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戰國這個亂世中曾經有個國家率先崛起了,不是資歷老的齊國楚國,也不是後來那一統天下的秦國,而是三晉中的魏國,作為一個後來者,魏國卻領先其他諸國一步成為戰國七雄中的首位霸主,靠的就是吳起建立的那支空前強大的重兵部隊魏武卒。
吳起劇照
重甲著身,力大無比
這支讓諸國聞風喪膽的軍隊有在當時有多麼強大?看看挑選士兵時那嚴格的標準就會明白。
據《荀子.議兵篇》記載:所有能夠入選這支軍隊的士兵都能夠「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
首先看這個「衣三屬之甲」是什麼意思?不是身上穿著三層的甲冑,而是形容身上三個部位都有甲冑保護,分別是上身,頸部,以及髀部,意指就是全身都穿著重甲,很顯然這就是一個重甲步兵軍。
古代重甲步兵劇照
至於「操十二石之弩」這個可能很難讓人相信,古人的力氣大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這個力氣確實大的有些離譜。而且弓需要拉開保持一段時間,用於瞄準,手不能抖,否則箭射出去根本不準。
戰國時期的一石相當於61.5斤,十二石也就是738斤,這是什麼概念,就算是小說中李元霸的錘子一個也不過才400斤,而魏武卒中一個普通士兵的力氣就能跟小說中的人物相比,確實是讓人難以置信,參考戰國時代動輒幾十萬的大軍的描寫,荀子在這可能是用了誇張的手法,不過這並不能掩蓋魏武卒中士兵力氣的確是大,至少比當時普通軍隊中的士兵要大得多。
古代士兵劇照
步兵半日行軍百裡,全身負重
而「日中而趨百裡」,意思就是半日時間帶著裝備能夠急行軍100裡,之後還能立刻投入戰鬥。戰國時期的一裡的距離相當於現在380米左右,行100裡意味著現在的38公裡,可能覺得這比起古人騎馬「日行八百裡」有些差距,但這些士兵可都是步行,現代的40公裡左右的馬拉松,男子隊中前幾名都要兩個多小時,馬拉松我們都看過,參賽者奔跑速度都很快,而這些魏武卒可都是全身攜帶裝備的奔跑,由此也能想像出魏武卒的強悍之處。
古代士兵劇照
魏武卒身上都攜帶什麼裝備,首先身上一身重甲,五十支長箭,加上那個十二石的強弓,另外還得手持長矛一支,腰上還得配備一把長劍,此外再拿上三天的口糧,這是魏武卒「半日行百裡」時身上的裝備情況,這一套作戰的裝備加起來怎麼也得好幾十斤吧,當然不能否認荀子撰寫時可能對此進行了誇張,但是放在現在來看,魏武卒就是由一群冷兵器時代的「兵王」組成的,軍隊的戰鬥力強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
古代士兵劇照
嚴格訓練,物質激勵
符合了上述條件之後,這些人才是通過了魏武卒的選拔模式,正式成為魏武卒中的一員。在成為魏武卒後,還有這專門的單人訓練,隊伍訓練,包括陣法以及作戰方式等等,一切有利於提高戰鬥力的都會進行訓練。除此之外加入魏武卒後,整個人的社會地位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免除全家人的徭役賦稅,贈送田宅土地,還能獲得爵位,有了這些待遇,這些兵戰場上怎麼可能不去拼命,本來就是人中翹楚,拼命之下戰鬥力自然爆棚。
吳起劇照
可以說這就是一支經受過專業嚴格訓練的職業軍隊,而且這支軍隊中有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此外士兵的身體素質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有了這些還不夠,還有那巨大的物質在刺激著他們。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素質上,還是物質上,同時期的其他諸國都難以有能與這支軍隊抗衡的,因此荀子曾經感嘆道「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
意思就是雖然當時齊國的技擊兵也天下聞名,但齊國的技擊兵如果在戰場上遇到了魏武卒就好比脆弱的東西和石頭碰撞一樣,由此可見魏武卒的強悍之處。
參考文獻《荀子》《吳子》《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