,行100裡意味著現在的38公裡,可能覺得這比起古人騎馬「日行八百裡」有些差距,但這些士兵可都是步行,現代的40公裡左右的馬拉松,男子隊中前幾名都要兩個多小時,馬拉松我們都看過,參賽者奔跑速度都很快,而這些魏武卒可都是全身攜帶裝備的奔跑,由此也能想像出魏武卒的強悍之處。

古代士兵劇照

魏武卒身上都攜帶什麼裝備,首先身上一身重甲,五十支長箭,加上那個十二石的強弓,另外還得手持長矛一支,腰上還得配備一把長劍,此外再拿上三天的口糧,這是魏武卒「半日行百裡」時身上的裝備情況,這一套作戰的裝備加起來怎麼也得好幾十斤吧,當然不能否認荀子撰寫時可能對此進行了誇張,但是放在現在來看,魏武卒就是由一群冷兵器時代的「兵王」組成的,軍隊的戰鬥力強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代士兵劇照

嚴格訓練,物質激勵

符合了上述條件之後,這些人才是通過了魏武卒的選拔模式,正式成為魏武卒中的一員。在成為魏武卒後,還有這專門的單人訓練,隊伍訓練,包括陣法以及作戰方式等等,一切有利於提高戰鬥力的都會進行訓練。除此之外加入魏武卒後,整個人的社會地位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免除全家人的徭役賦稅,贈送田宅土地,還能獲得爵位,有了這些待遇,這些兵戰場上怎麼可能不去拼命,本來就是人中翹楚,拼命之下戰鬥力自然爆棚。

吳起劇照

可以說這就是一支經受過專業嚴格訓練的職業軍隊,而且這支軍隊中有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此外士兵的身體素質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有了這些還不夠,還有那巨大的物質在刺激著他們。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素質上,還是物質上,同時期的其他諸國都難以有能與這支軍隊抗衡的,因此荀子曾經感嘆道「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

意思就是雖然當時齊國的技擊兵也天下聞名,但齊國的技擊兵如果在戰場上遇到了魏武卒就好比脆弱的東西和石頭碰撞一樣,由此可見魏武卒的強悍之處。

參考文獻《荀子》《吳子》《左傳》

相關焦點

  • 戰國勁旅—魏武卒的崛起與沒落
    在戰國初期這個硝煙四起的時代裡,為了國家興盛與存亡,每個國家的君主都先後進行了變法與革新,而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君主魏文侯首先開始了變法,李悝變法的成功讓自三家分晉以來積弱的魏國爆發了勃勃的生命力,而吳起創立的魏武卒更是將魏國的百年霸業推向了巔峰,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戰國第一勁旅—魏武卒的百年輝煌
  • 魏武卒在戰國時所向披靡,曾打得秦軍節節敗退,為何後期不行了?
    在名將吳起的時代,魏武卒可以說是風光無限,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甚至有過五萬魏武卒擊敗十萬秦軍的戰績,這裡面出了吳起的軍事能力,更重要的是魏武卒的戰力,在整個戰國時期,魏武卒是唯一一支規模化的職業軍人,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鬥訓練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標準,吳起來到魏國後被任命為河西守將,而吳起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 魏武卒有多厲害,為何後期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
    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有多厲害,史書記載,魏武卒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績,堪稱是百戰不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秦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新訓練的魏武卒,配以戰車百乘,輕騎三千人,與秦國的五十萬人展開大戰。
  • 吳起創立的魏武卒作戰英勇,為何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了?
    魏武卒出自吳起之手,吳起是春秋戰國時期真正稱得上文武全才的人,他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會強盛,這是無可爭議的事情,當然,這裡不討論吳起的私人問題。他所經過的與各個諸侯之間的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戰爭中,就有六十多次全勝而歸,剩下的也是打平了。
  • 戰國第一強軍魏武卒,曾打得秦軍生活不能自理,為何會走向衰落?
    魏武卒在吳起的時代最為風光,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甚至於還創下過五萬魏武卒擊破五十萬秦軍這種以一敵十的誇張戰績。這裡面除了吳起這位兵家亞聖的強大統帥能力以外,魏武卒自身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在戰國初期,魏武卒是列國中唯一一支成建制規模的職業化軍隊。其從兵員的身體素質,武器裝備以及戰鬥訓練各個方面,都做到了高標準。
  • 魏武卒在戰國初期所向無敵,為何在戰國後期變得不堪一擊
    縱觀戰國早期的所有國家,能夠為士兵們配齊這些武器的國家只有魏國。除了精良的裝備之外,魏武卒的訓練水平和待遇水平也都領先於其他國家。魏武卒的紀律性非常強,等級制度十分的嚴格,比傳統的諸侯國軍隊更加適合作戰。同時魏國還給魏武卒配備了房舍和田地,讓魏武卒成為了新興的小地主階級。
  • 極其強調單兵作戰素質的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末期銷聲匿跡?
    戰國時期,由名將吳起所打造的精銳步兵——魏武卒堪稱所向無敵。吳起帶領這支軍隊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傲人成績。其中最著名的還是陰晉之戰時,「魏武卒」以五萬破秦軍五十萬,奪取黃河西岸500多公裡土地的戰績。
  • 吳起創建的魏武卒,72大戰,全勝64其餘戰平,卻因國家戰略被淘汰
    所以,在進入到戰國時期,魏國是第一個改革變法、實現自強的國家,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任用一生為曾一敗吳起,魏武卒就是由他一手創建的。在戰國的前中期,魏武卒幾乎做到了所向披靡,所向無敵。魏武卒有自己獨特的選拔方式,每一位士兵需要穿戴三層重甲,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另外還需要做到開十二石的弩,攜帶弩箭50隻,以及長戈、利劍的;每次攜帶三天的口糧,半天就可以的行軍100多裡。在如此之多層的嚴格選拔之下,最後可以成為魏武卒的士兵定然是各個以一敵百的。
  • 戰國霸主的魏武卒:為什麼後期一敗塗地?還不願意重建
    魏武卒的士兵,每一個都要手執長戟,腰掛鐵劍,背上背一面犀面大櫓和一把強弩,並且還有帶五十發弩矢。光這些玩意加起來,小几十斤就有了。除此之外,魏武卒身上還必須要披上三重甲,出徵之時還要攜帶三天軍糧,再算上這些,估計有近百斤的負重。
  • 橫掃天下的魏武卒強到什麼程度?後期魏國不能重建的根源是什麼?
    春秋五霸之後,時代隨即進入到了戰國!大爭之世,實力為尊!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最先強起來的竟然是經歷了「三家分晉」之後的魏國。在魏文侯的主導之下,魏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層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魏國不起眼的魏國一躍而成為戰國諸強之首!
  • 精銳重裝步兵的登場,赫赫威名「魏武卒」
    孫武以十三篇兵法揚名兩千多年,而另一位兵法大家吳起,除了著有《吳子兵法》,更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還有可能是一位史學家(《春秋左氏傳》部分內容對戰爭描寫得深入且專業,有學者認為應是軍事家出身的吳起所著)。以一人之力,先後興魯、強魏、扶楚,一手壯大了三個國家!而他一手訓練出的「魏武卒」,更在戰國亂世中打出了赫赫威名。
  • 魏武卒興衰,從獨步天下,到損失殆盡,究竟何種原因要魏武卒衰落
    戰國時期有不少精銳部隊,魏武卒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戰國期間,魏國之所以可以取得優勢,很大原因就是魏武卒出色發揮。魏文侯不是個甘於現狀君主,為了改變魏國不利局面,開啟戰國第一變法時代。軍事方面:任用吳起培訓出強大軍隊:魏武卒。嚴苛魏武卒制度一支強大部隊必然有及其苛刻選拔制度《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
  • 魏武卒為何會在戰國中期之後銷聲匿跡?
    魏武卒由戰國初期的著名將領吳起訓練而成,吳起將這支軍隊訓練出來之後,成為魏國爭霸天下的利器。於是,魏武卒這種制度保留了下來,並且一直傳承到戰國中期。到了魏惠王時期,藉助魏武卒的戰鬥力再加上當時他手下有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龐涓,魏國最起碼可以重新將三晉整合到一起。
  • 戰國七雄的精銳部隊大揭秘,其中一支竟然能以五萬人擊敗五十萬人?
    在吳起的建議下,魏國開始進行嚴格的選拔,組建起一支五萬人左右重甲部隊,就是魏武卒。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 老兵不死,只會逐漸凋零;為何強悍的魏武卒不可複製?
    從本質上說,所謂秦銳士指代的是秦軍野戰部隊,而齊技擊更是直接指代齊軍,但魏武卒卻不是,它單指吳起選拔訓練的一支魏國步兵部隊,而不是吳起或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部隊。所以,魏武卒和秦銳士、齊技擊不同,它並不是指魏國的軍隊戰鬥力有多強,而是滲透著一種古代的特種兵思維。
  • 職場兵法1:知己知彼,企業需要像魏武卒一樣的「十倍員工」?
    企業需要魏武卒一樣的強兵魏武卒的招聘要求和待遇戰國前期,當時最強大的企業是魏國,而魏國的魏武卒是最強大的步兵兵種,吳起率領魏武卒共打了72仗作為當時最有戰鬥力的員工,魏武卒招聘的條件很苛刻,那麼魏武卒在招聘時有什麼要求呢?1、基礎素質高:士兵要求能夠披上重甲,同時手執長戟,腰懸鐵劍,背上再背上犀面大盾、50根弩矢、一把強弩、三天軍糧,這種高負重的情況下要求一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裡。這個要求就淘汰了95%的應聘者。
  • 戰國變法的奠基人李悝
    意思是說,通過平時看他喜歡與哪些人親近,發達後看他選拔怎樣的下屬,富裕後看他是否為富不仁,處於困境時是否違法亂紀,貧困之際看他是否取不義之財。提出全面考察任用人才的品行能力,直到當今社會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按照這套標準,他提拔重用了吳起、魏成、翟璜等等一批優秀的人才。
  • 齊軍技擊為什麼比不過魏武卒和秦銳士?
    國家不幸詩家幸,兵家興,在那一個叫春秋戰國的年代,狼煙四起,戰鼓喧囂,沙場自古為練兵之地,於是那個年代,兵戎絕勝往昔,有操練極嚴、枕戈而待旦的魏武卒,有南徵北戰、踏遍六國河山的秦銳士,有鮮為人知。但也曾雄甲一時的齊軍技擊,在那一場盛大的交響樂裡,兵戈聲,號角聲,馬蹄聲,接踵而來......
  • 輸不起的魏武卒:六十四次戰役上的勝利挽救不了一次戰略上的失敗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大變革時期,在這期間,百家爭鳴,名將輩出。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後是秦國勝出,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一、戰國初期,真正有實力統一六國的並非秦國,而是魏國。
  • 中華第一重裝步兵魏武卒的誕生
    談到魏武卒不可不說他們的創立者吳起。吳起衛國人,早年在魯國用兩萬老弱魯軍打的強大的齊國丟盔卸甲。後因為魯國猜忌和魏國招納人才而投奔魏國。遇魏國雄主魏文侯,被其重用,訓練魏軍。魏國地處天下中心,四面接敵,並且掌握秦國東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