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四川攀枝花市民反映稱,在城區附近的山頂看到明火。當地一名森林防火辦工作人員表示,9日雷擊引發山火,當晚撲滅後,10日中午復燃,地方專業打火隊90餘人正在撲救。目前山火總體在可控範圍內。
近年來,一個鮮為人知的專用詞——「雷擊火」,頻繁出現於媒體和護林防火工作當中。雷擊火業已成為森林火災的罪魁禍首。
是的,雷擊火是引發森林火災最主要的天然火源。特別是隨著國際氣候的變化,國家天然林禁伐,林下腐殖質的增多,雷擊火導致的火災不斷發生。
一、雷擊火是如何發生的呢?
專家解釋說,雷擊引起森林火災的原因主要是雷暴,特別是乾雷暴,也就是俗話說的「乾打雷不下雨」。雷暴形成的閃電接觸地面可燃物,便具備了「天雷勾地火」的條件。閃電往往伴隨著降水,如果降雨量及雨強達到一定程度時,雷擊引發的火源則會自動熄滅,但是在暖而乾燥的天氣條件下,降水不能到達地面,或者雨量太小不能熄滅火源,這時由於雷擊引發的火源就會蔓延成災。
雷擊火的分布首先與雷暴系統的路徑有關,其次受植被狀況和地形的影響,溝塘、草甸、河穀草地最容易發生雷擊火,降水、平均溫度對雷擊火的發生起主導作用。
二、雷擊火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從全球範圍看,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厄爾尼諾、拉尼娜等異常氣候現象頻繁出現,雷擊森林火災進入新一輪多發期。根據地球表面雷電風暴的分布,由雷擊火引起森林火災最多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加拿大的雷擊火次數佔森林火災總數的76%;在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每年大約有26%的森林火災是由雷擊引起的,而過火面積卻幾乎佔過火面積總數的50%;美國每年平均有1萬-1.5萬次雷擊火,美國西部山區大約有68%的森林火災是由雷擊引起的;俄羅斯每年的雷擊火佔森林火災總數的16%。
雖然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雷擊火的發生規律和預測預報,但由於大氣的複雜多變,還有許多機理尚不完全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乾打雷不下雨」的天氣逐年增多,林下可燃物載量不斷增大,我國大興安嶺林區和新疆北部林區發生雷擊火的機率大大增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我國,內蒙古大興安嶺和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是雷擊火發生最頻繁的地區。從森林火災發生原因統計和造成的損失來看,夏季雷擊已成為大興安嶺林區最主要的火因。
三、目前防範雷擊火亟待破解三大難題是什麼?
雷擊火是天然火源,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受大氣中雷電分布、可燃物狀況和氣象條件所支配,常規的防火措施無法減少雷擊火的發生次數。那麼,我們該如何防範雷擊火釀成大災?
專家表示,雷擊火的應對是目前森林防火領域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對雷擊火的預測監測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從總體上看,林區在應對雷擊火方面仍然是以「發現-撲救」的被動防禦為主,手段單一、效率不高,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亟需破解。
一是監測發現難。林區的雷擊火多發生在13時-17時之間,初期多數在腐殖層或樹木植被中隱蔽燃燒發展,很少有明火和大的煙柱,不易被瞭望塔和護林飛機發現。被發現時已至少發展了數小時,錯失了打早、打小的時機。
二是精準定位難。目前林區對雷擊火的前期觀測定位主要依靠瞭望塔觀測、飛機空中偵察和衛星熱點遙感。其中,瞭望塔觀測受山峰林木和霧氣遮擋影響很大,對較遠距離目標的定位存在較大誤差。飛機空中偵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觀察員的水平和經驗,同時受氣象條件、空中管制的影響較大,不能隨時出動。衛星熱點遙感在火勢較小時則難以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滯後性。
三是撲救處置難。受林區基礎設施、裝備設備、人員隊伍、通信保障等條件制約,對雷擊火的撲救處置往往力有不逮。以航空護林為例,一次乾雷暴天氣過程往往會同時引發多處雷擊火點,而林區大中型直升機機源十分緊缺,今年6月,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曾面臨在一天之內用8架直升機同時處理7處火點的窘境。
四、如何提升對雷擊火應急處置能力?
雷擊引起的森林火災通常發生在人跡罕至、交通不便的林區,自雷擊發生到明火產生往往有0.5-2小時的陰燃時間。「地下燃燒,地上冒煙」,這是最好的滅火時間窗口,一旦明火出現甚至發展為樹冠火,加之雷暴後如果有高溫大風天氣,救火的難度和代價會極大增加。因此,加強雷擊火的預測預報、監測核查仍然是目前防雷減災的最主要措施,提升對雷擊火的應急處置能力則是當務之急。
專家共識:林業、氣象、科研等多部門、多行業要通力配合,充分利用雷電監測預警、雷電定位等技術手段,加強對雷擊區的監測與核查;要繼續研究雷擊火引燃過程和規律,科學研判重點高危火險區域,做到提前預防、靠前駐防;要科學制定雷擊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做到及時發現、快速處置;要不斷提高防撲火作戰整體實力,進一步完善裝備設備,把加強應急處置能力作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