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然而絕大多數人都聽過的這四個字,解釋起來卻沒那麼簡單。不信小解這就拋出三個問題,看大家是否能夠回答得出:其一,舜帝為什麼選中
來治水?其二,大禹是如何「
」水的?其三,大禹治的是哪裡的「
」、是哪一條
呢?
目前,前兩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一,舜帝之所以選擇大禹,是因為大禹的父親鯀(gǔn)是上一任的治水領袖,因此
大禹治水又叫「
鯀禹治水
」,大禹是接過了父親的衣缽;二,大禹勇於創新,
改圍攔堵截為合理疏導
,成功控制住了水患。現在只剩第三個問題尚未定論,學術界亦是爭論不休。對此,中科院教授孫衛東發表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觀點。
傳說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那麼他治理的「水」應該位於夏朝境內。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衛東表示,夏朝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但因為找不到實際的考古證據,所以一直不被承認,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夏朝根本不在中國。
孫衛東說,公元前15世紀,在希克索斯人的統治被推翻之後,「夏朝」結束了,一部分古埃及人選擇東渡,為古中國帶來了青銅文明,這就是後來的商朝。也就是說,孫教授認為
中國人心目中神秘的夏朝,其實就是位於非洲東北端的古埃及。
那麼,大禹治的「水」對應到古埃及,那就是尼羅河。
據此,孫教授提出了幾點證據。第一點,文物證據,孫衛東對商代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進行檢測,發現與古埃及青銅文物的特徵十分相似,而與中國本土產地的礦石符合度比較低。第二點,由希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王朝,他們掌握的冶金、航海以及戰車製造技術,都與商代記載十分吻合。
第三點,《國語》載:「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孫衛東認為黃河的支流伊水和洛水流量小、流域窄,不至於因為泛濫而摧毀夏朝,但尼羅河在古埃及時期暴虐無常,災害頻發,其影響力足以毀滅一個農耕文明。第四點,《山海經》、《史記》的記載與描述,兩本古籍都記載了夏朝有一條自南向北流動的河流。
《山海經》載:「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意思是說,河自東北方而出,向北流去,中間流入了渤海,又從渤海流了出來,隨後繼續向北,進入了大禹疏導的積石山。將這段描述放在中國地理圖志上看,是找不到具體對應的,但如果把它對應到尼羅河,則可以很好地結合起來。
尼羅河就是一條由南向北流淌的河,在經過了坦尚尼亞、盧安達、烏幹達之後,它從西邊注入了非洲第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然後維多利亞湖又流出了尼羅河,繼續向北奔去。孫衛東認為,《山海經》所記載的「渤海」其實就是維多利亞湖,古人是將一望無際的湖泊誤認作為了海。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學者提出了「華夏西來」之說,再加上孫教授這麼一解釋,好像一切都很合理。但是,有很多學者卻完全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他這是在侮辱和抹黑華夏文明,並質疑他是怎麼當上中科院教授的?
反對者認為,孫衛東的話不嚴謹,中國目前並不是沒有找到夏朝的考古實物,而是沒有辦法將找到的實物勘代到夏朝身上。其次,孫衛東通過引用古籍來佐證考古,本身科學性就不強。另外,孫衛東的其他證據和邏輯也有較大漏洞。
小解認為,孫教授是一個堅定的華夏西來論的信徒,他的「大禹治水」之尼羅河觀點是基於「夏朝即古埃及」之觀點而來,其論證也是模稜兩可,讓人覺得好玩又有點可笑。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夏朝的謎團一定可以解開,到那時孫教授或許會更睿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