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早上,美國在廣島投下一顆原子彈,這枚原子彈叫做「小男孩」,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叫做「胖子」。這兩顆原子彈的名字聽上去沒有任何攻擊性,卻瞬間將廣島和長崎變成了廢墟。長崎被炸毀第六天後,也就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可以說這兩顆原子彈是促使日本在二戰投降的直接原因。
原子彈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個武器的名字,畢竟離普通人太遙遠了。但對於廣島、長崎的民眾來說,他們確確實實經歷過這樣的災難,僅在爆炸當天,兩個城市的死亡人數加起來大概就有15萬人,受傷人數更是無法計算。對那些親身經歷的人來說,原子彈爆炸對他們的影響非常具體,他們一生都擺脫不了這種影響。本文就以長島為例,來向大家還原一個真實且殘酷的戰爭畫面。
原子彈爆炸造成大量傷亡
原子彈的原理是利用核裂變反應產生爆炸,爆炸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投在廣島的那顆「小男孩」,爆炸時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4000噸TNT炸藥。很多人在爆炸發生瞬間就當場死亡了,一個原因是因為爆炸瞬間地面中心溫度極高,達到6000攝氏度,高溫產生的高壓衝擊波,其威力是毀滅性的。第二個原因是爆炸時產生了很強的光輻射,還有各种放射性物質,這些輻射會破壞人體細胞,但當輻射量過大時,人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據後來統計學家計算,有大概四分之一的死者,是直接死於爆炸造成的燒傷,還有四分之一死於核輻射。
有些民眾在原子彈爆炸時幸運地逃過一劫,這些倖存者紛紛跑出門,去其他地方避難,但相當一部分人在逃難途中就死亡了。因為剛才說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高溫,還有高壓衝擊波和輻射。許多廣島民眾在逃難時被燒傷,因傷勢過重而死亡。還有一些民眾身上沒有明顯外傷,但過了一夜就突然死亡了,這是因為吸收的輻射太多,導致細胞被大量破壞。
爆炸後幾乎沒有救援
廣島在爆炸後救援很不順利,首先是廣島本市的醫生傷亡嚴重,廣島大約有150名醫生,其中65名在爆炸時當場死亡,活下來的大部分也都受傷了,並且整個城市93%的護士都已經死亡或者因為傷勢過重而無法工作,醫院的醫療設備也損毀嚴重。所以倖存下來的傷者幾乎得不到本市的醫療救援,只能靠其他民眾自發救援。
廣島癱瘓後,日本政府在幹嘛呢?政府和軍隊忙於戰爭,缺席了廣島的救援。當時德國戰敗,日軍在戰場上被中國牽制,加上美國和蘇聯都虎視眈眈,日本政府怕引起全國恐慌,也害怕軍隊士氣下降,所以爆炸後他們幾乎沒有救援,不僅救援不到位,還一直對這次襲擊含糊其辭。因為相關報導非常少,在爆炸一周「原子彈」這個詞才傳到廣島,並且廣島民眾也不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爆炸後的幾十年廣島民眾的遭遇
那些經歷過爆炸的人,在後來的生活上基本有四種遭遇:
第一,患上疾病。在原子彈爆炸後,無論有沒有受傷,那些經歷過爆炸的人都有一段類似的經歷,就是發燒、嘔吐、掉頭髮,這些症狀有輕有重,持續時間有長有短。這是因為爆炸釋放出的輻射會造成人體細胞組織損壞,白細胞減少,免疫力下降,很多人一生都會被病痛所折磨。
第二,被歧視。那些經歷過爆炸的人,在後來找工作方面會遭到歧視,老闆們不願意給他們工作機會,因為有傳言說他們會容易得各種疾病。在婚姻上也一樣,許多沒有經歷過爆炸的年輕人,會拒絕找那些「倖存者」為伴侶。
第三,生活步入正軌;第四,致力於號召世界和平。相比於前兩種遭遇,後面這兩種情況還算不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一部分「倖存者」過上了平靜、舒適的生活。還有一部分經歷過戰爭帶來的可怕後果,所以更渴望和平。日本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四周年時,決定把廣島建設成和平紀念城市。
對於廣島爆炸後的「倖存者」,日本人其實會常常迴避這個詞,因為這個「倖存者」強調的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不太尊重。所以,他們會用「被爆者」來代替「倖存者」的稱呼,意思是「被爆炸影響的人」。
美國的第一枚原子彈為何要投到廣島?
因為廣島可以稱為日本在二戰時期的「軍事首都」,這裡有很多重要的指揮部和聯絡中心,日本當時最重要的軍工企業三菱也在這裡。襲擊廣島,就相當於砍斷了日本軍方的後路。這也讓廣島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被原子彈摧毀的城市。
總結
戰爭帶來的殺戮和毀滅,只通過冷冰冰的傷亡數字,是很難切實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在戰爭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有些人是在身體上受到傷害,有些人是在心理上受到傷害,一輩子都背負著戰爭的陰影。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往往會認為和平的生活理所當然。其實,和平來之不易,值得我們永遠守護和珍惜。
文/橘子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