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上搖搖晃晃行走著一隊屍體,它們都披著寬大的黑色布衣,被一根草繩串在一起,個個面色煞白,好像臉上塗抹了一層石灰。有些屍體頭上還戴著高筒氈帽,額上貼著畫符的黃紙。這些屍體的前面,有一個手執鈴鐺的「趕屍人」帶領,屍體隨著他的鈴聲,或前進,或停止。這個搖鈴的人便是傳說中的趕屍匠。
趕屍和放蠱、上刀山下火海一樣,是苗族的一種民間異術,也是「苗巫」的一個支系,是苗族的「巫」與「術」與道教結合,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術」,其生成約在宋代,明、清達到繁盛。
今天,湘西趕屍已基本絕跡。當然,某些影視劇中還能看到它的影子,但那些影視劇中的「趕屍」,並非真實的「湘西趕屍」,只是根據影片需要而進行戲劇化處理後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還根據劇情需要,配上了一些喜劇的或者恐怖的特效,當不得真。
不知道什麼原因,在趕屍存在的年代裡,並沒有多少人對趕屍的技術進行過探索,更沒有關於這方面內幕的文字記載。當然,趕屍匠這個群體中,也沒有人會對外人洩露他們的行業秘密,所以幾百年來,趕屍仍然是一項極為神秘的秘術,其技術內涵被深深的埋藏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讓死屍自己行走,都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說起來趕屍並不神秘。1949 年底,兩位解放軍戰士在被派往湘西執行任務的途中,遇到兩位趕屍人住店,其中一位戰士是湖南人,對「趕屍」有所耳聞,於是第二天傍晚跟著趕屍人走了一晚上,發現趕屍人其實是披著又長又大的黑袍,把屍體掛在身上,雙手垂直託住屍體,另一個人在前面打燈籠,口中念著咒語,看上去仿佛是屍體在自已行走,實際上是有一個背屍體的人在黑袍裡面託著屍體在走路。當然,這個託著屍體走的人,必須受過專業訓練,要求其臂力驚人,耐力持久。
由於並不是真的屍體在行走,所以趕屍人行路都會選擇在晚上。趕屍匠搖著攝魂鈴,趕夜路的人遠遠聽到這鈴聲,一般都會避開,所以這個秘密就更不會被發現。
中國人都有故土情結,葉落歸根、入葬祖墳是每個客死異地遊子最大的心願。湘西地方貧瘠,瘴氣很重,兼之山路崎嶇,客死此處的漢人,即使有錢也難以請人將自己的屍體運出那些崇山峻岭包圍的地方。
古代的湘西地區,交通十分不便,一不能走車,二不能行船。要想把屍體運回故鄉,只能靠兩條腿。於是「趕屍人」這個職業也應運而生。
趕屍一般至少需要兩個人,其中一人通常頭戴大草帽,遮住面部;身穿黑色長袍,四肢捆上斑竹篾片,以免關節彎曲,造成行走僵直的模樣。為了方便將屍體運出,很多時候死者都會被肢腳開來,頭顱和四肢由前面搖鈴的趕屍人背著,軀幹則由後面扮做屍體的趕屍人託著。在夜間趕屍的過程中,他們一邊走一邊拋撒紙錢,燈籠中的燭光閃爍不定,這種氛圍之下,又有誰會去注意他們到底是扮的死人,還是真的屍體呢?
屍體趕到目的地後,要進行「落屍儀式」,這具被肢解的屍體,要怎樣才能不被死者的親人發現肢解過了呢?原來,趕屍人都會選擇在深夜到達死者的家中,在將屍體放到棺材的過程中,是不允許死者家屬參與的,趕屍匠將死者在棺材裡拼接好,蓋上壽衣和被幔,只露出頭部和四肢,乍一看就是一具「完整的屍體」。
死者裝殮後,趕屍人才讓死者的家人來與親人告別。他們也不會讓死者的家人長時間瞻仰死者的遺容,而會以「死者經歷長途跋涉,終得平安返回故鄉,靈魂需要安息」之類理由,儘快入土為安。
在這種氣氛下,死者家人很少有掀開壽衣查看死者完不完整的。一是他們不知道趕屍的秘密,二是對於死者家人來說,親人已經返鄉,家人們已得到心理上的最大安慰,至於趕屍匠是用什麼方式做到的,他們也不會強行打聽別人的行業機密。再加上古代人普遍迷信,他們寧願相信死者被趕屍人施了法術,是在靈魂未滅的情況下,附著在屍體被趕屍匠帶回家鄉的。
趕屍的過程中,也有少數是死者的家屬同行的。一般來說,同行的家屬不會很多,趕屍匠也不允許,他們最多只會讓死者的兒子,也就是「孝子」同行。當然,這種「同行」並不是和他們一齊趕屍,而是讓孝子在前面「踩路」,一是驅散沿途的鳥獸等活物,二是如果遇到夜行人,孝子要跪求迴避。他們會告訴孝子,「趕屍」忌諱「撞陽氣」,一旦碰到活人,法術便不靈了,先人的魂魄也就無法回鄉了。所以要孝子手持引魂幡,走在前面,讓生人迴避。這樣一來,秘密就更不容易被發現了。
幾百年來,湘西地區也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只要聽到「攝魂鈴」聲,一般人家都會關門閉戶,主動迴避。因為在湘西地區,相傳趕屍是苗族的祖先蚩尤發明的,這些迴避的規矩也是蚩尤定的,苗人對蚩尤敬若天神,所以很少會有人違反。
想做一個趕屍匠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拜師取經,是沒有資格幹這一行的。而且,趕屍匠還得膽大心細,沒有膽子的人,絕對幹不了這一行。另外,身體也要好,要有一身力氣。因為在託屍體行走並不輕鬆,沒有力氣也做不到。
趕屍匠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長得越醜越好。醜到什麼程度呢?要醜到讓人一瞧就害怕,那才是最佳的。因為長得醜,別人就不會細看你,會感到你很神秘,甚至會很怕你,所以趕屍的秘密越不容易被人發現。
趕屍的過程,一般都要好幾天以上,路途遠的甚至十天半個月都到不了目的地。那麼如何防止屍體在路上腐爛,發出臭味呢?這就要說一說趕屍匠的「封屍」絕技了。
在趕屍之前,趕屍匠會對這趟旅途做一個評估,如果曠日持久,那在動身前就會告訴死者的家人,要進行一個「封屍儀式」。這個儀式就是用各種祭品做一系列法事,讓死者在長途跋涉中,能得到祖先的保護。這種解釋在當時是無懈可擊的,幾乎沒有死者的家人會提出異議。
具體怎樣「封屍」呢?說白了一文不值:就是用嚴密的塑膠袋把屍體包紮起來,不讓腐水和氣味透露出去。封屍的技術很簡單,但是趕屍匠會做得讓死者的家屬感覺很不簡單。他們會進行種種儀式,跳著種種巫舞,念著種種咒語,讓死者家屬看得頭暈眼花,讓他們感覺這是一種複雜莊嚴的宗教儀式,是一件神聖的事情,根本不會懷疑其實就是用塑膠袋把屍體包起來而已。
湘西趕屍消失的原因並不是現代人不想讓親人的屍體回家,而是現代社會各種條件發生了變化。人們渴望逝者「魂歸故裡」的願望是一樣的,但這個願望並不需要通過「趕屍」就可以做到了。也就是說,現代交通的發達,讓趕屍匠這份職業失去了生存的社會環境。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喪葬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在並不是人死後不回故土,而是人們接受了火化後,將先人的骨灰帶回故鄉,一樣可以滿足「葉落歸根」這一傳統。這才是湘西趕屍退出歷史舞臺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