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行思考探索務實管用的管理辦法
在市場監管領域,風險是廣泛存在的,但風險的危害性是不同的,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是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因此,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管控好可能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關鍵風險點,基於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探索出了「理清風險點、壓實責任鏈」的工作思路。
首先是理清風險點。就市場監管領域而言,風險點就是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和重點工業產品「四大領域」中可能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環節。2019年初,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制定印發了《關於落實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安全風險管控責任的指導意見》,自上而下發布安全風險提示清單,自下而上開展本地區關鍵領域風險點的排查及匯總、分析工作,全區12盟市共排查梳理市場安全監管風險點8415個。接下來就是壓實責任鏈。按照「見人見企」的原則,針對梳理排查出的每一個風險點,匹配各級監管責任人,形成完整的風險點責任鏈管控體系。由下至上建立管控責任鏈,以責任落實的剛性要求促進風險管控取得實效,倒逼「兩個責任」的落實。
各盟市風險點責任鏈都建立起來了,但真正落實的如何,我區市場監管部門採取督導推動的辦法,推出了「滾動式」督導檢查工作機制,重點督導檢查「一點兩責」落實情況(即風險點、企業主體安全責任和市場監管系統監管責任),通過層層傳導壓力、壓茬推進問題整改,取得了積極成效。在2019年度國務院食安委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局考核中,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創新開展的風險點責任鏈、「滾動式」督導檢查被列為可推廣、可複製的創新監管方式,予以加分。
不斷探索創新形成完備的管控體系
市場監管工作人少、事多、任務重,如果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環節都靠人盯人、都靠人來嚴防死守並不現實。在信息化背景下,市場監管的思路創新必須進行信息化「賦能」,才能既有實效性也有先進性,取得更大的監管效能。
在總結一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又對風險管控體系進行信息化「賦能」,建立市場監管重點領域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從今年4月份開始,選取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和賽罕區開展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共有1.7萬家市場經營單位納入風險管控平臺。餐飲、農貿市場、食品生產企業、特種設備等經營單位的安全管理員都可以講清楚自查怎麼查、查什麼,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有了質的提升。自治區局、市局、旗縣(區)局和基層所四級市場監管幹部立足實際需求,反覆演練、實踐,在不斷試錯中優化提升,最終形成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
從整體上看,市場監管風險管控系統是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推進工作創新的結果,是基於實踐、緊扣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優化的結果,是一項原創性、實用性都較強的創新成果。
不斷在實踐中更新認識推進智慧監管走深走實
智慧監管是一種通過思維創新、制度創新、手段創新形成的監管新模式。實際上,無論什麼模式,無論怎麼創新,只有一個根本特徵,就是「有效」,也就是市場運行的持續有序,特別是事關安全的秩序要持續有序,這是「有效」的根本。據介紹,市場監管重點領域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既有效地落實了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同時又有效地釋放了監管力量,實現「他幹=我幹、他不幹我去查」的新型治理體制,從而減輕監管負擔,提高監管效率,切實有效地保障「四大風險領域」安全,實踐證明風控系統是有力有效的。
據介紹,風控系統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有效抓手。企業管理者按照系統設定好的自查表單,應用「五定防偽拍照技術」(定人員、定時間、定位置、定場景、定設備)實時拍照上傳統計數據,完成了每天的自查工作,形成了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工作閉環。在工作實踐中,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管局大膽創新,不斷完善系統功能,逐項排查食品生產、食品流通等各行業多業態的風險點,提鍊形成風險點166項,並分門別類形成標準化自查表單,要求企業按照行業門類進行「日自查、日匯總」,以此發現企業存在的安全風險,倒逼企業主體責任的有效落實。
風控系統是實現精準監管的有效途徑。企業將自查結果上傳系統後,監管人員就可以從後臺資料庫查詢到企業管控風險的情況,如果沒有問題,監管部門無事不擾;如果發現問題,監管人員將進行實地核查,對確實存在問題或長期不落實自查責任的企業進行約談,這樣避免對市場主體正常經營活動的幹擾,監管的靶向更精確,提升了監管效能,也降低了監管成本。
風控系統是落實「優化、協同、高效」改革要求的有力舉措。一是市場監管的各業務條線以往都是分項分系統建立信息化監管系統,風控系統將「四大重點領域」各類業態納入一個平臺,從分散管理向「一個平臺」集中管理轉變,擴展了風控管理的覆蓋面,促進了業務融合、職能優化。二是風險管控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面向公眾,讓群眾參與監督評價,搭建起社會共治平臺,實現了由市場監管部門單向監管向社會共治轉變,促進了各方力量有效協同。
風控系統是推進常態化培訓的重要手段。通過企業安全負責人每天按系統提示進行風險自查,逐步規範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實現日查日改,將風險日常檢查與業務培訓深度融合,不斷強化企業主體風險防範意識,達到培訓便捷化、常態化的目的。
風控系統為考核基層幹部提供重要依據。風控系統一大特點是檢查留痕,查沒查,誰去查,查幾次,處罰結果是什麼,這些情況通過調取後臺數據都會瞭然於心,解決了幹與不幹一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這為幹部績效考核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數據。
接下來,我區市場監管部門將加快市場監管重點領域智慧監管(風險管控)平臺的推廣應用,使高風險市場主體儘快入駐平臺,同時積極指導市場主體開展自查,明年6月底前完成達到15萬戶收口。
連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智慧監管工作,將其作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的戰略支撐,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機構整合後,一支隊伍管市場的局面已形成,為推進實現市場監管現代化奠定了體制基礎,然而監管任務繁重與監管力量不足的矛盾凸顯,成為困擾基層市場監管部門的一大難題。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運用信息化技術推進市場監管轉型升級既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工作要求,也是解決市場監管人少事多矛盾的迫切需要。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圍繞利用智慧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能這一主線,充分認識推動智慧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智慧監管,是市場監管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市場監管是發展市場經濟進程中政府的重要職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和市場環境呈現出一些新趨勢新特點,對市場監管提出了新挑戰: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對簡政放權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對競爭環境依賴度持續提高,對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智慧財產權創造創新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費經濟日益豐富多樣,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益成為社會新關切。如何適應新常態,推動市場監管向現代化轉型,成為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只有以「大數據」為支撐,藉助網際網路,實行智能服務,才能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只有實施智慧監管,才能整合監管資源,創新監管方式,加強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的全過程監管,推動市場監管由政府包打天下向企業、政府、社會多點發力、多元共治轉變,打造事中事後監管「升級版」,切實提高監管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智慧監管,是市場監管部門履職盡責的現實需要。
市場監管部門是2018年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部門,整合了原工商、質監、食藥監、智慧財產權等職能,並涉及原屬於發改委、商務廳的相關職能。業務涵蓋市場主體登記註冊、信用監管、綜合執法、食品安全監管、產品質量監管、特種設備監管、標準管理、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藥品監管等眾多方面。目前,內蒙古市場監管系統監管市場主體數量達225萬戶,其中食品生產經營主體35萬多家,藥品生產經營主體11萬家,特種設備29萬臺(套)。可以說,市場監管工作量大面廣、敏感度高、風險管控任務非常艱巨,傳統的監管模式已經無法適用,必須通過智慧監管等新型監管方式來實現業務融合,以滿足市場監管部門履職盡責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市場監管部門的期待。
智慧監管,是提高基層監管效能的客觀要求。
在新形勢下,基層市場監管部門處在市場監管與行政執法的第一線。目前,內蒙古各盟市和旗縣市場監管執法人員還不到4500人,執法承接能力嚴重不足。如果繼續依靠傳統的市場巡查、監管到戶的方式,監管數據採用手抄筆錄、人工臺帳的工作做法,既不現實,也無必要。面對監管力量嚴重不足的現狀,由傳統的依靠監管人員人力監管轉向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新技術為依託的智慧監管就成為必須選擇。智慧監管運用新技術可極大便利市場監督管理,彌補現有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實施智慧監管,也可以讓廣大基層監管幹部從繁雜的事務性和重複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綜合分析監管重點領域、監管難題和高風險點,從優化手段、統籌力量、提升效能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針對性。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