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下博物館的「驚魂三日」:連夜轉移400多件文物

2021-01-12 央視網

  中新網西昌4月4日電 題:山火下博物館的「驚魂三日」:火線逼近不足百米 連夜轉移珍貴文物

  作者 王鵬 陳選斌 劉忠俊

  大火終於滅了,鄧海春可以睡個好覺了。山火蔓延的三天裡,他總共睡了不到10小時。這幾天,這個48歲的彝族漢子總站在天台上,看山火,也看風向,「像諸葛亮一樣。」

  鄧海春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館長。這座位於瀘山半山腰的博物館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用鄧海春的話來說,「更是彝族人的精神家園。」

  4月2日,四川西昌經久鄉森林火災明火被撲滅。截至4月3日17時,山火未復燃。記者3日下午在博物館見到鄧海春,他手腳並用爬上一架木梯,指著圍牆外的青槓樹林說,「幸虧我們提前清理了周圍的地面落葉,不然火肯定會從地面燒過來。」

  回憶起博物館的「驚魂三日」,鄧海春清晰記得每一個時間點。3月30日傍晚,大火燒到了博物館北側山林,距離稍遠,緊急閉館並疏散人群後,他開始監控火情並觀測風向,同時安排將展廳內的1000多件文物撤回庫房。

  「一開始吹南風,對我們威脅不大,31日凌晨2點左右,風向突變,開始吹北風。」風向調轉以後,鄧海春一夜未眠。幸運的是,火勢沒有增大。天亮以後,救援人員開始出動直升機滅火,並於31日11時左右控制住了火情。

  但在風力的作用下,山火很快復燃。31日20時許,大火已蔓延至博物館後側,最近時距圍牆僅有80米。消防救援人員利用博物館的蓄水池和消防站,用噴水降溫的方式抵擋火情。鄧海春心急如焚,他希望先將部分珍貴文物轉移到山下。

  博物館內有90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138件中國國家二級文物、8件中國國家三級文物,累計256件珍貴文物。鄧海春說,這些是涼山彝族文物的精華。

  「我們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到達館區時,明顯感覺到熱浪。」鄧海春回憶,當晚博物館因停電漆黑一片,早已打包好的文物被迅速運送到救援隊的5臺皮卡車上,再被運到山下的邛海賓館。那一晚,在火光的映照中,博物館工作人員和救援隊員累計轉移了400多件文物。

  事實上,因博物館位於山上,森林防火一直都是重中之重。鄧海春說,他曾經歷2007年和2014年兩次火災,但此次火災嚴重程度遠超前兩次。「其實1985年剛建館時山上光禿禿一片,樹林都是後來封山育林才有的。」

  記者3日下午在邛海賓館見到了緊急轉移下來的文物。它們被安全碼放在清涼的地下庫房內,安保人員24小時值守,鄧海春不時查看封條和箱子。他說,博物館目前累計轉移了3064件文物。「這些文物是彝族人的信仰寄託,這些天我收到了太多彝族人的信息,他們都在詢問文物是否安全。」

  「我是彝族的,這些是彝族的文物,祖先留下來的。」地下庫房內,38歲的安保負責人洛木有呷已值守了兩天。性格內向的他談及文物時情緒突然激動起來,「我把這些文物當成一個祖先,自己的祖先,要保護好它,還有(對)祖先的留念。」(完)

相關焦點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博物館照明由文物保護到以人為本的核心轉移
    博物館照明由文物保護到以人為本的核心轉移一談到博物館,大家會聯想到文物展示,暗的環境等,潛意識認為博物館都是這樣的,習以為常,甚至有可能固化這種思維,換作以前,可能大部分人認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漸漸有了不同的聲音,要從文物保護為到以人為本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548件「最年輕」文物!首批戰疫見證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548件「最年輕」文物!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423張照片、17篇詩詞和日誌、64條視頻、42篇專題稿件……11月17日,由多彩貴州網捐贈,來自貴州戰疫主戰場——貴州省將軍山醫院548件(套)文藝作品,作為首批戰疫見證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成為「最年輕」文物。
  • 254件法國拿破崙時期文物走進鄭州博物館
    走進鄭州博物館新館國際展廳,一頂法國拿破崙時期近衛軍的軍帽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帽前的金色綬帶和皇冠雄鷹標記熠熠生輝,帽頂上的槍眼,將人們的思緒帶回戰爭年代。「法蘭西的雄鷹——拿破崙文物(中國)巡迴展」近日亮相河南鄭州。展覽精選拿破崙的雕塑、繪畫、文獻、服飾、機械、生活用品等展品155套,共254件,包括《拿破崙法典》、拿破崙親筆信、法國第一部中法字典等珍貴文物。 圖為展出的展品「戰馬上的拿破崙」。
  • 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十大經典館藏文物
    自八千年前的「彩陶文化」開始,這裡的文明之火一直照耀著古老的西北天空。漫漫的絲綢之路在此經過,留下了東西文化交流的印記。甘肅省博物館裡最具特色的便是「絲路文明」的展示。特殊時期,人們無法實地參觀,很多博物館都進行了「線上展覽」。甘肅省博物館也參與其中。並在4月份的時候,進行了一個「十大經典文物展覽」的直播活動。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
  •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為研究老司城遺址及土司文化提供直接證物  華聲在線5月3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王洪)記者今天從湘西永順老司城博物館獲悉,經過我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定級,該館明嘉靖十年鐵鐘、「皇明誥封昭毅將軍升授雲南右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石碑
  • 548件(套)「最年輕」文物!首批戰疫見證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423張照片、17篇詩詞和日誌、64條視頻、42篇專題稿件……11月17日,由多彩貴州網捐贈,來自貴州戰疫主戰場——貴州省將軍山醫院548件(套)文藝作品,作為首批戰疫見證物入藏貴州省博物館,成為「最年輕」文物。
  •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將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將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此展是首個以傳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和時代風華的主題文物展,也是遼寧省博物館繼舉辦「又見大唐」「又見紅山」展覽後再度推出的重磅之作。此消息一出,立刻引來不少讀者關注,很多小夥伴迫不及待想了解這個大展中的細節。
  • 蘭州市博物館觀賞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
    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亮相蘭州。「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以「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採」為主題,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內的珍貴文物的複製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大同博物館這件館藏,名列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大同市博物館是一個綜合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51556㎡,建築面積32821㎡,展示面積13783㎡,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涵蓋了展示、收藏、研究、服務等多種功用。外觀設計汲取了大同龍文化、石窟文化與地貌特點的精髓。藏品以彰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陲重鎮軍旅文化、宗教文化特徵而著稱,特別是北魏、遼、金三代的精品文物。
  • 鹹陽博物館,文物一萬多,三千彩繪兵馬俑,再現西漢皇家衛隊形象
    因為山水俱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就是山水俱陽。中國沒人不知道秦始皇吧,就連兩家為了莊基起紛爭,也都要把秦始皇抬出來,拿秦始皇修長城說事。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千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西安和鹹陽面積差不多大,西安是10752平方公裡,而鹹陽也是1萬多平方公裡。
  • 博物館大揭秘:德陽究竟有多少件館藏文物?五位數!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觀博物館說到博物館你知道咱德陽有多少個嗎>又有多少館藏文物剛開始小編也是被問到摳腦殼不過記者從市文旅局得到了最新情況↓↓↓目前,全市有博物館(紀念館)11個,其中包含國家一級博物館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見識一下明代土司有多豪!173件/套出土文物亮相南越王宮博物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豔萍金仙宮夜遊分心、金鑲寶腰帶、青花松竹梅紋託杯、紅綠彩花卉紋帶蓋梅瓶……173件/套明代的精美文物來到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述說明代土司的故事。7月24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開展,將持續展至10月15日。
  • 阿克蘇博物館一尊掃描件文物,再次見證佛教文化的東西融合
    走進阿克蘇博物館展廳,我們分別觀看了館內的阿克蘇地區出土文物、阿克蘇民族民俗文物和新疆古代錢幣等三大類文物藏品。這些陳列的文物,向世人展現了阿克蘇地區「龜茲、多浪」兩大文化品牌,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了阿克蘇地區厚重的人文和歷史。
  • 遼寧省博物館「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今天開展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周易凱2020年12月2日,由國家文物局與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清 唐宋八大家像 (從左到右依次而下為:韓退之像、柳宗元像、歐陽修像、蘇洵像、蘇軾像、蘇轍像、曾鞏像、王安石像)  國家博物館藏唐宋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文學以先聲和先行的作用推進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