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趣聞揭秘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居然不是藍鯨!
深水環境中動物血液有多少?
為什麼淡水魚的尿那麼多?
昆蟲的隱身技能有多厲害?
01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不是藍鯨,甚至不是紅杉。而是一種名字有趣的真菌——巨型真菌。住在巨型真菌附近的人們每年8月都會慶祝真菌節。如何慶祝呢?當然要包括遊行、煙火表演和世界上最大的蘑菇比薩啦!
它有多大?
巨型真菌主要生活在北美俄勒岡州藍山(Blue Mountains of Oregon)的地下,它大約覆蓋了8.4平方公裡。生物學家認為巨型真菌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但也有人說它可能已經存活了8000年。那可真是一種古老的真菌!與此同時,在北美的華盛頓州和密西根州以及歐洲也發現了其他大型真菌。觀察巨型真菌最好的方法是秋天的時候在樹的底部尋找蜜環菌。它們可以食用,但嘗起來可不像蜂蜜。
殺手真菌
巨型真菌是一種寄生真菌,長長的、黑色的、增厚了的菌絲散布在樹根上。最終,樹木會由於無法獲得營養而死亡。為了弄明白這個巨大的地下真菌是一個大的有機體還是分為許多小的有機體,生物學家在許多地方測試菌絲的DNA,包括邊緣的菌絲。科學家利用菌絲位置來了解菌絲的生長速度,並估算巨型真菌的年齡。事實是,菌絲長得比你快——每年長0.9米 !
——《真菌可不僅是蘑菇!》
02
動物會做一些調整來適應環境,使它們能在深水中生活和生存。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多餘的氧氣,它們就沒有足夠的能量用於捕食或逃跑。
象海豹可以潛入1.6千米深的水下,並且能待兩個小時。更讓人驚奇的是,它們僅需要在水面呼吸幾分鐘,就能再次潛下去。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它們有巨大的血細胞和更多的血液。另外,它們的腹部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叫作竇,那裡儲存著更多富含氧氣的血液。
海象體內超大號的血細胞能使它們潛入很深的水裡。和同等大小的動物相比,海象的血液更多。不相信嗎?還記得人類血液重量佔自身體重的7%嗎?而海象的血液佔比是12%。
帝企鵝(學名:Aptenodytes forsteri)會潛入水下500多米尋找食物。它們能在水下待 20多分鐘。和其他生活在冷水中的潛水動物一樣,帝企鵝的血液循環系統遠離皮膚,這樣有助於它們維持體溫。
在哺乳動物的肌肉裡,有一種叫作肌紅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攜帶大量氧氣。一些潛水動物體內的肌紅蛋白數量是陸生動物的30多倍。
當人們利用水下呼吸裝置進行潛水活動時,必須慢慢地返回水面。如果他們太快浮出水面,體內的氮會以氣泡的形式積聚在血液中,讓人非常不舒服。這就是「減壓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常常痛得直不起腰來。
藍鯨的心臟每跳動一下都可以泵出超過190升的血液。這麼多血液呀!在深海潛水時,它們的心跳會放緩,並將大部分血液留存在大腦和心臟裡。
鯨魚能快速浮出水面,還不會患上減壓病。因為當鯨魚潛到30.5米以下時,它們會收縮肺部,排出血液中的氮。
——《血液可不全是紅色的!》
03
魚鱗是魚類皮膚的一部分,和人類皮膚的成分一樣,魚類的皮膚也由角蛋白構成。魚類皮膚上的腺體可以產生黏液。對黏液需求量大的魚類,擁有比其他魚類更大或更多的黏液腺。
魚鱗的大小
魚類的鱗片並不相同。也有鱗片少或根本沒有鱗片的魚類,它們會分泌更多的黏液來保護自己。比如鮟鱇魚沒有鱗片,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黏液。
有毒的黏液
由於鮟鱇魚皮膚外面的黏液有毒,所以它們的天敵常常在吃掉它們後又將其吐出來。生物學家將鮟鱇魚身上的黏液塗在其他魚類的身上,這些魚類的天敵也會放棄捕食它們。
為什麼淡水魚的尿那麼多?
當魚類身體內部的鹽度高於它們周圍環境中水的鹽度時,水分子就會通過細胞進入魚的體內。如果它們不及時處理這些多餘的水分,身體就可能被脹破。淡水魚類的皮膚上通常有一層厚厚的黏液,用於阻止多餘的水進入它們的身體。我們把水穿過細胞的擴散方式稱為滲透。
遷移
長期以來,魚類生物學家一直對大西洋鮭魚如何從淡水遷移到海水這件事感到好奇。(因為滲透問題,大多數水棲動物無法既在淡水又在海水裡生活。)
請善待它們
大多數魚類在被人們觸摸時都會分泌大量黏液。如果你想觸摸一條寵物魚,請用毛巾代替手指。當魚類感受到捕食者或環境帶來的壓力時,它們會由於應激反應而釋放大量黏液保護自己。
——《黏液可沒那麼噁心!》
04
昆蟲個子很小,是很多動物的獵物,也難怪昆蟲會演化出這麼多厲害的適應性來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的傷害了。
偽裝
想要不被吃掉,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藏起來。有些昆蟲藏在巖石或木頭下。有些昆蟲在地裡挖洞。其他昆蟲通過自我偽裝躲藏在開放的環境中。這些昆蟲會融入環境,使自己看起來像環境的一部分。
竹節蟲是昆蟲中的偽裝大師。仔細觀察竹節蟲的移動方式。它們不只看起來像樹枝,表現得也像樹枝。竹節蟲的行為獨特而刻意。它們行走緩慢,一邊搖擺身體和腿,看起來就像一根樹枝在風中擺動。有些昆蟲為了躲避捕食者,外表看起來就很像樹葉。
螽斯和蝗蟲最像葉子。它們翅的形狀看起來甚至像被毛毛蟲吃過一般!
警戒色
有些昆蟲根本不躲藏。事實上,它們的色彩鮮豔亮麗,而且很容易就被看到。想想你每天看到的路標。黃色、紅色、橙色和黑色是交通警告通用的色彩,這些色彩在昆蟲和其他動物也通用,它們仿佛在說:「停,別吃我!」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黑脈金斑蝶或一些蜂類如此亮麗?它們的顏色是在告訴其他動物,自己吃起來味道很差,甚至會對捕食者造成傷害。許多鳥類啄食黑脈金斑蝶時,都會因為這種蝴蝶血液中的有毒物質而生病。這些有毒物質從何而來?記住,黑脈金斑蝶的幼蟲吃的是馬利筋,而馬利筋的汁液是有毒的。幼蟲將這些有毒物質添加到自己的血液裡。它們明亮的顏色警告捕食者自己的毒性,這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吃掉。
擬態
一些昆蟲用鮮豔的顏色把自己隱藏在那些有毒有害的昆蟲中間!這些模仿者的行為被稱為擬態。許多甲蟲、蠅和蛾子看起來和胡蜂、蜜蜂之類的蜂很像,因此鳥類不會吃掉它們。你該怎麼區分它們呢?不要被騙了。只要看看它們的口器、觸角和翅膀,你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哪些昆蟲是蜂,哪些昆蟲是模仿者。
眼斑
你有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昆蟲的翅上長著眼睛?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眼睛,昆蟲也不會用它們來看東西。如果你碰巧發現一隻有眼斑的昆蟲,比如上面的大蠶蛾,它的眼斑很可能藏在前翅下邊。
你可以假裝自己是捕食者,試著用手指像鳥喙一樣啄大蠶蛾,它就會張開翅膀露出下面的眼斑。眼斑可能會嚇到你,自然也會嚇到鳥,這可以幫蛾子保住性命。
當鳥類和其他捕食者攻擊昆蟲時,經常會瞄準它們的頭部。眼斑也因此可以對蛾子起到保護作用,因為鳥類會抓住它們的翅而不是頭部。雖然翅可能會被撕破,但是蛾子卻有了逃脫的機會。
——《歡迎來蟲蟲夏令營!》
以上這些大自然趣聞皆來自這套書《酷酷的自然》
「酷酷的自然」系列由多位美國知名專家精心編著,知識趣味又嚴謹!包括《黏液可沒那麼噁心!》《歡迎來蟲蟲夏令營!》《血液可不全是紅色的!》《真菌可不僅是蘑菇!》四冊。書裡驚人的圖片和簡潔易懂的知識小詞條,讓孩子們不僅對書中知識充滿閱讀興趣,更是激發了他們了解科學的好奇心。
《黏液可沒那麼噁心!》目錄
《血液可不全是紅色的!》目錄
《真菌可不僅是蘑菇!》目錄
《歡迎來蟲蟲夏令營!》目錄
讓小讀者從這套書中去了解關於「動物的血液」「動物身上的黏液」「身邊的真菌」「身邊的昆蟲」這四大領域的酷知識!在有趣好玩的閱讀體驗中,對自然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幫助孩子博覽世界、擴大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