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為什麼沒被壓死?

2020-12-14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葉沛沅(上海海洋大學、雲海科普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前些天,一個大新聞幾乎刷屏了朋友圈: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國載人深潛器新的深度紀錄!

△(圖片來源:中科院)

隨著深潛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才逐漸發現,茫茫深海之中並非一片死寂,無數生物在這一片漆黑之處繁衍生息。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約8000米處的馬裡亞納獅子魚,是目前人們發現的「最深的深海魚」。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三百來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左右,差不多相當於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麼深的海中的。

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的呢?難道是因為它們心態好嗎?

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

大家在遊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遊泳池底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這是因為耳膜外部的水壓明顯大於內部的氣壓,導致耳膜受到一個向內的壓力。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水深的增加,水壓會遠遠大於大氣壓,導致周圍的水會開始向內擠壓充氣的物體。

△(圖片來源:Pexels)

而大部分的硬骨魚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充氣的物體,因為它們體內有一個充氣的魚鰾。對於生活在淺海的硬骨魚類來說,魚鰾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可以幫助魚類調整浮力,從而實現上浮或者下潛。但是對於深海魚來說,充滿氣的魚鰾無異於一個脆弱的氣球,外部巨大的水壓會毫無保留地擠壓、蹂躪這個氣球,直到它炸成碎片為止。因此,很多深海魚在進化的過程中「捨棄」了魚鰾這個「危險」的結構,轉而依靠某些脂類來提供浮力。

相比於淺海中的魚,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於淺海魚。對於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協」。所謂「過剛則易折」,相比於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

同時這樣的身體結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較低比例的骨骼和肌肉能降低深海魚的能量消耗,而高比例的脂質則同時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這對於身處營養貧瘠、氧氣稀薄的深海的魚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前些年被評為世界上最醜生物的水滴魚——軟隱棘杜父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被捕撈上岸的水滴魚往往是軟趴趴的一灘粉紅色物體,活脫脫像一個長著大鼻子的史萊姆。然而在深海中水滴魚的外形和普通魚類並無二致,只是在被捕撈上岸的過程中,由於壓力的迅速降低讓它們的身體結構被破壞,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而在它們生活的地方,卻正是這一身的膠質幫助它們存活了下來。

△ 水滴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之前的研究發現,在馬裡亞納獅子魚的基因組中,調控骨骼發育和骨組織骨化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一突變會導致馬裡亞納獅子魚骨骼的鈣化過程提前終止,導致其骨骼組成中大部分為軟骨。而軟骨的抗高壓能力是遠遠強於硬骨組織的。

△馬裡亞納深海獅子魚特殊表型的分子機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深入細胞膜的強大抗壓能力

然而這並不是深海魚的全部本領。

要知道,靜水壓力並不是一個宏觀的物體,它並不像一隻死死捏住深海魚的手,只會從宏觀的身體結構上對深海魚造成影響。靜水壓是無孔不入的,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微觀結構都會受到它的攻擊。

當我們把視線聚集到微觀世界,我們會發現,高壓環境下,細胞膜的流動性會降低。簡單來說,在深海之中細胞的細胞膜會變得更「硬」,這絕非一件好事。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重要關口,細胞膜變硬會導致物質進出細胞更加困難。細胞外的營養物質無法進入細胞,細胞內產生的廢物難以運出細胞,那生物將無法生存下去。這就像是外賣員要通過一個人頭攢動的路口去送外賣:本來他只要在人縫中擠過去就行,結果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所有人都往一塊推,搞得人貼人人擠人,外賣員拼了老命也沒能擠過去,這時他就會覺得壓力好大。

科學家發現,相對於淺海魚來說,深海魚的細胞膜上有著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讓它們的細胞膜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較高水平的流動性,提高物質運輸的效率。

打個比方,植物油相對動物油來說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更高,所以在常溫下植物油一般是液體,而動物油則固體居多。你很難讓一枚硬幣穿透一塊黃油,而讓它從一瓶花生油的表面掉到瓶底卻很容易。

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讓深海魚即使身處高壓環境仍然擁有「柔軟」的細胞膜,但如果一條深海魚被捕撈上岸,它的細胞結構也會隨之破壞,因為當它身處低壓環境中時,細胞膜的流動性就有些過強,細胞膜過「軟」,導致細胞很容易壞掉。

△9個硬骨魚基因家族分析發現,MHS中與脂肪酸代謝相關的基因家族顯著擴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脂質並不是唯一受到高壓影響的物質,蛋白質也難以逃脫這無處不在的壓力。正常來說,受到高壓影響的蛋白質會發生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喪失,而蛋白質的正常工作對於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幸好對於這一點深海魚也有相應的應對策略。深海魚的某些蛋白質特定位點的胺基酸會被其它胺基酸所替換,提高其對壓力的抗性。比如深海魚體內的α肌動蛋白在多個位點發生了胺基酸的取代,其中包括了鈣離子和ATP的結合位點。這兩個位點的胺基酸替換能夠保證肌動蛋白在高壓環境下仍然能正常工作。

此外,有些蛋白質中的化學鍵的數目和種類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蛋白質三級結構的改變,從而加強了蛋白質結構的剛性,也就提高了其對高壓環境的適應性。就像你在搭積木的時候給積木外面多貼兩根膠帶,絕對比不貼膠帶要穩固許多。

也有研究發現深海魚體內氧化三甲胺(TMAO)的含量遠高於淺海魚。氧化三甲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穩定劑,它能夠幫助變性的蛋白質恢復原來的結構,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深海魚體內大量的氧化三甲胺能夠幫助它們細胞內的蛋白質維持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從而保證細胞的活性。

有趣的是,隨著魚類的死亡,氧化三甲胺會逐漸分解為三甲胺,而三甲胺則是海魚腥味的重要來源。那麼也就是說,越是深海魚,死了以後的腥味就越重,內陸的朋友們總覺得帶魚的腥味重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些發生在基因編碼及調控序列的變化可能有助於MHS增加細胞內TMAO水平以增強蛋白質穩定性(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現在一些人總是覺得周圍的環境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選擇佛系生活甚至自暴自棄。但是你們想一想,深海的魚類面臨著這麼大的壓力都沒有放棄,即使從蛋白質層面開始改變自己,也要適應環境,成為環境的主人,你還有什麼理由放棄!趕快行動起來改變自己,戰勝壓力吧!

團隊介紹:雲海科普是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一支有趣的科普隊伍,以年輕人特有的視角來解構看似高深的科學問題,讓你發現大自然竟然這麼好玩。

參考資料:

1、Morphology and genome of a snailfish from the Mariana Trench provide insights into deep-sea adaptation[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9.

2、Cocker J E . Adaptations of deep sea fishes[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78, 3(4):389-399.

3、Haedrich R L . Deep-water fishe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in the earth's largest living spaces[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0, 49(sA):40-53.

4、Morita T . High-pressure adaptation of muscle proteins from deep-sea fishes, Coryphaenoides yaquinae and C. armatu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ences, 2010, 1189:91-94.

5、Winnikoff J R , Wilson T M , Thuesen E V , et al. Enzymes feel the squeeze: Biochemical adaptation to pressure in the deep sea[J]. Biochemist, 2017, 39(6):26-29.

6、Robert Kunzig. The Physics of . . . Deep-sea Animals,Discover,2001

相關焦點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生物並沒有鋼鐵之軀為什麼可以生存
    一開始,有些魚可能無法適應壓力,但它們會隨著時間不斷進化。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或是逐漸適應深海的壓力,但卻無法適應深海的壓力,所以他們的結果只能是種族的消失。 但經過這麼長時間,能在深海中生存的魚都是能承受這麼高壓力的魚,而那些不能承受的魚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
  • 深海奧秘:人類在深海世界,所發現的5大奇異生物
    它們的身體比普通章魚更加透明,更加圓潤,觸角也沒有那麼長。它們擁有一個非正式名稱「卡斯珀章魚」,也有人將其稱為「幽靈章魚」。另一個例子則要更加可愛,更貼近童話故事了,這種章魚叫小飛象章魚。它們綽號來源於它那形狀奇特,形似小飛象的大耳朵的鰭。
  • 來自深海的美味傳說—說說南海的深海魚
    水深從40米以內到100米,深海捕撈直接到達大陸架以外。通過拖網,圍網,刺網等方式進行捕撈,當然也有平常我們玩兒過的釣魚。還有一種沒見過的聲光捕魚技術,利用了魚兒們對某種聲音的靈敏反應,向水域播放「音樂」來誘捕海魚。不少的漁民還用給魚兒照明的方式,燈光作業來捕撈沙丁魚和秋刀魚。在海洋捕撈中,魚的佔比最大,佔到67%。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今天(18日),「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鼠尾鱈、仙女魚、深淵鉤蝦……「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畫面
    今天,「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俄漁民捕怪異長翅深海魚 盤點十大可怕的深海魚類!
    費多爾佐夫(Roman Fedortsov)因經常分享長相怪異的深海魚類照片而走紅網絡。近日,他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再次和網友們分享了自己捕獲的一隻「深海怪物」魚,受到廣泛關注。羅曼在俄羅斯西北部的一艘拖網漁船上工作。在捕魚的過程中,他經常會捕獲一些長相怪異的深海魚類,並將它們的照片通過社交媒體與粉絲們分享。
  • 深海有什麼恐怖的生物?
    說到大海,相信很多人都有深海恐懼症,有的人無法抗拒水的壓力和大海深處未知的危險,所以很多人因此都不敢在大海上停留,那麼你們知道深海中到底有什麼恐怖的生物嗎?這是一種攻擊力十分強的魚類,嘴巴很大,有著一口鋸齒狀的牙齒而且眼睛向外突出,看著十分醜陋,虎魚的體長一般為1~5米,,生活在近岸潮間帶或底質為泥沙巖礁的淺海區,經常對水裡的動物發起攻擊,所以也是一種十分兇猛的魚類,第3種是寬咽魚,這種魚很少有人見過,他的外形非常像鰻魚,整體上看上去怪怪的,就像是一隻巨型蝌蚪,在寬咽魚的尾部,有一個發光器可以用來吸引獵物,寬咽魚的嘴巴很有特徵
  • 來自深海,一條不將就的魚!
    虹七公秋刀魚為深海秋刀魚虹七公秋刀魚為深海秋刀魚虹七公秋刀魚,是來自於太平洋海域的純天然深海秋刀魚,肥美肉厚,線條美妙,銀鱗散光,嬌媚又明亮,如其名字一樣霸氣又不失風情。秋刀魚,是對新鮮度尤為敏感的魚。新鮮度喪失最細微的一分,味道便差別得天高地遠。所以從捕撈到快速鎖鮮到工廠加工,是一個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的過程。
  • 科學家發現新型深海蝸牛魚 被帶出水面後竟會「迅速融化」
    北青網訊 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三種新的深海蝸牛魚,它們非常適應極端的環境,但如果被帶到水面,它們會「迅速融化」。這條黏糊糊的魚是在國際探險隊探索阿塔卡馬海溝深處時發現的。阿塔卡馬海溝是太平洋最深的海溝之一,位於秘魯海岸附近。
  • 深海水族館全部極地隱藏魚解鎖條件一覽
    深海水族館是一款很有意思的收集休閒遊戲,這個遊戲中,玩家可以收集到很多深海魚類,了解這些魚類的相關知識,也是非常益智的遊戲。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極低隱藏魚和解鎖辦法吧。極地有很多需要大家解鎖才能獲得的生物,那麼深海水族館極地隱藏魚有多少?分別怎麼解鎖獲得呢?一起看看吧:
  • 罕見深海魚被海浪衝上岸:長得像帶魚,名字卻叫「鮭魚之王」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9月到10月高鰭粗鰭魚特別容易被衝上海岸,不過也不代表其他時間完全見不到它們。今年6月就曾經發生過高鰭粗鰭魚的發現記錄。除了長度很長之外,高鰭粗鰭魚的厚度也很薄,它在海洋中遊泳的模樣仿佛一根絲帶在海裡漂浮,可惜我們這些無法潛入深海的普通人,也很難一見了。這條高鰭粗鰭魚是2012年被發現的,同樣出現在加拿大卑詩省,當時很多人才第一次見到這條魚,過去它只出現在當地人的傳說裡。
  • 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
    在8200米深海,魚還是魚嗎?現在的地球,70%以上都是海洋,剩下的就是陸地了,實際上,現在的陸地曾經都是海洋,只不過經過時間的流逝,由於地殼的不斷運動變化才慢慢的變成了陸地,海洋對於人類來說,常有一種神秘感,那麼在海洋的最深處到底是什麼模樣呢?大家還沒有見過,就連核潛艇能夠下潛的深度也只有600米,那麼在海底1萬米的世界,究竟有多麼恐怖?
  • 你見過最萌的魚有多萌?深海最萌圓球魚已上線!
    (我曾將火焰仙和薄荷仙發給女性朋友問她們喜歡那條,基本都是薄荷仙)火焰仙我也曾經寫了萌魚來襲 敢撩我就炸給你看的賣萌擔當!今天我要著重介紹一條深海無敵賣萌小能手!就萌界,很少有人能夠抵擋!太平洋深海圓球雀魚,這種海水萌物在中國的小部分海水圈子中有過驚鴻一瞥,而且在國內應該是有一部分高端玩家已經正在飼養這種超級萌物。
  • 深海魚只挑對的!這5種魚純野生,無法人工養殖,內行人才會推薦
    海鮮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很多家庭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佳餚,對於很多住在海邊一帶生活的人們來說,吃魚是一門學問。而生活在內陸城市的人來說,對超市裡面各種各樣的魚類就沒那麼了解了,在挑選魚類的時候總是會很困惑,這種魚是不是純野生的,又或者是人工養殖的。
  • 中國最好吃的淡水魚和深海魚,一個售價8000,一個售價不過百
    但它因為不稀少所以價格非常低廉,同時這也是中國許多百姓,嘗到的第一條深海野生魚——帶魚。深海野生魚這一概念,在我國也是近幾十年才開始被人們所熟知。在人民生活水平尚且落後之時,人們認為魚都是淺水魚,深海裡的魚大多數不能吃。而且在當時的捕撈技術下,很多深海魚都難以成功捕撈上來,這樣一來,深海魚這個概念在當時鮮為人知。
  • 盤點五大深海奇異動物
    今天小孩來帶大家看看五位深海動物第五名:吸血鬼烏賊吸血鬼烏賊這個有著卡姿蘭大眼的傢伙就是吸血鬼烏賊了,和大多數烏賊、章魚不同,吸血鬼烏賊沒有墨囊,但是他們手臂上長著像尖牙一樣的釘子第三名:精靈鯊精靈鯊精靈鯊又名哥布林鯊,一般出沒在沒有陽光的深海,是劍吻鯊科的唯一成員,它在海水中呈現黑色。讓它在深海中幾乎不被看見,避免被捕食,長長的鼻子有著感應器,用來尋找獵物。
  • 萬米深海下的魚是什麼樣的?就像是怪物一樣,這還算得上魚嗎?
    萬米深海下的魚是什麼樣的?就像是怪物一樣,這還算得上魚嗎?海洋佔據了地球當中的大部分面積,海洋的總面積達到了3.6億平方公裡,是陸地面積的24倍。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真正的全面的認識海洋的廣闊和浩瀚。
  • 在8200米的深海,魚已經不是魚了!
    在8200米的深海,魚已經不是魚了!人類的探索求知慾是無窮的,對於太空、對於大海,這些我們未能到達的地方,我們都是憧憬且畏懼的。今天咱們要說的便是海底一萬米,會是怎樣的,有深海恐懼症的人慎入哦!有科學家就曾探索過8200米深的深海,在這樣的深海還看見的生物絕大部分外觀看上去非常恐怖。
  • 如果章魚適應了深海壓力,再到淺海會不會變大成海怪
    第二種章魚:巨型章魚(colossal octopus)的身軀(上圖顯示)則大得多。聽聞曾經在安哥拉近海襲擊從聖馬洛來的的航船。德蒙福特後來提出更為敏感性的觀點:他說10艘英國戰艦在1782年的一個晚上神秘地消失了,因此肯定是遭到大章魚的襲擊而沉沒。不巧的是,英國人清楚地知道哪些戰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德蒙福特的聲譽就因為這樣受到極大的損壞,以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1820年,他在窮困中餓死於巴黎。
  • 研究者潛入深海,拍到它們真面目
    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在6000米-1.1萬米之間,那裡也是世界上最極端、環境最惡劣的地方,那麼,在其中會有生命存在嗎?在2017年,一名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80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條魚,這條魚也是世界上已知的,生活在海洋最深處的魚類。