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2020-12-16 騰訊網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雖比不上北京故宮建築的雄渾氣魄,卻也是古建築中一大代表之作。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是一座仿北京故宮式樣設計建造的鋼筋水泥大廈,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矗立在院前大眺臺上觀瞻全院,令人恍若置身北京故宮;而緊貼博物院的是覆蓋濃密樹林的陡峭山勢,又讓人感覺仿佛站在了南京紫金山麓,如夢似幻。

當然臺北故宮博物院如它的名字一般,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院內收藏有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紫禁城、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和國子監等多處皇家舊藏之精華,還有來自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餘件,是參觀古代文物必不可少的一個景點。難怪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這一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尤其所收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像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等均珍貴精美,還有《核舟記》中所描述的清代雕橄欖核舟在此也能看到。且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到這裡參觀的話,所欣賞到的文物還不盡相同,絕對能讓你大飽眼福。

除了文物本身之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策展也非常出色,曾經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曾被世界藝術雜誌評為世界受歡迎展覽第三名。除了傳統展覽之外,博物院還舉辦了很多與新媒體、科技、設計相結合的新型展覽,比如古畫動漫系列展覽,將古畫和動畫相結合,增加了觀賞性和趣味性,還有跟穿越、遊戲相結合的展覽,使文物變得更生動更貼近現代生活。

既然來到博物館中參觀,那一定得帶些紀念品回去,而展館樓下就是紀念品售賣處,很多創意禮品都在等待你的光臨。比如說在網絡上很火的「朕知道了」貼紙,毛公鼎形狀的悠遊卡,還有印有古物圖案的提包、書籤等,喜歡收集明信片的還可以買到3D明信片,均製作精美,價格合理,喜歡收藏的還能買到文物冊、仿真的文物小件,是很好的贈送佳品。(圖片來源於攜程網友)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65年建成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為紀念孫中山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近70萬件文物 。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這位長官叫桂永清,他負責將第三批文物運往臺灣,最終在人們的抗議下,1700件大箱子只搬上去 976箱,整艘軍艦被人和箱子塞得滿滿當當。老蔣無愧於「運輸大隊長」的稱號,短短61天時間,分三批帶走了2972箱文物,共計597558套,這些文物不僅是紫禁城的,還有避暑山莊、瀋陽故宮、頤和園、國子監等處的舊藏,很多都是絕無僅有的孤品級國寶,可想而知有多珍貴。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那就跟隨我的腳步,走進這座年輕而又知名流傳的博物館,一探究竟吧。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歷史概括: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徵集令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場拍賣面向全球徵集精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也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建築主體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建造,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莊重典雅,富有中華民族特色。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授潘朝陽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為了臺北故宮門票的收入,藍綠營又吵起來了
    面對國民黨財政情況捉襟見肘,有黨代表提出臺北故宮門票收入應歸國民黨,結果引發藍綠論戰。隨後黨代表陳麗旭在發言時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國寶不是臺灣的,是國民黨帶來的,「請國民黨中央站出來帶領大家把故宮寶物要回來,從此故宮博物院的門票收入歸國民黨,我們就有收入來源了對不對」。陳麗旭還稱,國民黨從過去的泱泱大黨到現在被掐著脖子,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笑話,而現在國民黨最大的悲哀是黨產被凍結,理由是國民黨的黨產不清不楚,「請我們的中央強硬起來吧,學學民進黨過去在野的樣子,讓我們好好地野一下」。
  • 回歸後的臺灣,等以後臺北這些地方我一定會去
    1.臺北故宮博物館臺北故言博物院是中國的三大博物館之一,其建立背景大家也應該比較清楚∶1948年底至1949年初,國民黨知大勢已去,便將故宮部分文物分為三批運抵臺灣。三批文物共計2922箱。1965年臺北故言博物院落成,這批文物便入藏該院。其中包括器物、書畫類文物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官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數量雖不多,但稱得上「國寶""的文物舉不勝舉。
  • 故宮的家底
    2005年,參觀了故宮的臺灣學者李敖「懺悔」道:「過去我說大陸故宮有宮無寶,臺北故宮有寶無宮。我認為我錯了,要為此懺悔。」在1924年清遜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時,宮內許多最珍貴的文物被溥儀帶走,並就此流失。此後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地區時,存放在南京的許多故宮南遷文物精品被運往臺灣也早已是盡人皆知。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關 注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